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性情中人漢高祖劉邦

性情中人漢高祖劉邦

先秦之時,遊俠之風盛行。遊俠們都是一些性情中人,不在乎什麼法律的約束,只為了報答一個知遇之恩,豫讓刺趙襄子被抓之後豫讓的話就很能代表這個情況:「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這種情況在當時已然成為了一種風氣。他們都是一幫性情中人,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但是作為法家卻要大力反對這種風氣,法家的代表韓非在《韓非子·五蠹》的開篇就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秦國統一之後就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法家思想,但是秦朝畢竟太短了,只有短短14年就亡國。所以這種風氣在很長時間內都存留著。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和韓信了。

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只比秦始皇小三歲。但是由於劉邦屬於一個大器晚成的人,當官晚,結婚晚,生孩子晚,起兵晚,稱帝晚,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兩個人有代溝。但是實際上劉邦的前二十多年都是在戰國時代度過的。他也是成長於先秦時代,先秦時代那種恩怨必報的性情當然對他的影響很大。

當年劉邦年輕時候愛出門交朋友,「不治產業」。他的父親劉煓劉太公就不高興了。指責劉邦不務正業,不像他二哥那樣賺錢養家。這件事情就一直在劉邦心中記著。後來劉邦稱帝,有一次在群臣面前給已經是太上皇的劉煓敬酒,依然沒有忘記當年的這件事情。順口就對劉太公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這時的劉太公也沒想到兒子竟然這麼多年對這些事情依然耿耿於懷,而現在老二劉仲確實不如自己的小兒子劉邦,畢竟整個天下都是他的,連他二哥都是他的臣子。在這麼個公眾場合聽到這麼個問題,劉太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劉邦

其實劉太公的尷尬不只是這一次。當年劉邦帶著朋友經常去他大哥那裡蹭飯吃。劉邦的嫂子就不願意,畢竟這麼多張嘴,成天來蹭飯,這個開支可也不小啊。劉邦這個嫂子就在他們來的時候刮鍋底,表示沒飯吃了。這時劉邦的朋友們就只能知趣地走了。可是劉邦揭開鍋蓋的時候卻發現,裡面卻還有不少飯呢。這件事也讓劉邦記在心中。後來打下天下,分封親戚朋友兄弟子侄的時候偏偏不給他大嫂的兒子封侯。「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羹頡的意思就是以勺刮釜,以示羹盡。

不僅如此,劉邦在對待儒生的時候的態度也同樣表現出來自己的真性情。《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就記載:「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這不喜歡也就不喜歡了,當眾解下人的帽子解小便,罵人還帶著粗口,一口一個「你老子」。這真性情可見一斑。

蕭何

劉邦當年押送犯人去咸陽服勞役,很多人都給他送行。一般送的禮金是三百文,而唯獨蕭何送了五百文銅錢。後來劉邦分封的時候,多給蕭何了二百戶封地,並且說明這就是報答那二百文銅錢。應該說這一點和韓信當年受到漂母的一飯之恩,發跡之後報答是一樣的。

有人說,有仇必報這樣的人成不了什麼大事。但是歷史就是這樣,一個窮小子,睚眥之怨必報的人最後提三尺劍斬蛇起義,誅秦滅楚奄有天下,奠定漢家四百年基業。誰能說性情中人不能成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擷英 的精彩文章:

張居正十年改革對明朝的影響
杜月笙這個半文盲為什麼在民國這麼混得開?

TAG:史海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