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閃電戰》會走的盾牌:義大利裝甲機動機槍突擊掩體MIAS

《閃電戰》會走的盾牌:義大利裝甲機動機槍突擊掩體MIAS

(溫馨提示:本文約2800字,配圖19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殘酷的塹壕戰吞噬了大量的生命,其血腥程度令參戰各國深為震撼,機槍和火炮的熾烈火力在對壘雙方陣地之間製造了充滿死亡氣息的無人區,令任何形式的步兵衝鋒都視如畏途。如何為進攻者提供防護以抵禦機槍火力,使之能夠突破無人區的火網地帶,這個問題深刻影響了一戰時期及兩次大戰之間各國的武器設計,其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坦克,一種徹底改變塹壕戰乃至戰爭形態的革命性發明。不過,富於想像力的義大利人則給出了另一個非常離奇和有趣的答案——一種能夠供單兵使用的機動裝甲護盾。

■一戰時期塹壕戰的殘酷既催生出坦克這樣跨時代的發明,也產生了很多其他稀奇古怪的武器設計。

義大利在一戰時期在與德奧軍隊的反覆拉鋸中付出了高昂的生命代價,在戰後一直嘗試各種方法以提高步兵在攻防作戰中的防禦能力。1935年,義大利老牌軍火商安薩爾多公司提出一個別出心裁的設想,設計一種體積極小的全履帶式車輛,可由單兵操縱,配備機槍,可以在戰鬥中為步兵提供一定的正面及側面防護,以便更好地接近敵軍陣地,發揮火力。這種奇特的車輛被命名為35型裝甲機動機槍突擊掩體(Motomitragliatrice d"assalto 35),縮寫為MIAS,由安薩爾多公司自掏腰包進行研發,沒有得到軍方的資助。

■義大利安薩爾多公司的Logo,它是義大利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工業製造企業,創辦於1853年,解散於1993年,擁有140年歷史。

■安薩爾多公司的技術人員和測試人員與MIAS樣車的合影,注意其翻起的頂蓋。

MIAS可以說是裝甲戰車設計史上最為袖珍的作品,高度僅為1.1米,以正常人的身高對比,僅到腰腹部。有人認為MIAS屬於20世紀30年代曾風靡一時的超輕型坦克的一種,它的確具有某些坦克的典型特徵,比如具備防護裝甲、動力驅動和全履帶式行走機構等,但除此之外,MIAS很難和坦克劃等號,它沒有完整的底盤機構,充其量就是一個可以緩慢移動的機槍防盾,或者說是一種可由單兵操作的超微型裝甲車。由於其機動能力十分低下,防禦能力也相當有限,根本沒有坦克裝甲車輛必須具備的突擊能力,很大程度上只是一面會走的盾牌而已。

■MIAS樣車與操縱人員的對比,可見其高度僅到操縱人員的腰腹部。

MIAS的主體是一個由防彈鋼板鉚接而成的盒狀結構,其後部和底部敞開,沒有底盤結構,內部空間僅能容納一名人員,他只能蹲在地上進行操縱,既不能站立,也不能坐下,姿態相當彆扭。車頂裝甲的前半部為固定式,後半部被設計成一個翻蓋結構,與前半部用鉸鏈連接,可以向前翻起,以便讓操作人員站立起來,並提供更大的正面防護面積。

■由於MIAS的內部空間十分狹小,操縱人員只能蹲在地上或彎腰俯身操作,如上兩圖所示。

MIAS的正面裝甲厚度為8毫米,略有後傾,留有觀察口和機槍射口,側面裝甲厚度為5毫米。根據設計,MIAS的正面裝甲可以在50米距離上抵禦垂直入射的毛瑟7.92×57毫米SmK鋼芯穿甲彈,即一戰時期著名的K子彈,這種子彈曾被德軍用於攻擊協約國坦克。有資料顯示K子彈在1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1毫米厚的均質鋼板,在2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為9毫米,不知道義大利人是否對MIAS的裝甲做過特殊處理,能否達到上述防禦數值得懷疑。MIAS的側面裝甲可以抵禦義大利卡爾卡諾M1891式步槍的6.5×52毫米鑄鐵子彈的射擊。從防禦角度說,MIAS至多可以抵禦輕武器火力的射擊,其半敞開結構對於手榴彈和「莫洛托夫雞尾酒」一類的武器毫無招架之力,僅有的優勢可能就是極為小巧的身板使它在戰場上易於隱蔽,不易被發現和擊中。

■MIAS的正面及背面照片,其裝甲板採用鉚接結構,僅能防禦輕武器的射擊。

其實,用幾塊鋼板鉚接或焊接成簡易防盾並非難事,MIAS的特殊之處在於配置了動力裝置和行走機構,具備一定的行駛能力,便於在戰場上跟隨步兵機動。MIAS在裝甲盒結構前下部安裝一台義大利費雷拉摩托車公司生產的單缸汽油發動機,該公司曾以生產競速摩托車而出名,不過到30年代中期時已經瀕臨破產。這台費雷拉發動機採用線圈點火技術,排量為250CC,在轉速為3000轉/分時的輸出功率為5馬力,發動機通過皮帶帶動一具風扇對氣缸進行直接冷卻。與發動機配套的變速箱有兩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在一擋時的速度為2.2公里/小時,二擋時的最大速度為4.97公里/小時,倒擋速度為2.2公里/小時。換而言之,MIAS的行進速度與成年男性的步行速度差不多,甚至更慢,不過倒也與伴隨步兵作戰的使命相契合。MIAS的油箱容量很小,在以一擋行進時行程為105公里,以二擋行進時為47公里,考慮到設想中的使用環境,這個行駛距離已經相當長了,真正需要它穿越的大概只有幾百米寬的無人區。

■費雷拉摩托車公司的宣傳廣告,MIAS使用的發動機就來自該公司。

MIAS的履帶式行走機構非常迷你,在裝甲盒兩側分別安裝主動輪、負重輪和誘導輪各一個。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負重輪在中間。主動輪的直徑較大,沒有驅動齒,而是利用兩片輪盤中間的驅動孔卡住履帶板上的誘導齒來帶動履帶。在主動輪和變速器之間裝有差速器,可以實現快速轉向。負重輪的尺寸非常小,從現存的資料圖片觀察沒有安裝任何形式的懸掛或減震裝置,但對於這種速度極為緩慢的車輛來說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誘導輪著地,並裝有履帶張緊度調節裝置,乘員可以通過一個特製的鑰匙轉動螺栓進行調節。藉助於這套袖珍履帶,MIAS具備了一定的越野能力,最大爬坡度可達30度。不過,短小的車身導致其越野能力非常有限。

■MIAS的兩張設計圖紙,可以觀察到該車的動力裝置及行走機構的結構。

雖然MIAS已經小得不能再小了,義大利人還是煞有其事地為其安裝了擋泥板和隨車工具,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車體左側固定有1支鶴嘴鋤、1把鐵鍬和1根撬棍,用於清除前進途中的障礙物。在車體右側安裝了發動機排氣管,排氣管消音器與摩托車的同類裝置頗為類似,但排氣口朝向前方。

■MIAS在車體左側固定了隨車工具,用於在戰場上進行土木作業和清除障礙。

MIAS的武器為一座雙聯裝斯科蒂6.5毫米輕機槍,安裝在正面裝甲靠上的位置,稍微向右偏離車體軸線,其仰俯範圍為-10~+20度,水平射界為左右各20度。MIAS可以攜帶1000發機槍子彈,容納在40個彈匣內。在作戰時,駕駛員兼射手通過機槍右上方的觀察口向外觀察,這個觀察口裝有可開閉的裝甲蓋板。

■後人繪製的MIAS彩色側視圖。

安薩爾多公司在開發MIAS的同時,以其為基礎設計了一款變形車——裝甲機動迫擊炮突擊掩體,縮寫為MORAS,安裝一門速射步兵迫擊炮,用於壓制和清除敵方機槍火力點。MIAS與MORAS的車體結構和動力裝置完全一致,唯一的差別是車載武器更換為1門布雷西亞M35型45毫米輕型迫擊炮。這種迫擊炮是義大利陸軍在30年代中期列裝的步兵武器,並在二戰時期使用,通常由2人操作,而在MORAS上則由單人操縱。

■MORAS使用一門45毫米速射迫擊炮作為車載武器,這是它與MIAS唯一的區別。

■MORAS與一名工人的合影,可以觀察到行走機構的細節,注意其迫擊炮呈高仰角射擊狀態。

M35型45毫米迫擊炮的擊發和裝填機構非常複雜,採用手動炮尾裝填,使用空包彈發射,在最初設計時還配有一個可以容納5發炮彈的彈匣,同時配有空包彈彈匣,在不考慮更換彈匣的情況下,其最大射速可達2秒/發,但實戰射速維持在8~10發/分。M35型45毫米迫擊炮發射0.5公斤的高爆彈,炮口初速為83米/秒,最大射程為535米。在MORAS上,45毫米迫擊炮的仰俯範圍為-10~+72度,車內可以攜帶50發炮彈。

■布雷西亞M35型45毫米速射迫擊炮的實物圖。

■M35型45毫米迫擊炮的設計圖紙,可見該炮可以配用容量5發的炮彈彈匣,同時還有一個用於擊發的空包彈彈匣。

MIAS和MORAS都停留於樣車階段,有資料顯示各自僅製造了1輛。雖然這款小車超級萌,設計也別有匠心,而且造價低廉,但完全不適合二戰時期的戰場條件,也根本無法作為坦克的替代品使用。雖然結構新穎,但它們是基於落後於時代的戰術思想開發出來的,是不折不扣的「塹壕戰遺腹子」。其實,MIAS和MORAS即便是作為機動車輛也非常勉強,可能就是比除草機高級一些。它們之所以安裝了動力裝置,無非是因為鋼製防盾過於沉重,難以依靠人力搬運,只能藉助機械動力移動。這種武器的操縱人員在作戰時需要很不體面地蹲在地上,或撅起屁股進行操作,除了控制行駛速度、行進方向外,還要進行觀察、瞄準、射擊、裝彈,實在是強人所難。MIAS的機動能力也過於糟糕,很容易陷入泥淖,遇到較深較寬的戰壕或彈坑也很難逾越,其實戰效果之差不難想像。相比之下,同期研發的超輕型坦克要實用得多,其性能再差仍然算是真正的坦克,而不是某種脫胎於塹壕戰思維的廉價替代品。

■1943年8月在巴爾幹半島作戰的義大利L3/35超輕型坦克,其全重僅3.2噸,裝甲厚度6-14毫米,裝備2挺8毫米機槍,乘員2人。雖然其防護和火力都十分薄弱,好歹也算是一輛真正的坦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本文原文發表于軍事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軍史周刊 的精彩文章:

《閃電戰》戈蘭高地上的鐵十字:中東戰爭中敘利亞軍隊的德制戰車
《戰艦》至貴壓載:1942年美軍「鱒魚」號潛艇的敵後運金之旅

TAG:崎峻軍史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