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每周書評 | 了解中國從這本書開始

每周書評 | 了解中國從這本書開始

本周推薦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老實講,我很早就想讀一讀費先生的這本小冊子了,一直礙於這樣或那樣的事,沒有讀。這次開啟每周書評這個活動,一來是為了鞭策自己多讀者,二來也是為了與各位讀者分享交流。

費先生在社會學領域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言,讀完此書,可以使人管中窺豹式的把握中國現代社會結構和鄉村社會結構。但,這本書也確實很不好讀,沒有一點社會學基礎的學生是很容易被費先生的敘述給弄的雲里霧繞的。拿我自己而言,雖粗略讀完了這本小冊子,但實不敢自稱了解費先生在書中所論述的那些思想。雖說對待此書,只理解了大概三分之一,但也是所獲匪淺。

每周書評 | 了解中國從這本書開始

以現代社會結構和鄉土社會結構而言,費先生認為,在鄉土社會中,佔據統治地位的是以一種長老權力為主的力量,通俗來講,也就是傳統的力量。這個我很以為然,在鄉間,人們大抵是運用過往的一些累計下的生存經驗來指導日常的生活行為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社會規範,也就是禮治的力量了。費先生特別指出,這個禮絕不是學生見了老師點頭問好之類的,而是一種群體規範,倘使你認可了這規範並遵循了,那麼你就是對的,當然這個對是合乎於禮的,也就是合式的。這就很能解釋,鄉間社會,人們為何那麼講究習俗和以往經驗了。以我親身為例,在我幼時,害了一場大病,由於當時是在鄉間居住,父母難免要向一些長輩請教,而長輩說是我的姓名的勢太過大,壓不住,需要改名。父母只好照做不誤,但與此同時也送我進了省城的醫院接受治療,我的病就這麼稀里糊塗的好了。現在想來,這和改名又有多大關係呢?但在鄉間社會,類似這樣流傳下來的經驗是很令人信服的。這也就是費先生書中所說的長老權力,也是傳統。費先生又從宏觀的層面指出,造成這一原因的是其鄉間社會團體的不流動性,環境變化速率太慢,這有些難以理解,費先生顯然是從歷史社會變遷的宏觀角度來講的,我大概理解是這樣的。

每周書評 | 了解中國從這本書開始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工業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性是很強的,環境的變化的速率也是極快的,這就勢必造成了,傳統的以往經驗不能滿足變動下的人們的需要,自然不適應現代社會了。而鄉土社會剛好恰恰相反。

從這個維度來看,費先生是從社會結構來進行區別和分析,這無疑很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現行法制社會下,為何法制下鄉的效果不佳,因其鄉土社會的結構是以傳統社會為基準的,而費先生在這裡又論述了人治和法治的區別,過去我們好似以為在鄉土社會中是皇權萌芽的土壤,而基於這樣的認識,會認為鄉間的維持秩序的力量是以人治為主。而費先生在書中著重區別了這兩個概念,認為法治從根本上來講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一種秩序來維持,一來這種秩序是需要雙方所認可的,且具有強迫性質的,這是法治的本質,而這個維持秩序的權利無疑是需要憑藉權力的。反過來,費先生又指出,人治的說法並不確切,在鄉土社會中,為何法治的效果並不理想呢?

每周書評 | 了解中國從這本書開始

在此之前,費先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即差序格局,認為在鄉土社會中,屬於熟人與熟人之間的聯繫,並以己為中心,社會關係像一顆石子投入水中一般震起陣陣波紋,愈推愈遠,親近關係和中心處的距離密切相關。舉例來講,倘在鄉間有一人殺人被村民看到,但這殺人之人是這目擊者的直系親屬,他就要掂量掂量是否要報官和告知街坊四鄰了,倘這殺人之人和他並無親屬關係,他定不假思索的前去報官,將其繩之以法。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鄉土社會中,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關係並不憑靠法治,而是以人情的親近關係與否,也就是傳統的人情社會了。上文已經講過,這種傳統的力量之所以在鄉間這麼強大, 一是因為在鄉間中,是熟人與熟人之間的社會,流動性不大,大家彼此都認識。二來是那些傳統流傳下來的經驗,是經過不斷的試錯留存下來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之處,在這種有用的傳統經驗下,鄉間的人們只會看到運用傳統經驗幫助解決困難的作用,有哪裡能不心存敬畏呢?從這樣來講,我們可以認識到,倘若想使得鄉村社會引起現代社會的科學方式,就不能只是單純地將法律給帶下鄉,更應該去思考下如何改變。

每周書評 | 了解中國從這本書開始

費先生這本小書,篇幅是不大的,但是很不好讀,很多部分我是並未讀懂的,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鄉土中國是本好書,它是能幫助讀者釐清現代社會與鄉間社會的結構不同的深層次原因的,也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法治社會不是以法律教條來維持社會秩序,而是人要依法行事,人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我建議,讀者大可把費先生的這本書,起碼讀上兩遍,所獲定是不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