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古墓麗影》拍這麼多,我只記得這吳哥

《古墓麗影》拍這麼多,我只記得這吳哥

儘管《古墓麗影:源起之戰》並不在吳哥拍攝,但最讓人記得住的,還是吳哥。慶幸的是,吳哥還在,我們還能探訪。

文 | KK

轉載自:客運棧

(ID:lifehotel)

始建於公元802年的吳哥建築群,在400年間不斷被高棉王國的領導者擴建、修葺,最終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繁華都市。然盛極必衰,過度發展的吳哥內憂外患,最終隨著1431年暹羅軍隊的入侵而徹底崩潰瓦解。

數百年間,它如謎一樣消失在叢林和荒野之中,直到19世紀才被發現。

如今走進其中,有如翻開一本塵封多年的百科全書。在這本名著里,有兩個最重要的起草者,

一個是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Ⅱ),吳哥窟最主要的建造者;一個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Ⅷ),將吳哥王朝帶入全盛時期的國王。

這是一次圍繞兩個男人之間的穿越,我的旅程也由此展開。

你的微笑

出於對神靈的敬仰和對王位的重視,吳哥王朝的國王們都會在生前決定一位與自己死後化為一體的神,建造寺廟並虔誠供奉,希望死後能與神合為一體,成為真正的神。其實,國王就是寺廟所供奉的神的化身,吳哥的偉大建築更多地源自這種「神王合一」的信仰。

吳哥不是一天建成的。從9世紀到12世紀,25位吳哥王朝的帝王前前後後總共用去400年光陰,才形成今日的規模: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散布著超過600座寺廟、宮殿和寶塔,這是一座城市,一個王國。

今天我們能夠窺探到吳哥王朝的輝煌,多半是得益於隱藏在叢林間數百年的吳哥窟。它的建造者便是蘇耶跋摩二世。他沒有想到,這座本為自己「百年之後」建造的葬廟一共花了89年,並且在他死後50年才最終建成;他更沒有想到,後人將營造這座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宗教建築視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蘇耶跋摩二世

而後繼者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Ⅷ)。

1181年,61歲登基的他將吳哥王朝帶入全盛時期。在吳哥王朝600年歷史中,他是唯一能與「太陽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Ⅱ)齊名的傑出帝王。在位近40年間,他勵精圖治,帶領高棉王國走向全盛。

他將吳哥疆土擴張南至馬來,西至孟買,北至寮國、越南;正是他放棄吳哥歷代君主推崇的印度教,引入小乘佛教,建造出皇宮、聖劍寺、戰象壇、癩王壇、塔布籠寺等等帶有小乘佛教象徵的建築精品。

也只有他,敢於建造供奉自身的廟宇,用自己的面孔刻畫成216尊四面佛,用那神秘而安詳的笑容凝視大地,眷顧著幾百年來都不曾安定過的子民們。我決定拜訪這個男人——「高棉的微笑」。

「他」就在巴揚寺。

#闍耶跋摩七世

巴揚寺(Bayon)位於吳哥城中央,拾級而上。入口的外牆布滿浮雕,講述的是吳哥人們的抗擊外敵入侵併獲得勝利的歷史;內迴廊則是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再上便是寺頂露台,比起迴廊的陰暗,這裡豁然開朗,彷彿一下子能觸到天空。50多個佛塔,每個佛塔的四面都刻著同一個面容。

無論從哪個角度,你都能看到這個3米高的面孔,微微上揚的嘴角,低垂的雙目……寂靜山林里,千萬佛,為什麼只有他在微笑?

本是代表「喜怒哀樂」的四面,為什麼都在微笑?

他閉目,是假寐還是真累了,怎麼好像能洞悉一切?

也許,闍耶跋摩七世無法像天神那樣攪拌乳海獲得長生不老的靈藥,但至少他可以留下面容。眾國王為神而建造寺廟,唯獨巴揚寺,唯獨他拋開神佛,將自己塑造成佛。

寺之都

要遊覽吳哥,最好的方法是與光線賽跑。比如在巴肯山看日落,在吳哥窟看日出,在光與影的糾纏中欣賞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一天巴揚寺的震撼還回蕩在腦海,凌晨4點半的鬧鈴便催促我上路。

清晨很冷,三輪車司機兼嚮導Alin依舊穿著昨天的淺藍色長袖襯衣,風吹著他單薄的身軀,似乎一下子就能帶走他。他眼睛大而深陷,話很少。不說話的時候,像極了一尊雕像。

穿過高大寂靜的林蔭大道,護城河出現了。護城河則代表著浩瀚的海洋,環繞吳哥窟四周的層層庭院分為兩層,象徵著陸地和人間。走上那條著名的「天界橋」,傳說這是天地之界的彩虹,通過此橋的人可以進入天國。

橋的那一端是吳哥窟。

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為了供奉宇宙秩序的主神——毗濕奴而建造的墓葬寺廟,梵語意為「寺之都」。五座蓮花蓓蕾聖塔,在晨曦中巍然聳立。

吳哥窟,如此真實。

一萬個人心目中有一萬個吳哥窟:路的這一端城牆,站立著或斜靠著數以百計的「聯合國」遊人;路的那一端池塘前,有安坐膠椅上打著小陽傘的東洋婦人。時間一點點在推移,最美的「日照吳哥」沒有出現。不到7點,專程到訪的人們陸續離開,奔赴下一站。偌大的吳哥城似乎一下子空了,清靜了,圍牆內儘是燦爛的陽光和喳喳鳥鳴。

靜,正是我們的樂園。走入迴廊,恨不得和每一個殘缺的窗欞、每一個婀娜的阿卜裟羅仙女合影。看,殘破的石牆與石塊上的苔痕,數不清的雕像、佛像、壁畫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迴廊里、過道上,不時能看到邊看邊讀書的遊人。萬籟俱靜,人們試圖從字裡行間,從壁畫雕刻上讀出點什麼。

吳哥窟的最核心建築是五座蓮花寶塔狀的高塔,代表印度教的神山位於最高層。儘管高塔早已圍上護欄,好奇的人們都想試試身手,到達那最高的頂端。那是神的居所,但80度的傾斜度,半個腳印寬的台階似乎並不為「凡人」而設。我無意攀登這勇敢者的階梯,征服吳哥不是我本意。

倒是迴廊上的壁畫很有意思:南面的迴廊上刻畫著蘇耶跋摩二世率領軍隊在叢林行軍的場面,戰象護衛著至高無上的國王,妃子、子女和將軍隨從依次陣列,規模宏大。

Rt.HonMMacdonald在《吳哥和高棉》中形容說:

「樹與塔是摔跤賽中的兩名石化的對手,兩者互相抓握對方,只是這場比賽不是用分鐘而是以世紀來計時。」

矗立壁畫前,腦海里卻在翻騰:國王出征,戰象威猛,樂隊吹著號角,戰士精神抖擻,景象何其壯觀。70年後,當闍耶跋摩七世站在戰象壇上閱兵時,彩旗飄揚、戰象威嚴,那是怎麼一種浩大的聲勢?

樹與石的角力

從吳哥城出來,照例需要穿過城門。向東,那是通往更為神秘、更震撼人心的道路。

這條路通往塔布籠寺(TaProhm)。

紅土地,木樓梯,斑駁的巨石陣和高大的樹木,乍看並沒什麼特別,但當你跨過門檻,在穿越了迂迴曲折的長廊後,那參天巨大樹纏繞著寺廟的圍牆和岩柱的場景,著實讓人激動起來:那是怎樣的一種鬼斧神工:古樹騎縫而生,樹與石頭緊緊相擁而又相互抗衡——少了樹,寺廟將坍塌;而少了石頭的支撐,樹將倒下。

表面光滑的吉貝樹,枝幹粗壯如巨蟒、如象腿。或許它們正是蟒蛇,正是野象,如蟒蛇般兇殘地纏繞著那精美的迴廊,如野象般野蠻地把寺廟踐踏於腳下。

1186年,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母親而建造出塔布籠寺。這位自視作「神佛」的國王將自己的母親當作「智慧女神」普拉季那班若密(Prajnamita)來供奉,寓意為「眾佛之母」。他以為這樣就能人定勝天。

殊不知,千年以後,巨大樹根竟能穿透石牆將寺廟緊緊纏繞、包圍、壓迫,以致坍塌。而這種無窮的力量,居然來自小鳥一次次無意識地叼含種子。

這是生命與建築的較量,這種較量譜成了吳哥愛與恨的詩篇。考古學家指出,古樹的生長速度最終將把寺廟夷成一片廢墟。

在吳哥600多座寺廟中,只有塔布籠被樹木瘋狂侵蝕,周遭的、同樣是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皇家浴池、斑黛克蒂寺卻安然無恙,是世事無常,還是天意弄人?

秘藏崩密列

前往女王宮的路上,你或者會錯過崩密列(BengMealea)。如果在塔布籠寺沒能實現你的探險之願,在這裡可以徹底釋放,因為它是屬於探秘者的樂園。

到了。

一座城牆突然出現在眼前,崩密列廢棄的城門躺在巨大的亂石堆里。

走上城牆,似乎路就到了盡頭,其實崩密列真正的遊覽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的時光,你將在亂石間攀爬,在漆黑的藏經閣穿梭,在高高的牆頭飛躍……

整個崩密烈簡直就是一個巨大天然迷宮,你的一舉一動,本為在殘垣斷壁中艱難前進,卻發現腳下踩著的是塊精美浮雕。

這驚喜的心情不亞於被吳哥窟的雄壯所折服,被女王宮的精美雕刻所傾倒。蘇耶跋摩二世下令建造此廟的時候,崩密列的規模和吳哥窟不相上下。無奈歲月無情,加上文物販子的無情掠奪,浮雕、雕像頭部被洗劫,留下最初的古樸氣息,破落的美。

或許這正是崩密列的魅力所在。

風雨聖劍

為母親建造寺廟之後,闍耶跋摩七世也為父親建造了一座規模更為宏大的寺廟,這就是聖劍寺(Preah Khan Temple)。進入之前,Alin很認真地跟我說,「從東門進,一直就行,1小時後我會在西門等你」。

就這樣,簡單的路,我們走了2小時。

廟前的長橋護欄上,雕刻著天神魔鬼拉著大蛇王身軀攪拌乳海的石像,和吳哥窟前的一樣宏偉而精緻。據說當年打仗凱旋而歸的將士,都把他們的劍放進聖劍台,等下次出征前,國王還在這裡舉行點將儀式,所以旁邊就是點將台。後來,聖劍寺就成為10萬佛教僧侶居住和學習的地方。

能容納10萬人居住,佔地面積何其龐大?

何況這裡藏經閣、祭祀的主體廟塔、屋院等高棉古式廟宇建築,樣樣完備。因是父系社會結構,聖劍寺宛若皇宮的翻版,護城河、圍牆、對稱結構。

「藏經閣」聖劍台同樣也是對稱建造,這是吳哥城中唯一一座二層建築的寺廟,仿照古羅馬的柱廊構架,顯得十分獨特。

不禁想起古代歐洲貴族那堆到房梁的書籍,好像又是理所當然的。

聖劍寺東西走向的布局縱深漫長,長長的門廊一道接著一道,彷彿永遠也走不到頭。沒有被熱帶雨林盤踞著,廟宇保存得相對完好。

每跨進一個廳房就有不同的發現,佛像、香爐、蓮花、燭光……天色漸漸暗下來,不期然遇見年輕或者年老的僧侶,那種鮮亮的橘黃色與青苔灰石格格不入。然而,他們就是這樣,一個人守住一尊佛像,時而誦經,時而添點香油,默默地,完成天命。

並,耐心地老去。

吳哥窟行走書

吳哥窟著名的「塔尖日出」

3月20日到22日的清晨5時至7時將出現「吳哥窟塔尖日出」奇景,它被譽為世界最美的日出之一,是吳哥窟經典景觀。這個盛況每年會出現2次,第一次在3月,第二次在9月。

遊覽季節:每年從9月到次年3月都是遊覽吳哥窟的最佳時間,這時雨季已經結束,天氣稍為清爽一點,拍攝到吳哥寺池塘日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門票:從2017年2月1日起,吳哥考古遺址公園的門票將全面漲價,1日票從20美元漲到37美元,3日票從40美元漲到62美元,7日票從60美元漲到72美元。門票的有效期也會適當延長,3日票的有效期從7天延長到10天,可以選擇在10天內的任意3天遊覽;7日票的有效期仍為一個月,可以選擇連續7天或一個月內任意7天遊覽。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萬物理論》:為什麼霍金成為了霍金?
《三塊廣告牌》:影后的誕生,在於甩掉了一切包袱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