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域道「四路五關」考略

西域道「四路五關」考略

四、隋唐新北道起點瓜州玉門關

1.隋唐新北道

從南道到中道再到北道,從陽關道到大磧道、大海道、再到竿道,交通線從南向北遷移,其社會原因是兩漢向北推進,匈奴向北敗退,其自然原因是生態環境惡化。新北道自瓜州向西北至伊吾,再向北至蒲類海,轉西至庭州,唐在此置北庭都護,統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從庭州經漢烏孫地,取碎葉路進入伊犁、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涉伊犁河至伊塞克湖地區,再至碎葉,全程三千里。

2.瓜州玉門關

裴矩《西域圖記》撰於大業初年,此時伊吾還為土屯設所有,玉門關仍在敦煌,所以西域三道仍「總湊敦煌」。《隋書·西突厥傳》載,大業六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佔領天山東部一帶,高昌王向隋告狀,「帝遣裴矩將向氏親要左右,馳至玉門關晉昌城。」是年玉門關已在瓜州晉昌縣城,說明玉門關是大業五年由敦煌東遷來的。從永平十八年(75)置關到大業五年(609)東遷,敦煌玉門關歷世534年。天室十五年(755)內地安史作亂,吐蕃乘機佔據河西,絲綢之路被阻,瓜州玉門關隨之消亡,歷世146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諸版本如清英武殿本、金陵本、通經樓鈔本、陳樹華鈔本、岱南閣本、畿輔叢書本、戈襄校仿本等,瓜州晉昌縣條下均記:「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清人王琦《李太白集注·胡無人》注「元和郡縣誌玉門關在晉昌縣東二十里」,顯然是引文筆誤。唐慧立、彥棕《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記:貞觀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三年(629)玄奘西行求法至瓜州問路,「或有報云:從此北行五十餘里有瓠廬河??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於是裝束,與少胡夜發,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去關上流十里許」。「上置玉門關」是說玉門關是一座橋。從瓜州北行五十餘里,加上去關上流十里許,正好是瓜州鎖陽城和晉昌縣雙塔堡之間的實測距離34公里。由此可證《元和郡縣誌》所記玉門關橋口在晉昌縣東二十步,無誤。鎖陽城東面沿扇形洲邊緣也有古河道影像顯示,便是「回波甚急、深不可渡」的唐葫蘆河,後來轉音禿葫蘆河。

五、隋唐新北道起點瓜州玉門關

?1.元明西域道

蒙元王朝為了發展中西交通,在中國境內沿絲綢之路舊基開闢了通往西方的驛運大道,沿途設立驛站,由邊防直通京師。明朝前期繪製的《蒙古山水地圖》長卷以圖畫的形式繪製了元明西域道的走向路線,途經地名十分詳細,起點嘉峪關,終點天方國(阿拉伯麥加),沿途凡211個地名。

2.嘉峪關

漢唐絲綢之路走石關峽,在石關置玉門關為過境口岸。石關東西一路水草,有利於駝驢步行,但道路狹窄。元修驛道最初也走石關路,後來南移7.5公里,在嘉峪隘口正中的九眼泉通過。洪武五年在九眼泉山坡上築城置關,距故玉門關南7.5公里。玉門關因玉石山之門而名,其時的玉石山已改名嘉峪山,新關不宜再稱玉門關,只能命名嘉峪關。「嘉峪關堡,設在臨邊,土城周二百二十丈,東至肅州七十里,北至野麻灣四十里,南至卯來泉四十里,西接邊牆,外險。」前期的嘉峪關只是一座土城,沒有大樓,沒有長城,沒有烽燧,沒有駐軍設防,駐守的都是交通驛運和通商海關的管理人員。如果說元明絲綢之路是漢唐絲綢之路的復興,那麼嘉峪關就是玉門關的重生。繼蒙元之後,明代西方各國知道中國是最發達富庶的文明古國,連年派遣使節來朝貢,都經嘉峪關驗訖關文,稽查核准方得進口。中國也派使節出使各國,往來使節絡繹不絕。西域道起點嘉峪關是明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口,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通商口岸,從至元八年(1271)重開西域道,到洪武五年(1372)置嘉峪關,再到宏治七年(1494)閉關絕貢,元明絲綢之路暢通223年,嘉峪關對外開放122年。

註:本文發表於《克拉瑪依學刊》,歡迎轉載、閱讀、引用!

封面及文中照片:2015年7月拍攝於嘉峪關。

(編輯:大花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思人生 的精彩文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植被碳匯估算及其時空格局

TAG:集思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