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取勢、明道、優術,那些比努力更重要的事

取勢、明道、優術,那些比努力更重要的事

這是Janus的雜貨鋪里的第16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如需轉載請聯繫Janus。題圖為母校湖南大學,來自網路。

Cloud Atlas End Title

 Cloud Atla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Tom Tykwer;Johnny Klimek;Reinhold Heil 

00:00/07:56

引子

很久沒更了,忽然想起來手上有個現成的素材。原文的框架是為學校一個活動寫的稿子,在其基礎上,又整合了些近日所感,以及在知乎上發過的一些回答。

最近忙畢業季事情的同時,也在整理本科階段的一些資料,希望能給學弟學妹們留下點東西,也算離開母校前做點貢獻罷。這篇總結了四年來我自覺有用的一些方法和觀點,就作為序言,希望對你有點價值。

寫一些值得閱讀的東西,

做一些值得被寫的事情。

PS.之前向大家徵集的素材都收到了,還是等雙十一蹭熱點發哈哈。

1

2016年底,瑞士信貸發布了《全球財富報告》,報告顯示,0.7%的人掌握了世界上45.6%的財富,而處於底層的73%的人口卻只擁有全球不到3%的資產。

同樣是做企業,有些公司年收入百萬,而騰訊阿里年入百億,它們相差了一萬倍。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現象究竟是為什麼?

雞湯文會說,「他比你優秀,比你還努力」,然而這不是真相,你和馬雲努力的程度不會相差百倍。把成功簡單歸因於「努力」和「勤奮」,是智力上的一種懶惰。騎著自行車,不論多拚命,永遠都追不上法拉利;家庭主婦年復一年地烹飪,也成不了米其林大廚。

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追求個人成長,既要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更要觀察社會和時代的趨勢,把握其間的規律,學會借力打力。

取勢、明道、優術,是長江商學院的院訓。取勢,即把握大趨勢;明道,是理解系統運行的規律;而優術,則是在效率層面方法論的優化。在談所謂的道和勢之前,先和大家聊點更接地氣的術。

2 優術

——大學四年,我明白的幾個道理

比周圍人早一步,就少一點迷茫

這個時代的一切發展得飛快,今天學的東西可能明天過時了。每個人難免都有心浮氣燥的感覺,每天忙忙亂亂。即便如此,好像也什麼都沒抓住。所謂早一步,並不是忙著趕路,而是提前搜集信息,看清楚再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在高考後的暑假,做了什麼。

提前看了教務處近三年的通知和各種制度文件, 知道了學校每年有哪些大型的、適合自己的比賽和活動,記下了大致時間。提前背了入學考試題庫。知道了保研是怎麼一回事,大致規定是怎樣。可以說,保研的想法那個暑假就確定了。

通過新生群/老鄉群等各種渠道,向學長學姐打聽畢業情況,了解不同行業,初步確定職業規劃。轉過一次專業,也向原專業和想轉出專業的師兄師姐了解了有關信息,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依舊這個暑假,上學校團委、社聯等的網站,了解了學校各大學生組織和社團的情況。在貼吧/迎新群等地方找到相應學長學姐進一步溝通,大一大二參加的,也基本是之前挑好的幾個。

如此這般,幾年下來,還是比較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該做什麼。消除迷茫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動點腦筋搜集信息,再整理分析,結合自身特點做出抉擇。並且,他人的觀點只有參考價值,關鍵還是自己做決定,並為選擇負責。

不可否認,很多信息和資源,家世背景可以給你,天賦可以給你,但努力也是一樣。一直覺得自己很普通,但既然知道自己普通,就早一點出發,從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去找到內心的激情所在。

2.主動解決問題

每次麻煩別人前,我都會先做幾件事:1.百度知乎一下;2.上官網/相關論壇/行業協會網站檢索;3.微信/微博試著搜一下相關文章。習慣性地向他人求助是一種最大的惰性,大部分困境中,能依託的是自我內心的能量。如果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仍然毫無頭緒,這時候再去問人,一般也能得到更好的反饋。伸手黨總是遭人煩的。

當然,我也很反對閉門造車。不少問題一個人死想不會有什麼結果,也容易被自己的思維定勢給限制住。如果實在解決不了,找到合適的人去問,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3.閱讀、交友、旅行,拓展視野的三個法寶

每年的閱讀量在兩千萬字左右,平均到每周大概也就是十幾個小時,假期會多看一點。臨睡前和零碎時間都可以利用起來。主要用微信讀書APP和Kindle。系統閱讀些著作,特別是社科領域,經管、心理學、哲學,都能有效開闊視野,更關鍵的是構建起自己的內在體系,來對抗紛擾的外在世界。

不過話說回來,知識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書也是讀不完的。書籍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類像走下坡路,A片式閱讀的爽文,看的時候忘記了時間,讀完卻也無甚收穫;一類像是平路,基本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也能引發一點自己的聯想和思考;一類像是上坡路,艱澀難懂,可能需要背景知識做鋪墊,但一旦理解了,或者過幾年明白了書中的一些話語,會頗有驚喜之感。每類書各有優劣,也沒覺得非要有什麼鄙視鏈。但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讀書前還是得挑一挑,多花點時間在好書上。

人生知己,三五而已,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太多無意義的社交或者所謂的合群上。整天和自己三觀一致,水平相當的人呆在一起,只會不斷加深心中的偏見。我很喜歡認識新朋友,哪怕大家並沒有過多的交往。票圈很多人都是點贊之交,但也看到了不同人的生活,以及遇到熱點問題時,不同人看待同一個問題的多元角度。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也會約一些沒那麼熟的朋友出來吃飯聊聊天。我曾經也是一個挺內向的人,但四年下來,越來越能放得開。畢竟很多人此生可能都不會再見,抓住機會多了解一下彼此不同的生活有何不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還是件很開心的事情。

旅行是有成本的,何況很多人的方式只是一小時遊玩兩小時修圖的到此一游,談不上有多大感受。每去一個地方前,除了做景點和美食的攻略,也會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氣候、出過哪些名人、他們有著怎樣的故事,就和逛博物館看不看聽不聽解說是一個概念。關注了一些旅行作家的公眾號,很多人從地緣政治、歷史文化解構一個地方,確實是一件頗有意思的事兒。希望以後也能多寫點這樣的東西出來吧。如果能出國的話一定要多出去走走,無論是交流、實習還是其它活動。換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也會更讓自己發現,很多的「習以為常」並不是普遍規律,大部分事情,都沒有絕對的「理應如此」

4.管理時間

時間管理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管理時間就是管理生命。番茄工作法、Todo List、時間清單、重要緊急矩陣、長期短期目標分解等等,都是不錯的工具,大家可以自行上網檢索。

節約時間不是最終目的,把節約出來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才是關鍵。不管你做什麼,時間終究會過去。不是絞盡腦汁提高所謂的效率,而是帶著點投資回報的想法去利用時間,花在刀刃上。

所謂自律,不僅辛苦,而且反人性,所以多藉助習慣的力量。有人說過,我們一天的行為,95%都是重複過去的動作。養成習慣,就會有很大的慣性作為動力。比如跟很多人說過,我每天都堅持用百詞斬背單詞,哪怕再忙都會背上五個,日積月累的力量是很驚人的。

5.做事七八分

做事不要太滿,給自己留點餘地。打雞血,回原形,再打雞血的反覆循環是最為折磨的。很多人看到些雞湯,立馬給自己加油鼓勁開始列計劃。而往往這種計劃極大地改變了你的習慣,或者極大提高了自己的期待,導致堅持不了幾天又打回原形。某一天忽然想起來,懊悔自己墮落不堪,又加足馬力……所謂一口吃不成個胖子,慢慢來,不著急。用力不要過猛,七八分使勁兒足以,給自己一點緩衝的餘地。

6.真正在乎你的只有你自己

少給自己加戲我們太多的時間,其實是內耗在各種無謂的胡思亂想中。他怎麼想我?她會怎麼看我?我這樣會不會被說三道四?拜託,大家都忙著干自己的活,Who TM cares? 只要你沒礙到他啥事兒,誰真正在乎你做什麼說什麼。迎合他人的價值判斷是最愚蠢的事情。舉個小例子,曾經有的學弟學妹向我訴苦,說自己認真學習的時候,總會被挖苦幾句「學霸呀」之類,你管他作甚。曾經我說自己一定要保研到清北復交,不還是被各種冷嘲熱諷?

當然,所謂堅持做自己、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也沒那麼容易。我小時候也比較敏感,被人說幾句可能都會氣哭了。大部分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寵著,玻璃心的要死,被罵幾句就受不了。然而你總會明白,校園已經算是比較友善的氛圍了。四年下來,不同的甚至很刺耳的聲音聽多了,現在也越來越無所謂。你的人生,終究還是你自己做主。有的批評是改進的動力,但有的,完全是肆意妄言,根本沒必要耗費自己的心力去理睬。

7.感受一些超越自身的事情

我很喜歡的旅行作家鰻魚之前寫道,「在青春期要見識一些真正宏偉壯麗的東西,超越人類社會尺度的那種。好比如噴涌數千米高的熱帶火山、航行數日也不見陸地的遠洋、燃燒著墜落的千百顆流星、在午夜沙灘上空閃爍的大麥哲倫星雲緩緩沉入黑色海洋、巨樹撐起連綿無盡的綠色宮殿、滑過船舷的藍色冰山、比整個城市還要碩大的高積雲。在未來許多幽暗逼仄的時刻,這些事物就是我們逃脫的繩索。」

至今仍記得自己踏入紐約公共圖書館,被文明的重量壓到屏住呼吸;站在帝國大廈、金沙酒店的頂層,俯瞰CBD的燈火輝煌;澳門黑沙灘的清晨,雙腳站在清澈見底的海水裡遙望日出;偏僻的鄉村,嚴重營養不良的孩子大大的眼睛。本科前兩三年,參加幾次模聯會,做了幾次主席,也加入過幾個NGO的項目。我不否認當初做模聯公益相關也是有點功利心的,豐富簡歷也好,提升能力也罷。然而,回頭望時,我感激這些經歷讓自己活得」大「了一些,太關注自我的人總是有點小家子氣。儘管學生能做的事情有限,但二十歲的我們,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大學時光,不正是「鐵肩擔道義」的理想歲月?

3 明道

毫無疑問,相比趨勢和底層規律,「術」這個層面的都是細枝末節。之所以前一部分花了很大篇幅,一是我這四年的切身感受,對學弟學妹們更有借鑒意義;二是方法也是建立在對規律認知的基礎上,很多底層的東西還是要自己去歷練和開悟,我也沒資歷資格去大談特談。

回到開頭,系統性的不公平,「二八原則」,是普遍規律。雖然聽起來殘酷,但在一個流動的、開放的社會裡,分化是穩定且可預期的,我公眾號里有篇關於貧富分化的文章也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實驗。然而即便如此,複雜系統中的個體卻又有無限的可能性,這也是生命的精彩之處

二八原則對應的就是頭部效應。歌德曾說,如果你要指點四周風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頂。站位比努力更重要。資源的稀缺性和配置是普遍規律,當你能從小團體中脫穎而出時,部分資源也會向你傾斜。

在一個系統里,頭部會帶來更多的關注和個人品牌影響力,這些都能提高能力的溢價。對於個人而言,能力提升需要三個要素:好的方法論,刻意練習,大量實戰機會。處於頭部的人會同時擁有這三個機會。所以想著改變世界前,先爭取成為某個系統的頭部,成為小團體中最優秀的那個人。當然,想做第一的人很多,但所謂「第一」也不應該只有一個評價標準。無論是細分領域,還是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將核心競爭力用心打磨,總會獲得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而另一個規律,就是追尋生命的意義。曾有一個調查,大多數人在臨終前,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此生沒有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很多所謂的人生目標和幸福,不過是社會環境強加給你的「理所當然」,常年的應試教育又使得我們很少去質疑社會範式。比如財務自由了,人就一定自由了么?我們從小輕視文科,人文社科的經典讀得太少,思維方式容易走極端。太多研究都證明,很多與幸福有關的因素,無關金錢。學習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退休等死的流水線,就一定是你想過的生活么?儘管大多數的我們都是普通人,普普通通的一生也不容易。但人終究是要聽從內心的召喚,去找到生命的價值。社會的聲音、父母親朋的聲音、自己的聲音,唯有放大最後一種聲音,內心也許更能獲得平靜和快樂。

4 取勢

對所謂趨勢,講一個小故事。美國淘金熱的時候,李維斯沒有跟風去挖金子,而是發現了人們對耐磨牛仔褲的需求。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面對所謂潮流,如果你不是很早發現機會的人,可以從差異化優勢出發,尋找周邊機會。

新零售也好,區塊鏈大數據也罷,現在去學底層技術必然是來不及了。但一是應該了解這個社會運行的最新動態,二是結合自身專業所學,將技術和商業範式相結合,找到自己的位置。思考一下,今天我的工作可以被機器代替么?會被外包么?明天會做的更好么?

想得更遠一些,無數優秀的人文社科作品包括科幻作品,都勾畫出了未來社會發展可能的方向。如果人類打破了有機物無機物的界限,如果我們能夠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如果智人的歷史即將謝幕,我們這些最後一代智人,或許該花點時間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麼」。

扯地遠了些,無論如何,衷心祝願大家都能收穫一個令自己滿意的四年。

註:文中部分觀點來自古典老師《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END

微小的善意

內心的堅定

零碎 | 乾貨 | 分享

—Janus的雜貨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Janus的雜貨鋪 的精彩文章:

TAG:Janus的雜貨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