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堂、撫台、藩台、臬台、道台,這些都是什麼官?
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撫台、道台、臬台等稱呼,這些都是別稱,他們具體的官職名稱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
部堂:是總督的別稱,正二品。依例加兵部尚書(從一品)、都察院右都御史,故部堂。又因為其節制地方綠營軍隊,所以又稱制軍、制台、總制。總督是地方地位最高的官職,管轄一省或數省軍政事務,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中以直隸、兩江二總督權位較大。
撫台:巡撫的別稱,從二品。依例加兵部侍郎(正二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故稱撫台、撫院、撫軍,也稱中丞(前身為御史台,朱元璋時改為都察院,副都御使職位與御史中丞同,故名)。巡撫是一省的行政長官,位在總督之下,但平行於總督,不受其統屬,職權與總督多有重合,因此容易產生矛盾。總的來說,總督執掌偏于軍務,巡撫偏於民政。
藩台:布政使的別稱,又稱方伯。在明朝是地方最高的民政長官,清朝時成為巡撫的屬官,管理一省的行政、財政事務。
臬台:按察使的別稱,明朝時與布政使並列,清朝時與其同為巡撫屬官,理邢獄、訴訟、監察事務。
道台:道員的別稱,協助督撫及藩臬長官監督、管理下屬地方政務。由布政使派出的叫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叫巡道,合稱巡守道。此外,還有按專門領域劃分的專職道,如糧道、鹽道等。道台本為臨時性差遣官員,到了乾隆時期,正式將道確定為一級地方行政層級,道員也就成了地方一級的行政長官。
明朝時,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不同事務,並列為地方長官。後因皇帝的臨時差遣,而逐漸向地方派駐督撫。皇帝欽差官員當然要比地方官權力大,再加上有些事處理起來要很長時間,久而久之,督撫就逐漸取代三司長官的權力,到清朝時藩臬二司長官淪為督撫的屬官。
監察權力對於官員具有很強的威懾力,像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部刺史到東漢後期已經出現刺史趕走州牧的事情,而監察官員與地方官員權力的交織,加上監察官員具有的優越性,很容易使其演化為地方官。這時朝廷又會派出新的監察官員,如此循環往複。
TAG:歷史說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