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闖王李自成」兵敗後歸隱巴山腹地「鹽場鎮」

「闖王李自成」兵敗後歸隱巴山腹地「鹽場鎮」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再加上女真後金雄踞關外,隨時有染指中原之勢,崇禎帝策略失誤導致中原大地兵連禍結,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一支由陝北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隊伍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李自成(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李自成進京之後,為瓦解明軍殘餘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未果。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走漢中入大巴山。

「李自成病敗退入茫茫大巴山後,隨從部署多有逃散,大軍在大巴山腹地行軍月余,此時的李自成已經失去了 往日日君臨天下的雄心,一日來到大巴山腹地的「鹽場鎮」

看到此地身處巴山腹地,

山大溝深易守難攻土地肥沃,地廣人稀,四面環山,進可深入秦巴腹地,退可隱跡藏形於巴蜀大山之間,清軍難以追查,於是與親信部署商議決定與此處暫時安頓下來,養精蓄銳,厲兵秣馬,等待時機。

身處巴山腹地的 李自成由於交通不變信息不達,這時滿清很快統一了天下,數十年戎馬生涯的李自成看到天下大定,人心思安不想再起波瀾,後決定隱姓埋名就在這人跡罕至的大山身處安營紮寨,繁衍後代安度餘生,。現在鎮巴縣鹽場鎮還有很多關於李自成的 傳說,相傳鹽場鎮的李家營李氏就是闖王后裔,而李家營隔河對面的劉氏族人乃是大順政權大將劉宗敏的後裔,兩姓隔河相望,互為犄角,相互策應,這也為闖王歸隱大巴山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鹽場鎮李家營後山的營盤嶺相傳事當年李自成在此地的練兵之處,當地的馬安寨亦是大順政權在此處修建的軍事據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自成 的精彩文章:

造反十多年,只正式做了一天皇帝,李自成的潰敗為何如此迅速?
李自成的寶藏到底下落如何?到底還有沒有?到底在哪裡?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