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受時代青睞,得觀眾喜愛,新力量已成中國導演中流砥柱

受時代青睞,得觀眾喜愛,新力量已成中國導演中流砥柱

|趙 麗

編輯|姬政鵬

這幾年,簡直可以說是新導演的天下。《戰狼2》、《唐人街探案2》、《羞羞的鐵拳》、《前任攻略3》、《心迷宮》(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獎)、《路邊野餐》(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八月》(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等影片,要麼在獎項上,要麼在票房上,都是最耀眼的存在。

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規模急劇擴張,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年輕的中國電影人的確趕上了黃金時代,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先例。與此同時,電影行業也湧現了一大批新導演,比如,徐崢、吳京、趙薇、薛曉路、陳正道、非行、郭敬明、鄧超、大鵬、陳思誠、李芳芳、郭帆、韓延、田羽生、田曉鵬、烏爾善......

另一方面,隨著數字電影的普及,DV技術的全面成熟,人們可以通過拍電影來學電影,不需要學很久再拍電影,從這個角度來看,門檻確實低了。

但起勢好,只是開頭。對於新導演來說,一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光明,依舊步履維艱,他們要面對市場的殘酷競爭。

因此,為了給這些新導演更好的發展環境,電影主管部門也先後推出了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中美電影合作培養人才計劃等一系列措施,不少電影機構、電影公司也拿出資金、資源供青年導演發揮,為人才的孵化「保駕護航」。

對此,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表示,電影行業應進一步拓寬渠道為青年導演的成長提供更加廣闊的平台和空間,同時也應該引導他們的創作,充分發揮他們的活力與想像力,讓新導演的作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表達和更加專業的水準,為國產電影的類型創新、觀眾群體的拓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趨勢

新導演已成產業中流砥柱

2012年賀歲檔,「演而優則導」的徐崢,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拿下12億多的票房,以黑馬之姿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並成為產業化以來的現象級個案。

2013年,同樣曾是演員的趙薇,憑藉處女作《致青春》拿下7.19億的票房,也帶熱了青春題材影片。

這一年,作家郭敬明推出了兩部《小時代》,累計票房7.8億;薛曉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圖》緊抓時代熱點,實現票房5.19億;陳正道的《101次求婚》票房達兩億元;

非行的《全民目擊》嘗試了國產電影很少觸及的律政題材,票房也達1.81億;還有金依萌的《一夜驚喜》、黃真真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周杰倫的《天台愛情》、李蔚然的《我想和你好好的》、滕華濤的《等風來》......

彼時,互聯網思維、大數據、IP等開始進入電影界,這些新事物與正在崛起的新導演實現了良好的結合。新導演也從2013年開始,以「群體」的姿態站在了電影產業的舞台。

2014年6月,11位新生代導演攜新作品集體亮相「2014中國電影新力量推介盛典」:

韓寒的《後會無期》、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鄧超的《分手大師》、陳思誠的《北京愛情故事》、李芳芳的《無問西東》、肖央的《老男孩之猛龍過江》、郭帆的《同桌的你》、陳正道的《催眠大師》、田羽生的《前任攻略》、路陽的《綉春刀》......中國電影新力量的概念正式確立。

單從數字來看,2014年,鄧超、韓寒的作品票房均超過6億元,郭敬明的《小時代3》也收穫5.21億,郭帆、陳思誠的作品票房在4億元以上,陳正道、肖央的影片以及黃真真的《閨蜜》、鄒佡的《一生一世》票房超過兩億;周顯揚的《黃飛鴻之英雄有夢》、田羽生的《前任攻略》、刁亦男的《白日焰火》票房均超過1億元。

尤其是在2014年暑期檔,鄧超的《分手大師》等幾部新導演作品集體「圍剿」《變形金剛4》,使得國產電影與好萊塢超大體量作品的競爭中票房與口碑均不落下風,也讓業界看到了導演「新力量」的實力與號召力。

饒曙光表示,中國電影產業在近幾年發展到了一個關鍵性節點,新導演的群體崛起,為中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新導演更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逐漸成長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

2015年,田曉鵬、烏爾善、韓延、俞白眉、吳京、徐崢、陳思誠、寧浩、大鵬、閆非、彭大魔、蘇有朋、何炅、陳正道等新導演都有新作推出。

其中,烏爾善的《尋龍訣》笑傲賀歲檔,徐崢的《港囧》,閆非、彭大魔的《夏洛特煩惱》聯手稱霸國慶檔,大鵬《煎餅俠》、田曉鵬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則在暑期檔引發了觀影熱潮。上述影片均進入了年度票房榜單的前十位,票房也基本都超越了10億元大關。

饒曙光強調,對新導演的觀察與評價,不能只停留在票房層面,還要看影片的品質、內涵,以及他們未來的發展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田曉鵬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不僅是國產動畫電影近兩年少有的佳作,更是引發了觀眾的「自來水」現象,通過口碑發酵造就了票房奇蹟;而《尋龍訣》則在中國電影IP開發以及工業化等層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2015年上映的新導演作品還包括鄧超的《惡棍天使》(6.48億)、吳京的《戰狼》(5.45億)、韓延的《滾蛋吧!腫瘤君》(5.11億)、郭敬明的《小時代4》(4.85億)、蘇有朋的《左耳》(4.85億)、何炅的《梔子花開》(3.79億)、陳正道的《重返20歲》(3.65億)、易小星的《萬萬沒想到》(3.22億)

徐靜蕾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2.8億)、田羽生的《前任攻略2》(2.51億)、彭三源的《失孤》(2.15億)、丁晟的《解救吾先生》(1.95億)、王岳倫的《爸爸的假期》(1.15億)、孫周的《不可思異》(1.06億)等等。

首都華融電影院經理於超從市場的角度分析稱,現在每年登陸院線的作品越來越多,但保質又能保量的「高產導演」鳳毛麟角,因此給新導演留下了發揮的空間,這也是市場容量擴大之後的必然現象。

正如於超所說,從2012年到2015年,中國電影影院數量從3680家增長至6800家,銀幕數也從1.3萬塊增長至3.1萬塊。於超表示,電影市場的擴容,為新導演搭建了表演的舞台。

現象

2017 年新導演集體爆發

14位80後導演躋身「億元導演俱樂部」

2016年,中國電影進入到理性發展期,在春節檔之後票房增速放緩。這一年,除了年初狂攬33億多元票房的《美人魚》,明星「大咖」、火爆IP紛紛失效。

相對於大片的失勢,當年的電影大銀幕還是讓人看到了曙光:新導演們仍在繼續發力。

薛曉路的續集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斬獲7.85億票房,丁晟的《鐵道飛虎》票房也達7億,香港青年導演梁樂民、陸劍青的《寒戰2》在暑期檔拿下票房6.76億,宋曉飛、董旭的《情聖》票房也達6.57億,梁旋、張春的《大魚海棠》,實現票房5.64億。

在文藝片方面,新導演也有嘗試。無論是年中上映的《路邊野餐》《長江圖》《黑處有什麼》,還是年末的《塔洛》《生門》……儘管他們亮相的時間很短暫,票房收入不容樂觀,但仍然靠自己的品質獲得了在汪洋大海中露面的機會,告訴大家「我來過」。

在這些視聽語言並不算成熟的作品中,人們看到了久違的真誠以及對電影藝術的尊重,也讓觀眾記住了那些認真創作的電影人,這些新導演往往不以商業目的為最終訴求,以反傳統、反「套路」的形式進行表達,對人性及現實加以批判性思考,具有鮮明的作者風格。

此外,張嘉佳的《擺渡人》,郭敬明的《爵跡》,楊慶的《火鍋英雄》,周拓如的《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趙天宇的《微微一笑很傾城》,文章的《陸垚知馬俐》,周申、劉露的《驢得水》,張末的《28歲未成年》,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等都在2016年面世。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這一年,新導演的作品集體爆發。吳京的《戰狼2》不僅收穫56.83億票房,更是將愛國主義、英雄主義與戰爭動作類型電影相結合;

宋陽、張吃魚的《羞羞的鐵拳》在國慶檔後來居上,以22.13億摘下該檔期冠軍,進一步證明了「開心麻花」這一喜劇品牌的影響力;田羽生的《前任攻略3》於2017年底上映,在起初排片不高,且中外大片夾擊的狀態下逆勢而上,累計票房達19.41億。

加上春節檔韓寒的《乘風破浪》、王寶強的《大鬧天竺》等,新導演在2017年國產票房榜前十位中佔據6席。

這一年當中,大鵬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導演作品《縫紉機樂隊》、蘇有朋的第二部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與觀眾見面,肖洋、路陽、盧恆宇、李姝潔等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商業電影,趙小丁、李晨、吳君如、盧正雨、蔡康永、黃磊、黎明等導演的處女作也在這一年上映。

此外,2017年上映的新導演作品還包括張立嘉的《機器之血》、陳正道的《記憶大師》、馮德倫的《俠盜聯盟》、徐紀周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韓傑的《解憂雜貨店》、許宏宇的《喜歡·你》、郭柯的《二十二》、楊磊的《鮫珠傳》、郭大雷的《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趙漢唐的《七十七天》、徐靜蕾的《綁架者》、不思凡的《大護法》等等。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有14位80後導演躋身「億元導演俱樂部」。雖然「80後」導演的整體數量並不算多,但執導的12部國產影片的票房不可小覷,這些作品產出票房77.18億,佔全年票房的26.4%。

思考

市場環境和資本湧入造就新導演「入場」

張藝謀此前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中國有個奇怪現象,成為導演的門檻並不高,什麼人都可以當導演,中國是新導演的天堂。」

此話不假,和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學院派出身背景不同,近年來湧現出的新導演無論是成長環境、學術背景,還是從事職業都大相徑庭。

例如,《中邪》的導演馬凱自稱「連大學都沒上過」,拍電影前在橫店做了兩年群眾演員,沒有受過太多專業訓練;《黑處有什麼》的導演王一淳是法語專業出身,此前做過記者。

當然,毋庸置疑的是,新導演中佔據大半比例以及話語權的,還是明星。

比如有演員出身的吳京、徐崢、陳思誠、李晨、鄧超、王寶強、趙薇、大鵬、徐靜蕾、吳君如、蘇有朋、陳建斌、張歆藝、黃磊、文章、伊能靜。

也有編劇、作家跨界而來的張嘉佳、盧正雨、郭敬明、韓寒、九把刀、落落,此外還有主持人、歌手轉型而來的劉儀偉、蔡康永、何炅、王嘯坤、盧庚戌、肖央、劉若英等。

可以預見的是,明星身上自帶的「流量」,或許能讓影片更易獲得關注。而明星跨界導演的人脈以及資源整合的能力也是「草根」導演難以企及的。

饒曙光表示,跨界導演有跨界的資源和跨界的思維,他們為中國電影帶來了新鮮的力量。他也直言,導演是需要很強專業性的職業,新導演也需要提升專業能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表示,新導演的崛起的確是引人關注的產業現象,這與產業的擴容有關。他提到,目前新導演的「入場」更多是市場環境和資本湧入造就的,是帶有「補課」性質的崛起。

優勢

年輕導演更懂年輕觀眾

根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統計,近兩年中國電影觀眾平均年齡不足22歲,業界一直有觀點認為,年輕導演做主創,能摸准年輕人的心理,更容易抓住主流觀眾群。

曾擔任《泰囧》、《煎餅俠》、《唐人街探案》系列製片人的陳祉希與新導演有著密切的合作,在她看來,前輩導演在電影里更多表達自己的東西,而年輕導演更知道觀眾想看什麼,懂得用觀眾愛看的方式去講故事。

又如導演郭帆在做《同桌的你》劇本時,選取當下100多個真實的校園故事,再從中選擇合適的故事編進劇本里,讓觀眾通過電影看到自己的大學生活。

已經「入場」的新導演的確展現出一些可喜的特點。索亞斌舉例說,馮小剛的愛情喜劇成就了賀歲檔,但90後、甚至00後觀眾成為主流時,「馮氏喜劇」有些不靈了,反而是《前任3》成了「爆款」。

索亞斌說,隨著觀影主力更加年輕化,觀眾的情感趣味點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前輩導演「照方抓藥」,希望通過特效、明星等吸引觀眾,但不能在審美趣味上和觀眾形成有效對接,那麼作品很難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於超認為,新導演更了解主流觀眾的需求。即便是《無問西東》這樣具有年代感、歷史感的題材,李芳芳通過新的思路和新穎的創作手法,為此類電影帶來了新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類型突破和創作革新。

但是,僅有能夠拍商業電影的新力量還遠遠不夠。饒曙光認為,中國電影要想做到可持續發展,創新是必須的。青年導演充滿活力和想像力,對中國電影的類型拓展以及觀眾群體的進一步開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比如說,《無問西東》這一類型作品的賣座,不僅體現出新導演的功底與創新能力,也反映了電影從業者、電影觀眾都在逐漸成熟。於超表示,近兩年全行業對於新導演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且不僅僅是資金投入,而是全方位、多樣化的培養。

建議

與其迎合市場,不如專註於故事的表達

的確,電影產業在這個時代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影響力,遠不是寫書和出唱片能實現的。索亞斌坦言,不管是歌手、作家還是演員,之前做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導演應當將中國電影的視聽水準和藝術水準提升一個檔次,這是導演「更新換代」最大的意義所在。

索亞斌認為,這些跨界導演有著一些資源優勢,但如果和克里斯托弗·諾蘭等導演30歲就建立了自己在商業電影領域地位相比,目前國內的「新導演」的確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

去年年底,索亞斌受邀參加中國鴛鴦蝴蝶派電影《風雨之夜》的觀片會,該片為著名作家朱瘦菊在1925年拍攝的一部影片。索亞斌認為,作為近100年前的「跨界導演」,朱瘦菊的這部作品在電影影像上非常先進。

「電影的技術門檻並不高,關鍵是要想清楚自己的導演之路是怎樣的」,索亞斌說,「如今電影市場成熟度越來越高,很多新導演的成功既因自身努力,也源於時代的造就,但當自我表達和觀眾需求有錯位時,並不需要一味迎合觀眾,與其費盡心思算計、迎合,倒不如專註於故事的表達。

業界應該給予新導演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試,這既可以檢測他們的才華,也檢測了市場的成熟度。」

於超表示,大多數跨界導演都喜歡自己創作劇本,加上一些本就是作家出身的導演,他們對於原著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或許這些導演作品並沒有採用傳統電影的講述方式,但他們對於故事、人物的把握更加符合原著。

曾有媒體報道徐崢的創作過程,徐崢總是自己先了解大綱,直到能把整個故事講出來,等講完回來跟編劇再修改,在做大綱的過程中,他還會和編劇組探討情節和橋段的可實施性,大綱隨之越發豐富。

而陳思誠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自己對劇本的要求非常嚴格,因此他堅持採用自編自導的方式進行創作。

於超表示,電影的表達方式與文字不盡相同,這些導演應當充分體會電影的優勢所在,和自己的劇本、文學IP相互結合。

發展

業界呼籲加大力度扶持青年導演

大導演應承擔起更多「傳幫帶」的責任

近年來,不管是電影主管部門主導的中國電影新力量品牌塑造、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暨青蔥計劃、中美電影合作培養人才計劃;

還是國內各大電影節的創投環節、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阿里影業的A計劃、愛奇藝的「17計劃」、黃渤的「HB+U」新導演助力計劃、賈樟柯的添翼計劃、姜文的「監製大計劃」等等,都為新導演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環境。

在剛剛結束的2018「兩會」上,馮小剛委員提出,導演這份職業需要實踐,光靠高校培養是不夠的,需要傳幫帶。他呼籲各界都能繼續加大力度扶持青年導演。

賈樟柯代表也提出,業界不能把「抉擇權」完全交給「市場槓桿」,已經獲得足夠認可和市場份額的大牌導演們,理應承擔起更多「傳幫帶」的責任,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豐富經驗去幫助年輕導演中的可塑之才。而各大電影廠商出於可持續發展的考慮,也必須多給青年導演一些機會和扶持。

當然,更重要的是青年導演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多多沉澱和積累,才有可能在機會來臨時牢牢把握住。

索亞斌提到,近年來,一些投資開始向新導演傾斜,尤其是向中低成本商業片傾斜,這是可喜的現象。近兩年,如畢贛、李睿珺、徐浩峰等極富才華的非跨界導演,拍攝了一批非傳統商業片,在斬獲國內外諸多獎項的同時,也得到了內觀眾的認可。

饒曙光特別提到了忻鈺坤、德格娜、張大磊三位內蒙古導演,他們的作品《心迷宮》、《告別》、《八月》都體現了新一代電影人的才華,業界應當為他們提供各個層面的支持,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

未來

2018後三季度展望,新導演好戲不斷

進入2018年,新導演的勢頭依然不減。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2》票房接近34億,李芳芳的《無問西東》票房口碑齊飛,吳有音的《南極之戀》、郭德綱的《祖宗十九代》、黃真真的《閨蜜2》、丁晟的《英雄本色2018》、張歆藝的《泡芙小姐》等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未來兩周,劉儀偉執導的喜劇電影《我說的都是真的》、馬凱的懸疑片《中邪》以及忻鈺坤的《暴烈無聲》等新導演作品就將與觀眾見面。4月28日,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張家輝執導的《低壓槽》以及任鵬遠的《幕後玩家》也將與觀眾見面。

黃渤導演的處女作已定檔暑期,從1月的沉浸式體驗會到春節檔貼片5部大片,都可見黃渤對於這部作品的用心程度,黃渤、舒淇、王寶強、張藝興等組成的主演陣容也備受期待。

閆非、彭大魔的《西虹市首富》同樣定檔暑期,將於7月27日與觀眾見面。這部電影延續了開心麻花的特點,講述了沈騰飾演的王多魚意外獲得十億資金,卻必需在一個月內花光的搞笑故事。郭敬明的《爵跡2》、奚超的動畫《昨日青空》、小瀋陽的《猛蟲過江》也將於暑期上映,包貝爾的《胖子行動隊》則定檔國慶。

郭帆的《流浪地球》有望於年內上映,影片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為了展現原著中的宏大世界,300多人的概設團隊和美術團隊用15個月的設計、繪製、規劃,呈現出2000張概念圖和5000多張分鏡。

韓延的《動物世界》改編自日本漫畫《賭博默示錄》,由李易峰、邁克爾·道格拉斯、周冬雨聯袂出演,集合了懸疑、動作、喜劇、愛情等多重元素。

近兩年,改編自日本IP的作品包括《嫌疑人X 的獻身》《妖貓傳》《追捕》《麻煩家族》《解憂雜貨店》《夏天19歲的肖像》等,形成一個改編小高潮。

饒曙光表示,在改編時一定要對故事本身進行很好的本土化處理,「這也是國際電影創作上通用的辦法,只有講好本土化的故事,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八月》導演張大磊的新作《藍色列車》已於2月在俄羅斯開拍,計劃年內上映;郝傑在拍完家鄉三部曲後,新作《中國女留學生》已經在籌備當中;《全民目擊》導演非行的新片《鬼吹燈》三部曲由光線影業投資,前兩部《龍嶺迷窟》和《雲南蟲谷》已經拍攝完畢,將於年內上映,第三部《崑崙神宮》將於2019年上映。

香港導演翁子光的《風再起時》聚集了梁朝偉、郭富城等主演,上映時間尚未敲定。壞猴子影業投資、文牧野執導的《中國葯神》,李睿珺的《路過未來》,張猛的《槍炮腰花》、《陽台上》,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蘭心大劇院》等作品也將擇期上映。

田曉鵬繼《大聖歸來》之後便開始籌備新片《大聖鬧天宮》,該片已於2016年6月立項,另一部科幻懸疑動畫《深海》也在籌備中。

此外,宋小寶、梁家輝、吳克群、何潤東、光良、梁家輝、秦海璐等明星也都在籌拍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專家表示,當下的市場已經證明,好萊塢特效大片已不再是萬能靈藥,期待新導演們在新時代致力講好中國故事,中國電影前景依然廣闊。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電影報 的精彩文章:

斯皮爾伯格和顧長衛雙雙攜新片駕到

TAG:中國電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