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壓垮孩子最後的一根稻草
「殺人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棒子,另一種就是誇他天才。」
01
天才,可能是再美好也沒有了的詞語了。
1770年。
不滿15歲的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聽到聖歌《求主垂憐》。
轉頭回到旅館,憑記憶寫下了這首歌。包括每個聲部和旋律。
這首歌有多複雜呢?
當時的演唱有一遠一近兩個合唱隊,分五個聲部,再加上四個獨唱,一共九聲部。
而樂曲高潮部分是九聲部一起合的。
同樣在是高材生。
霍金的同學做了一周,14道物理大題只做出來一道半。
霍金那時比較懶,下午要上課只好中午抽時間做,
一中午做了十三道半,說,最後一道的確有點難。
斯蒂芬·威廉·霍金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伍德沃德。
8歲,別的孩子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在自家地下室里做化學實驗;
11歲,別的孩子小學剛剛畢業,他已經開始閱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研究有機合成中著名的「Diels-Alder雙烯合成」反應;
16歲,他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同年入學的同學們表示壓力很大);
17歲,因為嚴重偏科,他被麻省理工學院開除(同年入學的同學們表示輕鬆了很多);
18歲,麻省理工學院再次錄取了伍德沃德(同年入學的同學們為自己領先了兩年而沾沾自喜);
19歲,伍德沃德獲得學士學位(同年入學的同學們:???);
20歲,伍德沃德拿到了博士學位,去哈佛執教了(同年入學的同學們:wtf)。
——看到他們,你就會發現,人與人的差距甚至會大於人和草履蟲這兩個物種。
——你不得不承認,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單憑天賦,起點就比你奮鬥多年後的終點還要高。
——他們是只能被欣賞而不能被模仿的那麼一群人。
天才,意味著捷徑,意味著成功,意味著一定意義上的幸福。
所以,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會是一個天才。
所以,我們不願意放過那一個個疑似天才的舉動。
一旦孩子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我們就會想,是不是我的孩子在音樂上有天賦?
一旦孩子年紀小小就能比同齡人認識更多的字,我們就會想,他會不會是天才呢?
一旦孩子表現出與眾不同,我們總是容易把一切往天賦上引。
後來,有人說,天才是誇出來的。
於是,孩子一旦做好了什麼事,我們都會誇上一兩句「聰明」、「天才」。
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被誇為天才的他們,究竟要背負什麼。
02
不知你是否聽聞過——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籍高材生郭衡自殺的事。
這個令人惋惜的才女在變成所有人唏噓的談資前,是一個多麼令人驕傲的女生。
這個蘭州出生的28歲中國女孩,於2001年移居美國。
在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後曾經在華爾街工作。
2011年進入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Sloan商學院就讀。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明年就畢業了。
但,她的明天只剩下了一封遺書,聲嘶力竭「除了中文,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優勢。」
一代才女為何自殺?
因為一路『天才』上來的她發現,不管她多麼努力,別人都有一些她比不上的優勢。
因為她覺得比不過別人,會有愧於『天才』這個稱號。
她捨不得放棄『天才』這個光環,她不敢相信自己不再聰明。
她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因於自己不夠優秀,最終被自己打倒了。
郭衡或許離我們有些遙遠,升學路上的歷程或許更加貼切。
有人愚笨,有人普通,也會有人聰明。
而升學就是一條不斷篩選的路。
聰明的人得到了好的機會,去了更好的學校。
其中一部分人,開始發現如今的自己好像已經成為了過去的同學。
而另一部分人順風順水,輕鬆邁入名校。
進了名校的人,可以說,是一路「優秀」上來的。
然而,有排名的地方就有倒數。
總有一天,一樣要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初一開始,不信命,後來漸漸地學會了認慫。
在父母的眼中,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們,自家孩子但凡努力了就能拿第一。
而孩子面對自己的無力時,還得和父母解釋,「你們不明白,你們真的不明白。」
天賦,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
和生來的不公相比,社會的那些不平事,可能根本算不了什麼。
就像有的人周一吃重慶火鍋周二吃麻辣燙周三吃油炸食品,皮膚仍然光潔;
而有的人哪怕一天一個蘋果都拯救不了痘痘一樣。
就像同樣是大學生有人打DOTA的過程中解出了一道數分;
而有人每天在圖書館窩到十點仍然要面對不及格的試卷一樣。
哪有什麼為什麼。
03
聰明、天才,在這個時代,從來不是一個好的詞語。
雖然它讓很多孩子曾經無比自信,
但它的副作用,也可見一斑。
90年代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C. Dweck的研究表明:從小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強烈的與他人競爭的意識。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接受任何挑戰。因為孩子們害怕失敗,害怕別人懷疑自己不聰明。
全中國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斐然,
可是這個目標阻塞了家長們的視野,也給孩子的內心施加了無謂的心理壓力。
你還記得那個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唱著《歌唱祖國》的美麗小女孩么?
那麼多光環,那麼多鮮亮的形容詞,伴隨了她整個童年。
可誰知道鎂光燈的背後,她需要背負些什麼。
初初長大的她,因為不再可愛,又因為微胖的身材,
溢美之詞變成了鋪天蓋地的「長殘了」。
演員張一山,也曾說過,童星出道的他,在光環之下,也差點走歪。
幸好《餘罪》里,他翩然歸來。
但凡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更殘忍的未來。
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只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而真正傷害他們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他們自己。
不了解自己的人用成就來定義自己,
當成就不再有意義,自我也就不復存在了。
一個沒有了自我的人,人生迷茫而灰暗。
04
認識自己有多重要呢?
天才能想人所想不到,這當然和多思考有很大關係。
但天才能功成名就,和清楚地認識自己也有很大關係。
試想一下,
如果馬克吐溫繼續嘗試做生意,那麼我們就見不到《湯姆·索亞歷險記》了;
如果羅琳僅僅給孩子講故事,而不是寫故事,那麼我們也見不到《哈利波特》了;
如果張仲景安心做他的長沙太守,那麼就不會有醫聖之稱,也不會有2000多年無人超越
的中醫傷寒學派;
所以,請停止誇孩子『天才』、『聰明』。
對事不對人的誇獎,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而比起教會孩子如何學習,我想更重要的或許是如何認識自己。
希望未來孩子聽到的是——
做你自己。做好你自己。
做你想做的事,做好你想做的事。
TAG:孩盟國際兒童公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