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洋中部海底變形300公里,形成3000米高的褶皺,出現間隔斷層或裂縫

印度洋中部海底變形300公里,形成3000米高的褶皺,出現間隔斷層或裂縫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全網企鵝號首發)

在地球上,海洋板塊的變化也是時刻在運動之中,根據印度和英國科學家發現,印度洋中部的地殼堅固的外殼 「岩石圈」,在15.4-13.9億年前開始變形和斷裂,比先前的想像早得多,這影響了我們對喜馬拉雅山脈的誕生時間做了新的調整。

在地球上,板塊構造以及岩石圈的大規模運動,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在5000萬年前就已經相互碰撞了,並且直到今天板塊還是存在擠壓的情況,這次科學家們研究的區域主要就是,印度洋中部以下岩石圈與構造有關的變形。

科學家表示,岩石圈的壓縮導致了大規模的彎曲和斷裂,海底的變形區域已經有約100到300公里長,形成2000到3000米高的褶皺(包括陸地區域),而且還有規律的間隔斷層或裂縫,這些斷層或裂縫在地震勘探和海洋鑽探中都很明顯。

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的壓力作用,這種變形的直接標誌就是,引發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重大地質上升,距離北部約4000公里。印度國家海洋研究所科學家Roger,還分析了孟加拉扇累積沉積物中293個斷層的地震剖面。

本次的研究表明了,印度洋中部岩石圈的變形開始於15.4-13.9億年前,比先前的大多數估計早得多。這意味著8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就存在相當大的上升,這是許多地質學家認為,印度和亞洲強勁的季風最早開始時候,因為地質的改變對他們是主要影響的原因。

(感謝讀者閱讀,如有問題可留言,希望大家多多轉載,點評,收藏,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貓號 的精彩文章:

比火星好,「新地球」被發現!美國可能最希望先移居
110公里斷層帶異常!變形6.5米,智利科學家:可能發生9級以上地震

TAG:環球科學貓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