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王禎當縣官的時候,元朝的政治開始腐敗,社會風氣很不好

在王禎當縣官的時候,元朝的政治開始腐敗,社會風氣很不好

這次周達觀一行到柬埔寨,使兩國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周達觀寫的《真臘風土記》,是反映柬埔寨吳哥時代的著作。吳哥時代是指公元十世紀到十三世紀這個時期,是柬埔寨文明最燦爛的時代,因當時國都吳哥(現在柬埔寨遙粒省的吳哥城)而得名周達觀在書里描寫說,吳哥城周圍有二十里,城中有金塔一座,旁邊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一百多間,東邊有金橋一座,橋的左右有金獅子兩個。在石屋的下面有八尊金佛,金塔的北面有一座銅塔,它比金塔更高,塔下也有石屋數十間。銅塔的北面是王宮,王宮裡也有一座金塔。整個吳哥城顯得富麗堂皇,難怪中國商人要說「富貴真臘」哩。周達觀還詳細記載了簡樸的地理、歷史、人民生活、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從e臘風土記》里,可以看到中國商人和華僑活動的情況。柬埔很早就有中國僑民,元朝的時候,中國去的僑民更多,他們之中有不少是水手,

因為柬埔寨氣候溫暖,糧食豐富住房容易建造,做生意也容易賺錢,所以就世世代代留居下來,和柬埔寨人民友好地相處在一起。有的還和當地婦女結婚成了家。柬埔寨人民把來自中國的手工藝品和生活用品稱為「唐貨」,象金銀器、器、絲綢、真州錫器、溫州漆盤、泉州青瓷、紙張、檀香、麝香、麻布、雨傘、鐵鍋、木梳、針、明州席子、桐油等等,都是柬埔塞人最喜愛的商品。真臘風土記》雖然不到一萬字,但是它為當時中國人了解柬埔寨、促進中束友好關係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也為我們今天研究柬埔塞古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由於周達觀81在古代中柬人民友好關係上作出了重大貢獻,柬埔塞人為了紀念他,後來在吳哥窟里還專門替他建造了塑像元朝另一位旅行家叫汪大淵,他是江西南昌人。

元順帝至正年間,年輕的汪大淵在公元一三三O年和一三三七年先後兩次隨著商船,遠涉重洋,經過現在日本的琉球、東南亞各國、南亞次大陸沿岸各國、阿拉伯半島,到達非洲的東海岸,回國後把他的所見所聞,寫成一部叫島夷志略》的書。書中介紹了很多國家的情況,例如:三島(現在菲律賓的卡拉棉、巴拉灣和布桑加等島)的男子常常跟著中國的商船到泉州做生意。他們到了泉州,花很多錢請人用針在身上刺花紋,作為到過中國的標記,回國以後,當地人對他們就十分尊敬交趾(現在越南北方)的風俗習慣和禮節,和中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當地人的穿著也和中國人相似。民間富裕人家的子弟,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讀的書,念的詩,寫的文章,談論的孔孟之道都和中國相同。

真臘(現在柬埔寨)都城有廟宇三十餘座,極其壯麗,四周用金壁裝飾,路上鋪銀為磚,有一百座塔,其中五座用黃金為頂還有包金的石橋,長四十餘丈。……人們常說「富貴真臘」真是名不虛傳。這和周達觀的記載是很相似的。渤泥(現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的夏天較冷,冬天極熱。那裡的人信仰佛教,尤其敬愛中國人,中國人喝醉了酒,當地居民便攙扶到自己家裡文老古(現在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的地勢狹窄,山林茂密,氣候炎熱,盛產丁香。當地人每年都盼望中國商船到來,往往以當地的五梅雞能否孵出小雞來猜測中國商船是否會來,如果孵出一隻,就是有一條中國商船來,兩隻就有兩條中國商船來。層搖羅(現在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島)在大食(現在的阿拉伯各國)的西南,

由於土地貧瘠,因此穀物很少,當地居民以種薯來代替糧食。中國商人如果用穀米和他們貿易,獲利是很多的。當地出產紅檀、紫蔗、象牙等特產,居民喜歡中國的金銀器、五色綢緞等貨物。汪大淵在這本書里一共記載了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物產氣候等等。其中所記載的山川形勢,不是道聽途說,都是他親身經歷的,因而相當真實可靠。《島夷志略》為以後的航海和對外貿易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六十多年以後,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經歷的路線跟汪大淵的路線就大體相同。王禎是元朝的一位農學家。他是山東東平人,曾經在安徽和江西做過縣官。王出生的時候,大約正是元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那時候正是忽必烈當政,忽必烈非常重視農業生產,

在全國專門設立了管理農業的機構「司農司」,還專門編輯了農書,用來推廣先進耕作技術。朝廷考核地方官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看把農業生產搞得好不好,人口是不是增加:每年還派出大批「勸農官」到各地去督促,指導農業生產。元初農業生產的發展,給青少年時代的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暗地立下志向:今後要是做了地方官,一定要象漢代的潁川太守黃霸、渤海太守龔遂那樣,做一個守法愛民的好官、清官。忽必烈去世的第二年(公元一二九五年),王被任命為旌德縣(今安徽省旌德縣)縣官;六年以後,被調到永豐縣(今江西省永豐縣)當縣官,做了四年。這前後十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有機會實現做一個好官、清官的理想。王禎深深體會到「國家以人民為根本,

人民以衣食為根本,衣食以農桑為根本」的道理。要做一個好官,首先要把農業生產抓好,使人民吃飽穿暖。於是,他放下縣太爺的架子,每年農忙的時候,都親自到農村去指導農業生產。他把自己積累的豐富的農業知識傳授給農民,既教他們種植、管理、收割桑、麻、稻、麥的方法,又親自畫出新式農具的圖樣,教他們製造和使用。起初,當地的農民受到習慣勢力的影響,不大願意接受新事物,他們說:「我們世世代代都是種田的,還用得著別人教嗎?」鄰縣的官吏們也都議論譏笑他,說:「縣太爺跑到農村去教農民種田,多此一舉!」

王被不理會這些,他耐心地說服農民,讓農民改進了耕作方法。試驗的結果,農民得到了許多好處,他的事迹也很快地傳開了。王禎的生活非常儉樸,他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來開辦學校,修築道路和橋樑,貧苦的老百姓生了病,免費供給他們醫藥。王禎非常同情勞動人民。他認為士農工商(官吏、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四民中,農民最辛勤、最樸實。他們身穿粗布衣,吃的是粗糙的飯食,住草屋,放牛豬,披星而出,戴月而歸,父子兄弟終年勞累,除了給官府、地主繳納租稅以外,還要贍養父母,養育妻子兒女,農民是多麼淳樸啊!

在王禎當縣官的時候,元朝的政治開始腐敗,社會風氣很不好,那些「勸農官」漸漸成了「吃農官」。他們還沒有離開衙門,就預先通知下面的鄉社準備酒席,他們「巡行」到哪裡,就敲詐、勒索到哪裡,回來時袋裡裝滿了受賄的錢,家裡掛滿了雞、鴨、魚、肉。王禎對這種名為「勸農」實為搜刮的貪官十分鄙視。他說:「現在高高在上的那些人,不知道一寸絲、一口飯都是農夫田婦辛辛苦苦的勞動果實,只知道拚命搜刮供自己揮霍浪費……這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朝 的精彩文章:

元朝的和尚,你不怎麼樣
朱元璋滅亡元朝的時候,其它汗國為何不出兵幫忙?因為沒這能力!

TAG: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