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時期魏晉到唐的官制

古代時期魏晉到唐的官制

從魏晉到唐的制度,是相因的。唐朝的制度,只算集魏晉南北朝的大成。從三國以後,中國的政府,有四百年,在軍閥和異族手裡。要看這時候的政治,在他的施政機關上,就最看得出。

漢朝從武帝以後,宰相就漸漸失其實權。這種趨勢,從魏晉以後,愈趨愈甚。魏朝建國之初,置了一個秘書省,受禪之後,改為中書省。於是中書親而尚書疏。南北朝以後,因侍中常在禁近,時時參與機務,於是實權又漸移於門下省。總而言之,魏晉南北朝,機要是在中書、門下兩省的,尚書不過執行政務罷了。中書、門下,像後世的內閣。尚書像後世的六部。到唐朝,就用三省的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但尚書令是太宗做過的,所以不以授人,就把次官僕射,改做長官。後采又不甚真除,但就他官加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目,便算做宰相。作為宰相。中書面受機務,門下省掌封駁,尚書承而行之。雖有此制,三省常合在一個政事堂內議事,並沒有三個機關分立的樣子。

尚書省分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這個制度,相沿到清朝,未曾改革。六部之分,是沿襲後周的制度。後周的制度,是蘇綽定的。都以《周禮》為法(六郜就是仿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這種制度,隋朝沒有沿襲他。)中葉以後,所謂翰林學士,和天子十分親近,又漸漸的握起實權來。學士之名,本是因弘文集賢兩館而起的。翰林院,本是藝能技術之流雜居之所,以備天子宴閑時的召見。玄宗時,才於翰林院置待詔,供奉,命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敕(本來是中書舍人的職務)。又於翰林院之南,別立學士院以處之;於是與雜流不相混處,而其地望遂清。然其官則仍稱為翰林學士。王叔文的用事,就是居翰林中謀劃的。總而言之,翰林學士的握權,和前此的中書省如出一轍。明清時代的殿閣,也不外此理,這等處,須要通觀全局,自然明白。

九卿是歷代都有的,然而都失其職。實權都在六部。為避繁起見,不再詳敘。御史一官,卻威權漸重。武后時,改為肅政台。分置左右。左察朝廷,右澄郡縣。中宗複位後,複名御史台。仍分左右。睿宗時,命兩台都察內事,旋又把右台廢掉。貞觀末,御史中丞李乾祐,奏於台中置東西二獄,從此以後,御史台就多受詞訟,侵涉了司法的許可權。

至於外官的變遷,則和內官正相反。內官的許可權,日趨於輕;宰相九卿等,有獨立職司的官,職權多見侵奪。外官的權力,卻有日趨於重之勢。秦漢時代的兩級制,郡縣。到漢末改設州牧,就變成三級制。東晉以後,疆域日蹙,而喜歡多置州郡,以自張大。於是「僑置」的州郡甚多。往往有僅有空名,實無轄境的。於是州郡愈多,轄境愈小。然而這時候是個軍閥擅權的世界;軍閥的地盤,是利於大的;州郡雖小,有兵權的,往往以一個人而都督許多州的軍事,其轄境仍舊很大。隋朝統一以後,當時的所謂州,已經和前此的郡,區域大小,並無分別了。於是把州、郡並做一級。唐朝也沿其制,而於其上再設一個道的區域。一道之中,是沒有長官的;中宗複位的這一年,分天下為十道,每道各設巡察使。

睿宗景雲二年,七一一年。改為按察使。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年。又改為採訪處置使。肅宗至德七五六、七五七年。以後,把天下分做四十餘道,各置觀察使。這種使官,都稱為監司之官。他的責任,只是駐於所察諸郡中的大郡,訪察善惡,舉其大綱,並不直接理事,頗和漢朝刺史的制度相像。然而到後來,往往侵奪州郡的實權,州郡不敢與抗。而且這時候,已經是軍人的世界了。有軍馬的地方,就都設了節度使。凡有節度使的地方,任憑有多少使的名目,都是他一個人兼的。這正和現在的督軍兼省長等等一樣,又誰敢和他相抗呢?於是中央政府,毫無實權,可以管轄地方,又成了尾大不掉的情形了。監司官的名目,還有許多,欲知其詳,可參看《文獻通考》第六十一、六十二兩卷。

唐朝的官制,中葉以後,又有宣徽南北院和樞密院,其初特以處宦者,並沒有什麼重要的職權。後來宦者的威權日大,這兩種官的關係,也就漸重。到五代以後,都變做了大臣做的官。又地方自治的制度,從漢魏以後,日益廢壞。漢朝時候,重視三老、嗇夫等職的意思,絲毫沒有。而役法日重,這一等人,反深受了苦役之累。這個也是一個極大的變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晉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時期瓦剌的強盛
中華民國的皖直戰爭

TAG:小晉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