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職場中,培養教育人才需要不斷開發其創商,並提供自由成長環境

在職場中,培養教育人才需要不斷開發其創商,並提供自由成長環境

前不久,有媒體登載國外某機構評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此消息一出立刻贏得了國人一片喝彩之聲。其實,聰明不等於有智慧,因為衡量一個民族或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標準,不在於其頭腦是否反應靈活或者掌握了多少知識,關鍵在於其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水平的高低。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學習知識主要開發的是我們大腦的記憶功能,而生活中需要的卻不僅僅是廣博的知識,更需要那種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由每天遇到的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鏈所組成的。而解決問題則需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思維力和想像力利用我們已知的知識去生成新的知識,即轉化成智慧才行。

正因如此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勞厄強調:「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 是發展思維能力。」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也說過:「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創造能力。

被譽為天才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想別人不敢想的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做別人不敢做的你就會成功另一半。」愛因斯坦針對學校教育的目標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學校的目標要看重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的有創造力的個人,社會的向前發展就不可想像。所以,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近些年來,中國的教育界談論最多的一個詞是素質教育,但是實際推廣效果如何呢?一位從香港來到北京大學求學的學子由衷地感嘆道「想不到在中國最高學府里上課,一堂課下來竟然也是老師在上面滿堂灌學生在下面埋頭拚命記筆記。」這就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真實寫照。難怪著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如此評價道:「中國現在的教育方法同我在西南聯大時仍是一樣的它的最大弊病是它把一個年輕人維持在一個小孩的狀態,家長和教師讓他怎麼學他就怎麼做,太使一個人受拘束。結果是,中國的學生知識豐富善於考試但卻不善於想像、發揮和創造。」

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是一種偏重於知識型的教育培養的主要是人的大腦記憶能力,以填鴨、應試為主,不注重培養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只有學歷而沒有能力。而目前最先進的科學教育模式則是以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為主的創造性教育或創商教育,即能力教育。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蒲慕明在評價美國的教育模式時說:「美國的教育方法有不少缺點,但有一點我覺得值得借鑒那就是處處鼓勵學生創新。

中國人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上與西方人有不小的差異。中國人比較 重視學習、重視知識、尤其重視對存量知識的佔有、複述或轉述,所以 自古以來,中國的訓詁考據之學十分發達,飽學之士總是受到社會的 尊敬;而西方則重創新、創造,重視對增量知識的生產;中國人注重學 習別人的東西,並渴望從學習中獲得樂趣,所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 樂乎」之說,結果往往是「為學而學」,總是做「學生」;西方人重創造,在世俗領域內傾向於求新、求變、求異,崇尚「新理」,而不固守某種「真理」,因為他們認為通過人的理性所發現的任何真理都只是人的一種假設,都是可以被征偽的、被推翻的。所以西方人似乎都敢於打真理或 權威理論的耳光,崇尚精神探險,而增量知識就在這種對存量知識的 否定過程中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

到了現代社會,我們的創新和創造能力仍顯不足,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目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基本上仍沿襲著傳統的「智商教育」。所以我們的很多人才往往顯得智商有餘而創商不足。國外對我們的智商教育水平基本上是認可的, 中國留學生的基礎知識、邏輯思維能力一般都能獲得所在國教育機構的好評。不少中學生、大學生可以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化學大賽中屆屆獲獎這也從側面說明我們在智商教育方面是成功的。然而, 取得的這些成績通常只能反映我們智商教育的水平而不能反映創商教育的水平一一創造能力如何。按照創商理論,現行以考試分數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學業評價體系往往只能反映人的智商水平,其激勵作用也僅限於發展人的智商和促進智商教肯水平的提高,而在提高人的創 商,發展實際能力方面,其效果卻中分有限。

傳統的智商教育一般強調對存量知識的佔有,強調對已有知識的 吸納和接受,籍此可以很好地訓練人的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所以, 從智商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實行填鴨教學,為了操練解題答卷的能 力而實行「題海戰術」以考試分數作為一元化的人才選拔標準,這對於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其效果通常是其 他教學方法難以替代的。

傳統的智商教育可以訓練和強化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創新、創造所要求的不僅要有邏輯思維能力,更重要的要有非邏輯思維能力或超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夢想、想像、不期而至的靈感等。這些東西往往很難從邏輯結構中去尋找、獲得,而大多只能在邏輯之外獲得。邏輯思維能力也重要,但並不惟一重要,尤其在創新和創造過程中更是如此。 可以說,只要迷信邏輯、拘泥於邏輯就很難有創造。邏輯增強了人把握世界的能力,同時也可能窒息人的創造性火花。

按照創商理論,創新主要是推陳出新,通常是一種邊際性、技術性的創新,主要涉及對存量知識的延伸和有機整合的能力,而創造則是 從無到有、無中生有。如果說創新思維要求人的思維進入「步行狀態」 那麼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人的思維就要進入「跑步狀態」,甚至衝刺 狀態。所以,創造比創新難度更大、付出的成本更大。這也是人們不願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原因之一,因為要打開自己的心態很難,在開放心態下再進行創造性思維則更難。

傳統的智商教育強調「你學了別人多少東西?」,而創商教育則強調「你自己有什麼東西?」

人腦不是器皿,而是創造的火種。人們缺乏創造能力,能說不能做,或者高分低能,並非他們缺少創造的潛質,而是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尤其是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只注重對孩子的智商教育,不僅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如此,即使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我 是 被 們仍然側重於智商教育。重智商輕創商,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以工具理性排斥價值理性,而由此導致的負面後果就是我們的創造力和原創精神的不斷弱化、喪失。

所以,培養教育人才需要不斷開發其創商,為其提供一個自由成長的環境。注重培養人的想像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讓其養成愛思考的習慣使其具有敏銳的感覺能力和正確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樣教育出來的人才一定會有大出息,甚至於會成為同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茨一樣出類拔萃的天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威說娛樂 的精彩文章:

TAG:常威說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