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盛頓郵報》:從出版之戰看自由與監管的現實矛盾

《華盛頓郵報》:從出版之戰看自由與監管的現實矛盾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梅麗爾·斯特里普、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華盛頓郵報》講述了一個關於權衡媒體自由和政治醜態的事實。聚焦在國家和媒體、媒體和資本、以及媒體人相互之間對這種「自由」有利有弊的撕扯中,折射出新聞媒體人在政治壓迫下深挖幕後真相,對新聞自由的追求,可以說是媒體人不可或缺的信仰。而這一切也將會給政治帶來災難性的顛覆。

諸如《聚焦》、《至暗時刻》等涉及政治敏感話題的口碑影片很多,不同的是《華盛頓郵報》是把泛有的新聞媒體和國家政府監管調控矛盾,順勢演變為新聞媒體出版自由和政府權利制約的大眾化對立面,雖只是眾多層面中的小部分,但已足夠引起媒體朋友的共鳴。

梅姨扮演的「美國報業第一夫人」、美國傳奇女出版人凱瑟琳·格雷是一位執著的新聞工作者代表,她的心境變化也是整部影片中最易捕捉的媒體態度:

政府明知戰爭難以取得勝利,仍舊把軍隊源源不斷送往戰場,這種欺瞞群眾的行徑到底該不該曝?一邊是業界良心,一邊是政府監管下的機密,能不能曝?

凱瑟琳處在大男人當道的新聞媒體中,以弱勢中的弱者身份出場。對她來說,面對祖傳家業有責無旁貸的使命感。她的目的是,能夠讓報業順順利利的上市,安安穩穩的經營發展家族企業;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布萊德利是追求新聞自由的代表,促成這一系列改變的媒介。所以凱瑟琳在和布萊德利合作上逐漸表達出自我的思想轉變,兩人從對立面轉向共同陣營,也就是影片想要呈現出的,一個真正的新聞工作者在面臨一系列威脅的矛盾抉擇境遇下,毅然選擇新聞本質的真實寫照。

很明顯,在這場拉鋸戰中,凱瑟琳和一眾媒體工作者要面臨個人、職業甚至是政治上的極大風險。《紐約時報》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隨後立即收到的是法院禁令,這一點從側面顯現出事情的嚴峻性,更加體現媒體工作者為了捍衛出版和新聞自由的各種來之不易。

影片在闡明新聞人如何憑眾力追求新聞良知的同時,也塑造了角色的人格魅力。很走心的一個細節就是,走出法院的凱瑟琳並沒有欣欣然接受訪問,而她走過的小道上,成群女性投去敬仰的目光。原來這種來之不易的振奮也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執著的信仰追求能讓自己名利雙收,獨立的思想和堅持能夠換來平等和尊重。

將眼光回歸到現有生活,各色新興媒體大軍凸起,自由和監管的矛盾不比影片遜色,反而還更加現實。

新聞自由,是個敏感的話題。一方面自由度越高,給出了媒體極大的突破空間,標新立異互通有無,相應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也有利於促進公平公開的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沒有監管下的新聞自由,極有可能出現侵權、媒介暴力、擾亂輿論走向等一系列問題。在這個審時度勢的時代,事事存在兩極,需要以一個辯證的思想看待。

近日,國家發文表示要對影視行業進一步監管,規範電影創作、審查制度等一系列管理,這一舉措對協調電影市場來說實在大快人心。任何行業都必須面臨監管和被監管之間的矛盾,涉及諸多因素羈絆,追求媒介自由,除了信仰追求,更是一場牽涉到政治和資本的遊戲。很多PO主也對此表示憂心,在自由和公眾權利利益不相容時,如何避免一刀切,既達到監管目的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又平衡創作型行業需求,去糟取精?當然,細化到現實中的各個行業的實際,這些就是後話了。

影片末尾,甚至還不忘引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在水門大廈的辦公室遭到非法闖入的「水門事件」,「華盛頓郵報」真稱得上是紙媒屆的自由先行者了,讓我們感受對當時政權不透明醜態的嚴厲抨擊,一份對追求新聞自由獨立的信仰、理想的致敬,也對媒體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排片 的精彩文章:

《戀愛迴旋》就是運動題材電影的失敗案例

TAG:微排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