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83年萬人空巷看電視:轟動一時的《霍元甲》

1983年萬人空巷看電視:轟動一時的《霍元甲》

香港劇集《霍元甲》1983年在大陸播出,這是大陸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連續劇,所造成的轟動之大,在一代人心中刻下的印記之深,對中國大眾文化影響之深遠,非筆墨所能描述。

1983年萬人空巷看電視:轟動一時的《霍元甲》

《霍元甲》系「亞洲電視」(前身為麗的電視台)1981年出品,本名《大俠霍元甲》。講述的是民國初年民族英雄霍元甲為捍衛民族尊嚴,與日本人和俄國人鬥爭的故事。霍元甲在歷史上實有其人,為清末天津一著名武師。與廣東的武師黃飛鴻一樣,其事迹早被香港影視界多次搬上銀幕和熒屏。當時著名藝人徐小明(即前文提到的電影《木棉袈裟》導演)建議開拍此片時,「亞洲電視」高層對這一過氣題材並不樂觀。因為徐小明的堅持,《大俠霍元甲》得以開拍。

這部20集的電視連續劇在香港播出後獲得了極大成功,」亞洲電視」和徐小明喜悅地慶功之時沒有想到,該劇最大的成功還在三年之後的大陸。在香港,這是一部收視率高的劇集;而在大陸,卻寫下了電視劇史上空前的神話,其主創者獲得的迷戀與崇拜成為其事業生涯的頂峰。

1983年萬人空巷看電視:轟動一時的《霍元甲》

在改革開放之初,《霍元甲》能成為第一部引進大陸的香港劇集,首先在於其內容和主題。抵抗外侮,懲惡揚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大陸能夠接受和歡迎的。而更早播出的美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之所以能被引進,首先在於它是一部科幻片,不涉及意識形態差異,另外,該片是索羅製片公司1967年製作的一部老片,價格最便宜。

在大陸播出時,《大俠霍元甲》的片名被剪去前面二字,這是因為「大俠」帶有「封建文化」色彩,怕觀眾收看後產生對所謂「大俠」的崇拜,會衝擊體制文化多年來樹立起來的各類「英雄模範」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種拘謹和警惕在後來迅速冰釋,《黃河大俠》、《白眉大俠》、《俠客行》、《俠女十三妹》等層出不窮。

不需要「大俠」二字的引導和刺激,第一次看到港劇的大陸觀眾像著了魔,萬人空巷,萬人爭睹,萬眾評說……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場面和事件,再提「霍元甲」這三個字,在今天能從記憶里迅速喚起。

1983年萬人空巷看電視:轟動一時的《霍元甲》

只要是《霍元甲》播出時間,城市的街道上一片寧靜冷清。當天下午各單位的人就在興奮議論,像要過節一樣等待《霍元甲》的播出,而誰要在這個時間安排人員加班,立即要激起公憤:「什麼?今晚有《霍元甲》呢!」

在農村,因為電視機的普及程度很低,為了看上《霍元甲》,很多人心甘情願地跋涉好幾里甚至十幾里;還有的山村,人們成群結隊往有電視機的地方趕去,看完《霍元甲》再打著火把歸來,彷彿是參加某個重要儀式。有人回憶,一戶有12英寸黑白電視機的人家屋裡湧進了幾十人,看到酣處,一聲巨響,該人家的大鍋被站在鍋台上的人不慎踩破。 《霍元甲》播出期間,是學生晚自習逃課現象最嚴重的時期。為了看到《霍元甲》,多少平日勤奮聽話的孩子想盡辦法,冒著「師長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的危險,逃離了教室:而第二天上午上課前,教室里就掀起一個學生們緊趕頭天晚上作業的高潮。至於滿校園的男生在練著「迷蹤拳」、高唱著「萬里長城永不倒」之類,比起《少林寺》有過之而無不及。

遠未富裕起來的多數中國城鄉家庭多了一個強烈的願望:買一台電視機。因為有了電視機,就可以在家裡看《霍元甲》。

《霍元甲》熱潮還延伸進了一些人的現實生活。有人把自己的女兒取了和片中女主角趙倩男一樣的名字!1984年前後出生的女孩,各地都有就叫「倩男」的。

1983年萬人空巷看電視:轟動一時的《霍元甲》

《霍元甲》的強烈衝擊波,在人們心中深深烙下了香港電視劇無比「好看」的印象,是此後十來年大陸電視劇收視熱潮均由港台片主導的開始。

再回頭來分析《霍元甲》的轟動,依舊不能首先從劇情內容著手,因為《霍元甲》的情節緊湊、武打精彩、人物鮮活,等等,今天的電視連續劇大多可以做到,而那種驚濤狂瀾般的收視熱潮卻再也掀不起——大陸的大眾文化也發達了。

除了當時大陸觀眾沒有「見過世面」以外,《霍元甲》的流行還因為它是成熟、經典的大眾文化產品。它不是創作者有感而發、投入創作以表達自己藝術造詣的產物,而是建立在對文化市場和社會心理調研基礎上製作出的商品。徐小明敢於重拍這部戲,因為他看到了香港武打片的慣有套路,即重武打少情感的模式已讓觀眾失去興趣,增強感情戲成分,文武結合,再添加愛國憂民的崇高元素,會產生一種新鮮的風格,這種風格的產品會有巨大的市場。於是,《霍元甲》誕生。

1983年萬人空巷看電視:轟動一時的《霍元甲》

探摸「消費者」口味,為市場拍片,這些觀念在1980年代是讓大陸文藝工作者所不屑的。在影視界,也有「為觀眾拍片」這個口號,但在理論上隨之又有一句「不含娛樂性」。為觀眾拍片是為了教育觀眾、提高觀眾,而不是娛樂觀眾,「迎合觀眾口味」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事。而在大眾文化發達的香港,電視劇投觀眾所好,給觀眾提供娛樂,卻是天經地義的。

在武打片讓觀眾看得生煩的香港都能成功,在遠未充分消費過大眾文化產品的大陸觀眾中激起強烈反響,讓人們為之如痴如醉,實屬理所當然。儒雅斯文、英俊勇武的霍元甲,善良多情的趙倩男,從市井凡夫成長為英雄的陳真,讓人又愛又恨的日本諜女王秀芝,風度翩翩而又陰險狠毒的龍海生,以及慈愛耿直的霍母,蠻橫毒辣的趙家兄弟,等等,在人們興緻勃勃地反覆談論中,都如真實存在的現實人物紮根在觀眾心中。

1983年萬人空巷看電視:轟動一時的《霍元甲》

片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也比大陸當時任何一部片子都做得好。在《霍元甲》之前,幾人知道中國人曾在國際上被稱為「東亞病夫」? 「東亞病夫」一說,本是因為過去在所有國際體育賽事上,中國從未獲得任何一枚獎牌,這種說法流傳範圍不廣。《霍元甲》熱播後,這段恥辱被「普及」了,一些不懂事的小孩還愛用這個詞在同伴中得意洋洋地罵人。

隨《霍元甲》的極端火爆而聞名全國的,是該劇主演黃元申。這位相貌頗似青年毛澤東的香港藝員,憑藉這部劇集登上了他的職業高峰。在那幾年裡,中國如果有人不知道黃元申,那就真的跟不知道毛澤東一樣了。

很有可能,黃元申是1980年代初最受大陸女性愛慕的男子。如果說鄧麗君是大陸新時期第一個大眾文化女性偶像,那黃元申就是第一個男性偶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朱德為何贈予徐特立「老怪物」的尊號
新四軍三虎將「葉王陶」美譽的由來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