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總起」

本人大二,電子信息專業

AirPods一年期使用者

我對AirPods的關注

從發布後的媒體吐槽

到跳票時的集體指摘

再到陸續供貨後

其引起的偌大關注和流量

一直到今天成為「口碑良品」

概莫能外

於此,尊重自己的實際體驗

我想以一個工科生的角度

談談「學生黨眼中的AirPods」

及其相關

希望對尾巴們有用

並請指正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16年 iP7 發布會上,AirPods 橫空出世。這貨算是蘋果砍掉耳機介面之後祭出的一點誠意。1288元的定價在當時惹來一片唏噓,但是至今,AirPods 成為最暢銷的無線耳機之一,不出意外地分到了影音市場的一杯甜羹。

「購入」

在16年的蘋果發布會上,我認為 AirPods 的風頭,或者說給消費者的好奇感和期望值,應該要蓋過同時期的 iP7 。畢竟從iP6開始,我們對 iPhone 已經疲勞審美了3年。

是因為砍掉耳機介面才有的 AirPods 還是有了 AirPods 方才砍掉耳機介面?蘋果官方的口吻顯然是前者,但稍懂營銷的陰謀論者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是後者。原計劃10月上市,一直跳票到12月,蘋果這次不玩「缺貨」,他們整了一個「延遲發貨」的說法,這讓我開始相信那些陰謀論者。

顯然,砍掉耳機介面十之八九是為了賣耳機,而且是大賣。

然,於工科生而言,產品本身才是王道。一隻重量僅 4g 的耳機,能裝下一籮筐的感測器同時續航不俗,我對這樣一款產品的獵奇是前所未有的。去年過年,這貨在某寶上炒到2k,卻熱度不減。因為電商抬價,我轉向 Apple 官網訂了一部,到三月末才拿到貨。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開箱,配對,試聽,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朝夕相處。

「聽感」

越刻意去聽

越抓不到你所期待的聲音

我深知,功能層面的濃墨重彩,註定了這是一款音效層面「 just 嗖嗖」的耳機。開箱戴上的初體驗,沒有過多驚喜和波動,不過也不至於失落。身為電子專業生僅存的一點數字傳輸常識告訴我,再怎麼被神化也逃不開藍牙,而當下藍牙傳輸的成本和瓶頸擺在那裡。

理論上,耳機一旦無線,便主打不了音質,AirPods當然不例外。幾天使用下來,我越發地理解這樣一款聲音表現上不那麼出色的耳機。

它足以應付大部分人的瑣碎日常,雖然聽感平平。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如果非要在音效層面深究,我先根據自身聽感給出一個主觀的參考(本人木耳),原諒我只能依據手裡有的設備(橫評設備:AirPods、EarPods、Beats X、鐵三角 LS-50):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以上均以100分制對比打分,不作單獨打分,可參考勿較真;參考歌曲《渡口》、《達坂城的姑娘》、《加州旅館》、《偏偏喜歡你》等。AirPods 的低音會比 EarPods 稍微好一點,其餘部分差不多;Beats X 由於入耳式設計聲音流失小,基本上比 AirPods 要好;而 LS 作為有線的入門級雙動圈耳機,各方面比 Beats X 要更上一層台階。

最後談一下降噪,和EarPods一樣的半開放設計使得隔音性能幾乎為零,只有在一些較安靜的地方才能聽得蘇胡。如果在公車上或嘈雜的大街,那可能真的會腦殼疼。

「佩戴」

對於不喜歡入耳式的人來說

AirPods就是人生的跑馬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對入耳式耳機有著天然的抵觸,那種像「馬桶吸盤」一樣緊緊貼著耳道的感覺。所以我個人是傾向於 AirPods 寬鬆的佩戴感受的。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如果說 EarPods 在佩戴體驗上算良好的話,那麼失去線纜拉扯的AirPods就是「優秀本秀」。每隻耳機都是極致的4g,這個參數放到18年,怕也是首屈一指。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戴過存在感這麼低的耳機。

至於大家一直關心的穩定性,我談談我自己吧,我用了一年,走路,慢跑甚至跳繩,至今未曾從耳朵里掉出來。唯一掉落的幾次都是拿在手裡甩出去的。

以上觀點完全主觀,每個人耳形不同無法相提並論,並且我知道不能剝奪入耳式結構在專業領域的主流地位。

顏值上,因人而異。挺多人反感 AirPods 類似於電吹風的形狀,包括一開始的我。但一年的使用使我逐漸和解,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佩戴,棍狀體實際上是用來拿的,可以方向正確地把耳機自然塞進耳道;二是功能,那根看起來怪怪的棍狀體,實際上裝進了電池和雙波束麥克風。

「續航」

剛開始會焦慮

後來沒有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焦慮,現在凡是帶電池的隨身設備,你都要時不時看一下電量,這種焦慮症發於各種 EDC。顯然,我想談的 AirPods 也不例外。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開始使用的前幾周,我會三不五時地查看 AirPods 的剩餘電量,包括耳機盒與耳機本身。幾次下來,我發現這玩意兒是我所有設備中續航最頑強的,簡直是兩隻「白色小鋼炮」。

舉個栗子,戴著它夜跑的時候,一個小時的連續播放下來,還能剩80%。換句話說,我幾乎不會遇到它沒電的時候,因為我戴著耳機(不管是什麼耳機),超過三小時就會想摘下來。

談到這裡,我知道所有人都繞不開牛逼哄哄的 W1 晶元,新一類的蘋果自研。目前來看,蘋果自研晶元仍然是一家獨大,iOS身上的 A 系列,AW的 S 系列,以及應用於 AirPods 和 AW 的 W 系列 ,都造就了其業界口碑和市場份額。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我甚至覺得蘋果這麼看淡音質的原因在於,他賣的壓根不是耳機,而是 W1 晶元。W1晶元為無線連接而生,解決了兩個業界難題:

一是續航,二是同步。先講續航,W1 晶元對低功耗的把控,不亞於iOS上的 A 系列,TechInsights的拆解團隊給出的答案是,這個低功耗 SoC 所管控的加速度器等元件也都是超低功耗設計的。

官方稱 AirPods 一次充電可聆聽 5 小時,再加上充電盒能存儲多次額外充電的電量,滿足超過 24 小時的續航, 只需放入充電盒中 15 分鐘即可獲得最長可達 3 小時的聆聽時間。

實際體驗確實與官方說法幾無二致,雖然用了一年後,續航能力有所下降,但是體驗上一如既往。

最後談一下充電,耳機底部那個bling bling的金屬環,實際上可以看作充電介面,耳機體與耳機盒之間依靠兩個觸點形成充電迴路。耳機盒本身配備 lighting 介面,最大輸入為 5.2V~2.4A,理論上所有蘋果充電器都可以為其充電,包括 MacBook 的 29W、61W、87W 的 PD 充電器。耳機盒充電速度大約1.5小時可以基本充滿(從0到95)。但是像我這種輕度使用者,一般一周1~2充,基本可以忽略充電時間。

總而言之,使用至今,我幾乎沒再去刻意查看過剩餘電量,現在的習慣是,用到它出現低電量提示音了我再去充。而這樣的情況也頂多一周一次。

從這個意義上說,AirPods成為第一款讓我沒有充電焦慮的設備。

「連接」

我漸漸模糊了以往準備聽歌時

翻出耳機插上介面的儀式感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中間有一段時間,AirPods和我的 iP6 連接一直不穩定,恰好那天經過蘋果在廈門的直營店,就掛了個號去檢測,結果是,我的 iP6 壞了。在店裡測試的時候,AirPods 和 iPhone 的傳輸距離可以長達十米。工程師給出的建議是,最好使用 iP7 或以上設備,來獲得最佳的使用體驗。

這不難理解,畢竟AirPods 是 iP7 同時期的產物。但實際上,iP6 這種古董也可以較好地兼容。

至於連接的穩定性,我覺得這是蘋果還有待提高的地方。出現次數最多的問題是一隻耳朵有聲音一隻沒有,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會同步,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大概5%,而更糟的情況是,等待一段時間後仍然不行,需要放到耳機盒裡重新打開連接,這種情況的概率大概1%。

大家所說的開蓋即連實際上是有要求的:一必須是蘋果設備;二必須之前連接過這個設備並且是上一次連接;三是這個設備的藍牙要常開,四是需要使用 Apple Music、QQ音樂等適配的流媒體。

所以,像我,一般連接 iPhone 使用,iPhone 藍牙常開,那麼只要打開耳機盒把耳機戴上,聽到「咚」地一聲,連接成功,輕拍兩下音樂就直接放送進來。在這個過程中,手機可以完全不拿出來。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對於大家讚譽有加的連接切換體驗,我做個簡單說明(使用設備12寸MacBook、iPad、iPX):AirPods通過iCloud連接後會認識你所有的蘋果設備,只需在菜單欄(macOS)中顯示音量,選擇 AirPods,或在控制中心(iOS)中選擇音樂,切換到 AirPods 即可。

我個人比較反感的一個地方是 Apple Music ,它的有限曲庫和操作方式真的不適合我,而 AirPods 的音樂控制(播放暫停、曲目切換)前期只有 Apple Music 支持。

不過,Apple Music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沒有任何廣告,並且提供 「256 kbps 的AAC格式」高品質正版音樂,對於流媒體播放器來說,是很厚道的。而學生一個月5元的價格,讓我可以稍微原諒它的不接地氣。

「驚和喜」

有雙紅外感測、陀螺儀

有雙波束麥克風、語音加速器

蘋果把「全世界」都塞進了AirPods

但我卻連簡單的音量都控制不了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光滑的白色質地,統一精準的開孔和對稱結構,使得儘管是這樣不折不扣的塑料材質,也能擺脫一定程度的廉價感。

這樣的「蘋果風本人」,是不允許嵌上任何按鈕或凸起結構的。所以蘋果給出的方案是,輕拍兩下耳機腔體背面,利用運動加速度器的感知來實現呼喚 Siri 或曲目切換的控制。

在 iOS10 里,兩邊耳機的控制是分不開的,不管你輕拍哪一邊,都只能得到相同的響應。而在 iOS11 里,兩邊功能可以實現分開自定義。

然而,儘管如此,在這樣的控制方案詮釋中,喪失了功能耳機最基本的音量直接調節。用 AirPods 調節音量只有兩條路,一是用母設備本身,二是呼喚Siri。

說實話,我覺得輕拍,呼喚 Siri,然後下達指令,再等系統響應,這個動作過程本身的成本就非常大。一年的使用中,輕拍控制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大概有5%的概率會失敗。

並且就我個人而言,但凡身邊有人,輕拍呼喚 Siri 本身就變成一件挺尬的事情。所以我一般都用母設備控制音量。

可能有人會說,蘋果壓根沒打算讓你頻繁調節音量,因為 iOS 會記憶每個設備的上一次音量輸出。話雖如此說,而在實際使用中,因為使用場景的不同,我隨時可能需要調節音量。

並且,AirPods 上的音量調節似乎沒有 EarPods 那麼均勻,同等音量,前半部分聲音比 EarPods 要小。為低功耗考慮的?總之,我覺得挺反人類的。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除此之外,AirPods 的功能體驗都還「盡善盡美」,紅外感測器可以感知耳機是否佩戴而實現音樂的暫停和停止,陀螺儀可以感知用戶是站立還是躺卧(儘管我覺得這個很雞肋,有些人就是喜歡躺著聽歌嘛)。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還有雙波束成形麥克風,蘋果花了大篇幅吹捧這個技術,是有理由的。因為無線分體式耳機在聲音拾取上有明顯的弱勢,蘋果在這裡下足了功夫,實際體驗中基本可以實現實時通話。但是如果用於微信語音或唱吧等K歌app,會出現大幅延遲(1秒甚至更多)。

「吃飯神器」

作為學生黨

這是我最想說的

我對 AirPods 的好感,很大一部分其實跟我邊吃飯邊看劇有關。大熱天點個外賣端到電腦前看劇,宿舍不好開揚聲器,拿出有線耳機簡直影響食慾,頭戴式無線又重。這時候的 AirPods 簡直就是吃飯神器,你應該懂的。

而刷劇看視頻,AirPods 的音頻質量於我,綽綽有餘了。

「¥1288」

物料成本和音頻質量上看,偏貴了一些。但是從綜合體驗和同類產品上看,是能買到的最低價位產品,沒有之一。

「Tips」

一年使用下來

幾個建議給大家

1、裸機使用:這裡的裸機是指耳機本體不要帶牽引繩或其他保護結構,因為它們可能不但起不了保護作用,反而會導致耳機脫落。

2、可塑橡皮清潔法:裸機使用會帶來不可避免的臟物堆積在各個開孔,尤其是會粘在金屬網膜上。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可塑橡皮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把可塑橡皮拉扯使其軟化,可以很好地黏粘死角里的臟物。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這個方法適用於其他設備的類似情況,可塑橡皮也就比普通橡皮略貴,非常實用。

3、耳機盒不能裸:耳機盒的保護套是必要的,否則不出一個月必「毀容」。淘寶上的全覆蓋硅膠套即可。當然,裸機主義者可以忽略。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蘋果與音樂」

無線物聯時代

蘋果對音樂有著新的詮釋

我們知道,在 iPhone 出現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iPod 是蘋果的主力軍——那些曾經風靡全球的口袋播放器。蘋果公司有著源遠流長的「音樂基因」,儘管蘋果不是專門的影音公司,但其一直以來都生產著一流的大眾影音設備來詮釋音樂。毫無疑問,包括今天所講的 AirPods。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我認為,作為消費者,或許應該站在更高的時間維度上,思考這樣一款產品所扮演的歷史角色。

2017年7月28日,所有主打音樂的 iPod 停售。這是蘋果在9月新機發布前丟給科技界甚至音樂界的一記「重炮」。網友調侃,自攜 iPod 或將引領復古潮流?以後的復古穿搭只要夾帶一個 iPod 再拉出一條小白耳機就夠了。

我知道,早在14年 iPod classic 的退出,就已經註定了這一切,後來 shuffle 和 nano 的出局也只不過是時間等待的結果。因為這三款 iPod ,已經是上個科技時代攜帶型播放器無力的掙扎。

蘋果此舉,或許是對無線物聯時代試踩了油門。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過去,蘋果詮釋音樂主要靠 iPod 小型硬體播放器;隨著硬體迭代,iPod 日漸式微,蘋果轉投軟體推出 Apple Music 流媒體播放,官網甚至把 iPod 欄目轉移到 Music 欄目下的一個小門類;後來,蘋果把自研 SoC 拓展到無線播放領域推出 Beats 和AirPods。

流媒體+極致的無線播放體驗,也許正是新時期蘋果對音樂的詮釋。

不變的是,人們「一直」會聽歌,並且願意為音樂付出代價。這也是蘋果所熟諳的。

「總結」

AirPods 以其 W1 自研晶元成為蘋果適配的又一典範,不過,再令人讚歎的節目也只能在自家舞台上表演,它逃不出蘋果成熟的生態體系。而其之所以引領分體式無線耳機「百花齊放」,是因為 iPhone 用戶基數太大,試水成功以後,沒有哪個廠商不想在類似產品上拿點份額。

現在,校園裡,AirPods 變成最常見的無線耳機之一,百米開外必有一對。我隨機採訪了幾個,大家一致的回答是「好用」而不是「音質好」。從這個層面上說,蘋果打的這張「好用」牌,算是 iPod 退出後,又在其音樂部署中扳回的「漂亮一城」。

「消費者報告」一年以後,再讀 AirPods

我推薦 AirPods 的理由是:

1、它足以應付大部分人的瑣碎日常,雖然聽感平平。

2、它是一款讓人沒有充電焦慮的無線耳機。

3、吃飯看劇神器。

4、便攜,擺脫纏繞的耳機線。

5、能買到這種體驗的最低價位。

我不推薦 AirPods 的理由是:

1、其連接的穩定性還需提高。

2、它無法直接控制音量。

3、非蘋果選手三思,它就是個普通藍牙。

4、專業的音頻選手慎重,它就是個玩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陌陌的「社交恐懼」和陌生人社交的未來
主機平台三月後,Xbox One《絕地求生》玩家破 500 萬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