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40歲入中醫師承之中醫的力量,是智信的力量(八)

40歲入中醫師承之中醫的力量,是智信的力量(八)

916年12月,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講道:「師也者,授吾以經驗及讀書之方法,而養成其自由抉擇之能力者也。」蔡元培對師的要求,在近百年後的今天,在趙老師身上,我如此真實地感受到了。因為,在跟其習醫的過程中,我不只一次聽他說:「我要教會你們學會如何學中醫。」要體現中醫,就要說中醫話,做中醫事,行中醫道,揚中醫魂。從我這幾年習醫、自醫和醫人的過程看,趙老師是位真正的師者,因為我已養成「自由抉擇之能力」了。

一、道重師承,秘由口授;理要自悟,法要口傳

依然記得2006年劉力紅老師在推薦盧崇漢老師的《扶陽講記》時說過,「盧師書中有很多竅,如果在座的各位哪怕能悟到一個竅也將受用終身。」

書里的「竅」,如果跟師盧老,就可省去漫無目標、胡亂尋找的功夫,在跟的過程中,老師一點撥學生就明了。我相信劉力紅老師是明了其中的「竅」了,但還有多少個讀者找到「竅」並能實踐於臨床呢?我認識一位中醫大夫幾乎把《扶陽講記》翻爛了,書上寫滿密密麻麻的心得體會,卻仍然走在「找竅」的路上。

會打太極拳的朋友肯定知道,太極拳是一門身心修養之學,其中包含有幾十個動作,高手打起拳來剛柔相濟、開合相寓、快慢相間、虛實互換、順逆纏絲、節節貫通,且每招每式都有深刻的含義,可謂理精法密,博大精深。然而,如果沒有師傅一招一式地傳或帶,只是自己跟著電視書本練,練得再像,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那是花架子。喜歡看武俠小說的朋友更明白,一幫徒弟年復一年地一起練功,大家的功力都相差無幾,可是到師父臨終那天把其中一位弟子叫到跟前耳語幾句,日後那位弟子的功夫便勝過其他師兄弟。為什麼?真傳一句話呀!有師父帶都還得「真傳一句話」,沒有師父帶的話,「真傳一句話」從何而來?「竅」如何開啟?

《太極拳往事》的作者季培剛先生說過:「當今天的人們把太極拳視為淺顯的健身操的時候,竟忘記,這曾是歷史時光脈絡中,一輩又一輩進入高明境界的拳家們畢生經驗的凝結,精微巧妙之處,若無傳承在身的明師口傳身授,實與『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無異。」那些畢生追求而進入高明境界的前人,往往自己心裡很明白,卻很難將其神明之境展示在紙面上留傳下來。即使藉助文字記載下來了,卻已缺了「言傳」和「身教」兩個過程。那麼,藉助文字元號,我們如何才能明白和體會到文字背後的複雜的信息呢?

沒錯,經典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留給我們的唯一的信息鏈條。但我們在讀經典時已沒法還原那個時代的場景,許多精髓得靠我們去體會和感悟。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精力和足夠長的壽命,就有可能按老祖宗的方法重走一遍,問題是可能嗎?不可能,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師。學醫一定要有明師指點,這樣就可以避免學醫歷程中的艱難探索與無謂重複,但要找明師而不要找名師,千萬不能找錯老師,找錯老師的後果可能比完全不懂中醫還要糟糕。中國文化傳播中有一個奇特現象,就是「道重師承,秘由口授。」「理要自悟,法要口傳。」「寧給一寸金,不給一句話。」跟師的目的就是少走彎路,明師本身是得到真傳之人,在他身上已經完成了幾代人的積累,加之其一生的感悟,凝聚、轉換成具有其自身特點的醫德、醫術風格。

另外,當我們潛心研讀,或是茶餘飯後的消遣時,我們能否把經典和生活聯繫起來?中醫的生命在於養生實踐和醫療實踐,而非書本上記載的文字知識。當前,科班出身的碩士、博士、教授、專家,能熟讀經典的人絕不會比一百年前少,而我們的中醫水平又如何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