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會員價更高,「大數據殺熟」 誰來保護網民合法權益?

會員價更高,「大數據殺熟」 誰來保護網民合法權益?

3月22日,天頌輿情監測系統搜索到有網友在微博發布消息,使用「滴滴打車」時發現從相同的出發地到目的地,不同用戶顯示的價格不一樣。

3月23日晚間6時,「滴滴出行」官方微博公開信截圖,稱「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數據殺熟』行為,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

據介紹,「預估價」和「實付車費」是不同概念,客戶定位、實時路況、優惠券、客戶網路環境等對價格也有影響。該回應雖然緩解了一些質疑,但網民追問仍在繼續。

隨著「大數據殺熟」話題的持續,更多疑似「殺熟」行為進入公眾議題,在線票務、旅行網購、酒店預訂、網購電影票、視頻網站會員等更像是「殺熟」的重災區,各家企業能否澄清疑雲,尚待觀察。

圖:「大數據殺熟」話題波及大量互聯網企業(單位:篇)

大數據能否「殺熟」?

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興起,演算法越來越高級,信息定製化足可以滿足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天頌大數據挖掘系統就可以通過採集社交數據和行為數據為網民進行精準畫像,從而降低用戶獲取信息成本。「殺熟」的前提是平台要掌握個人信息、行為習慣等數據。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安全系主任王偉認為,大數據殺熟」在技術上很容易,沒有什麼難度。企業到底有沒有大數據殺熟小頌不知道,但是小頌知道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千人千面」,對不同會員等級用戶定價在2013年左右就實現了,現在只不過還不夠精細化。

「大數據殺熟」違法違規嗎?

互聯網公司得到了海量用戶數據,他們會用數據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還是忍不住「算計」客戶,謀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被曝光的疑似「大數據殺熟」行為,涉及諸多領域,具體消費場景和產品服務類型也是千差萬別,影響因子包括:

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新老會員的價格差距,蘋果與安卓等不同終端價格差距,客戶消費默認升級,根據用戶「畫像」制定不同售後服務,搜索行為數據的不同平台共享,等等,多種因素不可一概而論。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否真的有互聯網平台見利忘義。

網民關切的核心點在於,老客戶所需支付的金額明顯高於「正常價格」,甚至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產品在不同人的終端呈現不同價格。如能排除不同用戶網上訂購產品服務的瞬間時間差因素,這種做法顯然背離公平誠信的價值原則。

從市場經濟學角度看,對不同消費能力的群體差別定價是正常現象。然而,同一時刻對同一產品的差別定價,將消費者蒙在鼓裡隨意加價,小頌認為這恐怕是企業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高技術任性。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目前看來這還只是一種「擦邊球」,很難界定。理論上講,商家和電商平台都有權對同一件商品進行不同的定價,而不是全部要統一定價。

也有專家認為涉嫌違規。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經營者可以根據市場供需自由確定部分商品價格,但前提是要遵循公平、合法和誠實信用原則,不能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不了解真實價格的消費者故意提高價格。這種利用虛假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作出購買選擇的做法,涉嫌價格欺詐。

「大數據殺熟」最深層的問題

如何加強用戶數據隱私權的保護,以及平台如何確保不把用戶數據用於對用戶不利的行為或傷及公平,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法律、行政、行業、宣傳等配套管理支持體系。

互聯網平台的隱私權始終是公眾最敏感的問題。除了Facebook近日深陷泄密門,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近日,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2018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有關中國人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的一段發言,也在輿論場上引發爭議。李彥宏發言有當時的語境,但遭致網友的質疑。

越大的網路平台,越要理解用戶對自身權利保護的無力感和「集體焦慮」,審慎面對公眾的授權,小心呵護公眾的信任。

國外是否有經驗可供借鑒?

亞馬遜曾在2000年時被曝出差別定價,用戶刪除cookie數據前後所顯示的價格不同。CEO貝索斯在事後道歉稱,這一切只是「實驗」。

近日眾所周知的更大新聞,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剛剛因為泄密門在9家報紙上為「信任的違背」登報道歉。「這是對信任的違背,我很抱歉我們沒有在當時做得更多。」

報紙頁面上還用較大字體寫著,「我們有責任保護你們的信息。如果做不到,我們就不配提供服務。」有消息稱,如調查屬實Facebook也將遭遇有史以來的天價罰單。

近年來,網路數據隱私保護已經成為全球性熱點,不能只靠企業自覺和行業自律,各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逐步完善。

網路消費者如何保護合法權益?

有微信公眾號認為,在批評商家「宰熟」、呼籲政府監管的同時,不能忽視用戶個人行為的校正和安全意識的提高。

用戶較為薄弱的信息安全意識,和一些如隨意授權、忽視使用條例等的不良使用習慣,往往使他們陷入自覺透露隱私、主動讓渡利益的境地。

對此,網路消費者應該提升大數據素養和新媒體素養,養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權利意識;同時科學地看待用戶數據的上傳和使用,不因斧聲燭影、誤解誤讀,而誤傷互聯網平台。

2018年初,「支付寶年度賬單」默認用戶同意《芝麻服務協議》,賬單查詢服務涉嫌套取公民個人信息。

這次疑似「大數據殺熟」事件,是否只是消費者虛驚一場,小頌也不確定,但這件事無疑再次警示網民們,互聯網用戶的知情權和隱私保護,是一個需要各方嚴肅思考和對待的問題。媒體和網民的輿論監督,行政監管部門的切實管理,法律和行業規範的完善和執行力度,都需要提上議事日程了!

:本文內容參考人民網輿情中心,轉自天涯輿情,想要了解更多大數據相關內容,歡迎關注天頌大數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可以說出來的智慧,都不是真智慧
地板半個小時都不幹?保潔大姐告訴的這個小竅門,拖地又快又衛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