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馬路上曾經的「風花雪月」!
東北大馬路
時光如水流過,留下片片繁華!
瀋陽東北大馬路,名字簡單且霸氣,它不是一條普通的路,它是盛京文化古城的一道風景,是一條有著深層文化底蘊的百年老街。
東北大馬路位於大東區北部,是瀋陽著名的交通要道,西起大北橋與大北關街相接,東至觀泉路與東望街相連,全長4600米,與沈吉鐵路平行。
瀋陽故宮全景圖
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之前,先後定都於興京(遼寧新賓)、東京(遼寧遼陽),後定都盛京(遼寧瀋陽),經營300餘年,建成了僅次於北京的又一都帝都。
清朝定都中原後,清朝帝王也定期東巡祭祖,東北大馬路就是其必經路線之一。
清太祖努爾哈赤
當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盛京時,在東部就有了一條很寬的土路,樸實而喧囂是東北大馬路最初的樣子,它已經有了生命。
因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早早就擁到了土路的兩側,開始了自己一天的勞動,一些小商小販也陸續做起了自己的買賣。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熙來攘去,熱鬧非凡。
1909年奉天四平街景
東北王張作霖
1918年,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閱使,改「奉軍」為「東北軍」,號稱「東北王」,東北即成為遼、吉、黑三省的代名詞了。
1922年,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利,退回山海關外,在瀋陽東郊東山嘴子一帶(今瀋陽炮兵學院)建立東大營。
為便利交通,於1925年在瀋陽古城大北邊門外修築東北大馬路,馬路為東北--西南走向,西段原稱為中央大馬路,不久以東北走向而命名為東北大馬路。
昔日奉天的一條土路
「東北王」張作霖親自為東北大馬路定名。當時張作霖所統領的不單單局限於奉天,而是遼、吉、黑三省,這也是為什麼他有足夠的底氣將這一條馬路命名為東北大馬路。
張作霖為顯示其「東北王」的威力,還將馬路兩側的衚衕(巷),均以當年東三省84個縣名命名,如海城街、法庫街、彰武街等。
這條馬路是顯示東北王張作霖入主北京野心的符號,亦曾是商賈雲集的繁華地帶,也曾是瀋陽民族工業的搖籃。
霸氣銅像曾讓日本人「喪膽」!
早年,在東北大馬路中段,有一處「大廣場」,在大廣場上,立有一尊張作霖的銅像。
名人雕像的方位常為坐北朝南,這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習慣。而張作霖的這一尊銅像卻並非如此,它居於「大廣場」的正中央,卻坐東朝西。
現在東北大馬路與東站街十字 路口處
眾所周知,民間對西向始終有著一定的避諱,因為這多少有著「歸西」的意味,視作終了。那麼,張作霖銅像的朝向為何如此設置?
張作霖的雕像之所以坐東朝西,意為不甘心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只當「東北王」。張作霖的野心非常大,他的目標是統領全國,西南方恰恰是北京的方向,而張作霖銅像面朝北京,則意味著「東北王」將進軍北京,繼而將全國大好河山收於股掌之中。
張作霖的8號座車被炸後的慘狀
1931年9月19日晨,攻佔瀋陽北攘門的關東軍居高臨下,向瀋陽射擊。
不久,張作霖打進北京,當了陸海軍大元帥。可是好景不長,1928年,在回奉天路上,死於「皇姑屯事件」。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軍需物資出現了短缺,為了滿足其侵佔東北的需求,日本人開始在奉天大肆建廠,製造武器及各種軍需品。武器的製造需要金屬,於是,日本兵幾乎把城內所有的金屬製品全都給拆了,就連張作霖的銅像也未能倖免。
曾經有一處著名的「煙花柳巷」!
昔日的老衚衕
在東北大馬路與東站街的交匯處,有一處幾乎沒了印記的地名—四德里,這是一條四德里衚衕。
當年瀋陽城曾有個以販賣人口、開妓院發家的董六,本名董世德,家居於此地,稱為世德衚衕,因瀋陽人的口音,『世』和『四』不分,久而久之就習慣稱為四德里了。
當年奉天煙花女子
董六本是南方人,來到北方的時候,從揚州帶來幾個小姑娘,來到這後,落腳在現如今的四德里,就地開起了土妓院,生意日漸火了起來,賺取了不少不義之財。逐步這就變成了奉天一處著名的「煙花柳巷」。
日本人當時已經全面佔領奉天,對董六這一塊肥肉是虎視眈眈,他們接二連三地從董六手中訛詐了不少的錢財。
原四德里留下的唯一一處房屋
現為東站辦事處
解放後四德里衚衕的房屋大多作為民居使用,現如今已基本全部拆除。如今的四德里已經很難找到可以識別的標誌,只留下當年風花雪月的事。
見證老工業基地的輝煌
從新中國成立後至上個世紀末,東北大馬路一帶就成為瀋陽重要的工業基地,其中瀋陽建築機械廠建於1950年、國營東輝機械製造廠建於1952年、瀋陽軸承廠建於1956年、瀋陽鋼管廠建於1965年等等。
這些企業的集聚發展,使東北大馬路逐漸成為瀋陽的「工業一條街」。
現在的東北大馬路
1989年,瀋陽市重新整頓街路名稱時,除了將原東北大馬路六段改名為東望街外,仍沿用原名東北大馬路。
如今,這條馳名關外的東北大馬路,已建成一級公路,成為通往遼北的主幹道。
TAG:文化遼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