面對「殺熟」,我們要以什麼姿態擁抱大數據?
大數據
大數據殺熟,相信大家對這個新聞都不陌生,看完之後,會不會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大數據的「目標獵物」?大數據的運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原本大數據的發展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卻演變成了更「精準」的營銷輔助工具。
廖師傅的微博
前幾日,微博一網友「廖師傅廖師傅」自述了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據了解,他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過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後發現,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380元。
此事件發生後不久,就有好奇又熱心的新媒體小編驗證了這一事實,和同事拿出手機打開同一款預訂酒店的APP價格有懸殊,出於好奇又在同一地點叫車相同的時間,相同的距離,不一樣的人用車就有不一樣的價格(在沒有使用優惠券的情況下),現在打車軟體越來越普遍,幾乎都有用手機叫車的經歷,車的檔次不同,顯示的價格不同,要不要拼車價格也不相同,但是對於顧客而言,只能看到自己的手機上顯示的價格,卻不能看到另外一個用戶相同情況下用車的費用,然而,卻也很少人會注意到這一點。
相同時間相同距離不同價格顯示
其實,這種現象是一種運用大數據在對客戶進行精準的分析,以達到提高營銷效果的目的。在此之前,大數據沒有這麼火,但也存在我們身邊,一台電腦一個IP地址或者帶有「標籤」性質的行為動作,都會被記錄。瀏覽網頁時自主查詢動作,下一次打開會推送給你你曾經查詢的內容,搜索引擎中歷史記錄,這一點對於用戶而言是便利的,當下一次想要回看,可以輕鬆找回之前瀏覽過的頁面;搜索引擎推送所所查內容的相關內容,也是利用了大數據的檢索功能,以及利用關鍵字檢索也是利用大數據分析所作出的貢獻;逛某寶經常看的東西會出現在首頁推送里,方面對比價格,這種情況會促使購買者的計劃外消費。
在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下,用互聯網語系說,大數據通常被賦予無所不能的能力,像是你的一個知己「比你更了解自己」,用大數據提供的信息,為用戶精準畫像,繼而提供「對胃口」的服務,積極正面的利用大數據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因為它確實創造了各個行業的新業態、新模式,給人們提供了很多可能。在互聯網化的今天,周末足不出戶完成購物,吃飯,看電影,以為是一個人的行為,但大數據都幫你記錄下來,然後,進行用戶分析,貼上喜歡網購,消費水平、宅、的標籤,還有一些職業、男女、住所,電話等等一切關於個人的信息。獲取了電話號碼之後,會收到各種商家的促銷活動信息。
某媒體曾報道稱,700元就能買到同事行蹤,包括乘機住宿上網吧等11項記錄,甚至可查看電商網站、移動支付等所有痕迹;幾天前,美國一個網站被爆泄露了5000萬的用戶數據,始作俑者是一個第三方小插件。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表明,大數據不是法外之地,必須有足夠明確的規範,才能保證其行穩致遠。
擁抱大數據
百度集團董事長李彥宏針對用戶數據隱私問題的一句話引來眾多議論。李彥宏表示:「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
大數據時代,由個人的無數個小隱私組成了大數據,慢慢的消費者接受大數據、了解大數據,並對大數據越來越敏感。大數據的運用在很多高技術的互聯網公司,獲取個人信息的渠道方方面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貢獻了個人相關信息,新媒體中訪問一個活動或者鏈接需要點擊同意獲取微信頭像,有些還要求留下電話號碼,越來越多的人有防範意識,不願意留下聯繫方式。所謂的「用隱私問題獲取便捷性」不能獲得更多贊同的聲音,實際上,在獲取用戶的一些隱私信息時,應該要加強有效的安全監管保護,在法律上對於隱私信息的規定還尚待完善,對待公共的個人隱私,在使用大數據分析時,應該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大數據在各行業中的正面運用
當然,大數據的發展為政務工作帶來了不少便捷,獲取一個人的資料和日常行為已經不是難事,辦理公共事務也少去很多冗雜繁瑣的程序。
互聯網技術是把雙刃劍,大數據的運用需要積極有效的服務於社會。不是大數據在「殺熟」,而是商家利用手中掌握的新技術在投機。理性的態度絕不是否認新技術,而應該針對出現的問題,想出有效的解決辦法,防止新技術被「最懂你的人」不當利用。商家應該積極使用大數據,做出正面積極的事情推進這一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對運用大數據的商家做出防禦措施,大數據還需大數據來互相監管,相關部門亦可利用大數據綜合分析商家行為,進而對類似「殺熟」行為做出正確處理。
大數據應該被積極的正面引導,推進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你 送上保護好個人信息的小貼士,請收下!
※新一任央行行長連續5年表態互聯網金融,透底監管方向
TAG:錢富通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