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與新型士人的出現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
什麼是科舉
現在,我們經常把科舉和高考相提並論。實際上,科舉的考試和高考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考試。現代的高考其實決定的是你進哪一所大學,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科舉不是這樣,它認定了你教育的環節已經完成了,現在參加科舉的人是要進入官僚隊伍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考試可以說更為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
我們知道唐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已經相當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宋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是一個三級考試的制度。三級考試製度中第一級或者說最為基礎的一級,就是鄉試。鄉試就是在家鄉參加考試,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蘇州人就在蘇州考。鄉試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目標是要取「解」,實際上就是得到文狀,文狀就證明你通過了考試。你拿到 「解」以後,就可以到首都去參加中央部門主持的考試。從唐代開始,中央部門主持的考試就是由尚書省主持的,所以叫做省試。省試通過了以後,可以去參加殿試,殿試原則上就是由皇帝主持。在鄉試裡面能夠得到第一名,即在「取解」這個考試裡面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省試裡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試裡面得到第一名的就叫「狀元」。
科舉對寒門的影響
宋代的宰相中,許多人都是科舉出身。而也有大量的宋代下層官員由「蔭補」選拔而來。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父親做了高官,兒子就有一個進入官僚隊伍實習的機會,實習年滿之後他就有可能轉為正式的官員,這種就叫蔭補。他的父親,或者他的祖父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大樹底下有一個陰涼,他就在這個陰涼底下能夠補進到官僚隊伍裡邊去。
宰相很多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從不同的背景下晉陞到當時的官僚高層。《宋史》裡面會說到,宋代有很多宰相都是所謂起自孤身的,由於某種機遇參加科舉考試,考得不錯,這樣進入到官僚隊伍裡頭,最終能夠升晉到宰相的位置上來。
宋代跟唐代比較起來,科舉制度是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的。這個過程我們把它概括一下,可以說它是走向嚴密與開放。通常我們會說,一個制度很嚴密就不開放,如果我們強調開放,它就不會很嚴密,但是,宋代的科舉制度讓我們看到一種制度通過它自身的嚴密化,反而能夠更加的開放。
宋代有一些與科舉有關的詩作,詩作裡面會說,如果沒有什麼人支持你,同時你也不是生長自富貴之家,那麼你只有一條路能走,就是去參加科舉考試。詩裡面說「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這是什麼意思呢?唐代的科舉考試在卷子上會有人名、籍貫,宋代也是一樣。但是,唐代卷子的人名、籍貫,是主考官、判分官員能夠看得到的。而宋代,從宋真宗開始,科舉考試的卷子是要糊名的,也就是說,這個名字的部分你交上去之後,監考的官員就會把它糊上了。看卷子的考官實際上他看不到這個是誰的卷子。後來宋代還採取了謄錄的方式,把卷子重新抄錄一遍,免得有的人會認識其中的筆跡。所以,宋代科舉制度相對來說就走向嚴密化。糊名就使得對所有考生相對來說考試是比較公平的。這個詩裡面有另外一句叫做「孤寒宜向此中求」,「孤」就是指你在朝廷里沒有人支持你,「寒」其實就是說你家境是比較清寒的,假如你又孤又寒,還希望出人頭地,那麼糊名,也就是說參加科舉考試是你的一個晉陞之途。
正是因為這樣,宋代有一些寒俊崛起,「寒」就是家庭背景比較清寒,「俊」就是當時社會上的才俊之士。宋人的觀念也跟此前確實有了很大的不同,過去的人他們不喜歡提及自己在科舉考試之前,做大官之前那種貧賤的背景。但是在宋代會刻意地表現這樣一種背景,表達他自己是通過努力而晉陞到今天的這樣一種地位的。例如我們熟悉的范仲淹「斷齏畫粥」,也是這類故事的體現。
科舉在宋代的影響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批家境比較清寒的人,通過科舉考試能夠嶄露頭角。在當時能夠通過競爭脫穎而出的人,其中有不少是來自於平民階層的,而不是官僚仕宦的家族。這些人能夠進入到官員的序列裡邊,一定程度上也會改善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它整體的結構。而官僚家族的子弟,如果他不努力,他也沒有世代做官的保障。因為當時不重視家世的背景,而是比較重視個人的才幹和個人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被選拔出來的青年士子,特別是來自平民階層的人,他們對天下、對國家就有一份認同,有一份責任感。所以現在我們經常會說范仲淹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應該說是當時的一些優秀士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個別人的理念。那個時候,包括張載也說,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先生的四句教,也體現出來他對天下的一份責任感。
科舉制度的權威是靠它的公正性來保證的。在科舉制度確立了以後,當然一直也貫穿著公平和擇優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舉制度不斷地改變。科舉制度走向開放,走向嚴密化,打破了過去門第背景的限制,重視世人的知識才能,鼓勵競爭,這樣的一種方式相對來說是比較符合公平的原則。
當然我們也會看到,科舉取士,它的標準比較單一,完全靠考試的成績來選拔人才,不利於全面的考察素質能力。所以,對於科舉制度,我們是要把它放到一個歷史的脈絡裡面去觀察,觀察這樣的一個制度在歷史上演進的過程,觀察它在中國歷史上帶來的積極作用,以及它後期對於一些青年士子思想的束縛。
TAG:月下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