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二謝帖》中的起、轉、節用筆分析
二 謝 帖
文/竹堂 孟會祥
△《二謝帖》(圖18),摹本,紙本,現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背景解讀】
釋文:
二謝面未,比面,遲承(一作諑、詠)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邵(一作邰、耶)兒悉佳。前患(一作惠)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二謝,有人認為是謝安、謝萬。面,是見面的意思。遲,是等待、迎接的意思。尋省,是考察、探究的意思。左邊劇,有人認為是身體的左邊疼痛。貫串起來,仍覺文意撲朔迷離。實際上此帖幾乎不能解讀。
啟功認為,《二謝帖》共五行,其文斷割,難以卒讀。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為一帖;末行為「左邊劇」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屬平抬內容,當為另一帖;三四兩行之中,筆跡仍有不合。」所以,《二謝帖》「為摭拾諸帖摹搨而成。」我認為最有道理。
也許正因為此帖為摭拾諸帖摹搨而成,在王羲之傳世行書墨本中,其技術手段十分豐富,往往作為技法訓練之用,我們也以技術的眼光來看它。
【技法解讀】
關於起筆,有尖筆和切鋒兩種。所謂切鋒,即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是起筆的常規方法,帖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而尖筆,即露尖起筆,如「二」、「未」的橫畫起筆。
不論尖鋒或切鋒,筆鋒落紙後,都要立即調整,調整的目的,在於鋪毫。筆鋒要頂紙才是書寫,不能順著筆毫塗抹,所以要「立鋒」,立鋒才能發揮筆毫的彈性。一旦塗抹,就失去了筆法。
搔癢,我鄉方言中,有一故事:
說有人兜售秘方,搔癢不痛。有顧客掏錢之後,售者耳語之曰:「順毛兒扒拉。」(「扒拉」是借用,原詞我不知道怎麼寫,音如「不辣」,可指扒開,也可指撫摸。)「順毛兒扒拉」,也可指說好聽話,曲意奉承。順毫塗抹,不能逆頂,因無力,所以「不痛」,不是筆法也。
描紅字帖里,常有畫一個三角形的起筆方法,是為了「言說的方便」。這樣寫,肯定能寫出斬截之感的起筆,但實際上古人並沒有如此費事。比如放屁,脫褲子肯定能放屁,其實不脫褲子,也照樣能放。回鋒起筆,在我看來,也不過是承上啟下所致。
比如「再」字的起筆,像一個曲頭橫,即承上而來,頓挫後寫橫;再如「省」字第二筆,承上而來,向下一按,往上一挫,實現了「立鋒」,然後右行。那種欲左先右,畫一個圓圓的燒餅式的起筆,在二王法帖中,應該說真沒有。
關於輕重,往往誤會為提按。用筆固然有輕重之別,用筆重,則筆畫粗,用筆輕,則筆畫細;筆鋒直,則點畫細,筆鋒側,則點畫粗。《二謝帖》中用筆的輕重差別很大,用鋒的深淺和中側程度,變化也比較大。但在書寫過程中,特別是在完成每一個點畫的過程中,實際上並沒有刻意的提按。這要結合轉筆來認識。有的人寫字時,為了求澀意,提按不止,寫出鋸齒狀,還自為功力深,實可發一噱。
所謂轉筆,即每一個點畫的書寫過程,要伴隨著毛筆的轉動。轉動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得勢得力,所謂得勢得力,即處處發揮筆鋒的彈性。所謂八面出鋒,就是調動筆鋒的各個側面,使每一點畫的書寫過程,既為上一筆的自然承接,又為下一筆創造條件。
與轉筆相對應的是平動,既沿著一個方面去用筆,那麼點畫與點畫之間,就必須重新起收,寫出的字,也便沒有生機。書寫過程中,要想使筆鋒一直逆頂紙面,形成力透紙背之效,不轉動是不可能的。長鋒羊毫生宣紙條件下,為了點畫沉實,故意遲緩地書寫,甚至把點畫寫得像鋸齒一般,在帖派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筆無不轉,畫無平直,筆鋒彈性一直保持,全篇一氣呵成,氣息通於隔行。要細心觀察筆尖之所在,才知道用筆的機巧。比如「悉」字,露鋒起筆後,有一個類似豎折的過程,然後轉橫;橫的末端,筆鋒兜了一個圈子後上挑;上挑後,又兜了一個圈子,鋪毫下行。下行末端,要裹鋒挑出,沿著上凸下凹的弧度轉,繼續轉至左端,折向右寫橫;橫的末端,又上向上兜一個圈子連左點。卧鉤分為兩段看,筆鋒的旋轉方向不同,即一陰一陽。之後,折出寫橫,轉出收筆。點畫中有這些的細節,才能稱得上字中有筆。
那麼,如此繁複的細節,若謂一定要一一背誦才能臨帖,則又「死在句下」矣。臨習之時,首在看到。專心致志,所得必多。嘗有一操琴者觀劇,專心聽琴,無暇旁顧。劇罷,問所演何劇,乃茫然不知。蓋其用志不紛,滿耳滿心皆琴也。我不懂音樂,當然不會聽琴,然而看戲時,曾注意拉琴的手,披拂振動,來去疾徐,觀之既久,不懂,也知其中大有奧妙。
然而學琴,又何嘗須記憶拉琴之手披拂振動,來去疾徐耶?傻子才那樣做。學成規矩與思通楷則,二者相輔相成,即有一點一滴、亦步亦趨,又需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終當豁然貫通,得之矣,得之矣。
關於節筆。節筆,我不清楚這個詞的來源,很多人這麼說,姑且也這麼說,指的是筆畫由粗突然變細的情況。在王羲之、孫過庭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二謝帖》中,「再」的下兩橫,「省」的第二筆,「劇」的橫向筆畫,都有這樣的情況。
有人認為這是特殊的筆法導致的,有人認為這是紙的摺痕導致的,無法確認。我傾向於後者。理由有二:
其一是許多帖中,並沒有節筆,如果說是慣用的筆法,當普遍存在。
其二是節筆往往在一行中上下重出。如「再」中連續出現兩次;「邊劇」兩字中連續出現三次,基本上是上下對照的;「省」的第二筆有折筆,第三筆卻沒有,但第三筆長撇有一個很出乎預料的彎曲,這個彎曲臨寫時很難臨像。
這些情況共同說明,節筆很可能是紙的摺痕干擾下形成一特殊效果,而不是一種特殊的筆法。當然,這也是猜測,不敢太自信。
較早注意到節筆這一現象者,可能是日本學者。東瀛人的研究學習精神,值得借鑒。偶憶數年前在許昌繁城看《三絕碑》,看守院落者告訴我,日本人曾對碑上的每一個字的每一點畫進行測量記錄,甚至原碑石上有因石釘或風化而被挖補的四方形部分,其長寬位置也一一記錄在案,我們中國人好像沒有這樣做過。
轉自 孟會祥先生《竹堂論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