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練太極拳不會接勁就不會實戰!

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練太極拳不會接勁就不會實戰!

推手中的接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引進落空,一類是截其未穩,還有一類是掤中求變。接勁後的不同反映養成了推手中的不同習慣,習慣最終形成各自的風格特點。

這其中沒有高下之分,可分者唯有時機、對象、火候、功力、意氣上的差別,並且也沒有定勢和順序,正常推手過程中這三類都會用到,並由此衍生出繁複的太極技法,這些接勁後如何如何暫且不談。

此文只針對初學者討論接勁後的第一機(反映),有一定水平的師傅可以掠過不看,畢竟單純的講技法常常顯得蒼白無力,對初窺門徑以外的人反而是種羈絆,不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下面分別略述。

一、引進落空

初入門最先接受的觀念大多是講放鬆和柔化,所以這類最常見,此引進落空即接勁後避實擊虛的「避」。關鍵地方來了,初學者大多把避當退,把松當懈,把柔當慢(更多人或許雖理清路明,但眼高手低)。這三個誤解一出,縱費十數年之純功,接勁必敗。實際上引進落空的關鍵只是一個對自己重心的把握,引進是手段,落空是目的,如果讓對方黏著在自己重心上,後面的技法再精妙也無異於引狼入室。

二、截其未穩

這類接勁較上一類是一個事物的兩面,一引一截,殊途同歸,其實是對對方重心的把握。聽勁若不好,對方勁力已經坐實,初學者往往除了用自己重心硬頂外回天乏術;時機若不對,返回對方身上的勁,著力點位置不當,也會形成頂牛式的推手,所以這類截勁方法對聽勁和時機都要求較高,需要習練者在長期的摸索中體會貼著對方勁力重心「滾動」的感覺,通俗說就是在對方勁力出來的時候,以這點為中心劃一個※字,以橫破豎和以豎破橫,達到後發先至的目的。

三、掤中求變

把上述兩類簡單理解成一退一進的話,那麼這類掤中求變的接勁方式可以算作一個中和。先要理解這個「掤」字,不是接觸那點感覺硬邦邦,叫人推之不動才叫掤,拳論講「不丟不頂」叫掤、「一氣伸縮」叫掤、「無過不及」叫掤、「里撐外裹」叫掤、「陰陽互濟」叫掤、「鼓盪開合」叫掤……,總之是在矛盾中討消息。如果丟掉了對立面的任意一方,這一「掤」將直接演化成上述兩類接勁方式,後面的「變」字便無從談起。對於初學者,我還是用一句話來簡明概括,所謂掤中求變,就是通過自身各個部位的相互聚散變化來接勁,是對自身重心和對方重心的雙重調整。初學者應該著意於身體各部位緊松的轉換和意氣吞吐八面的覺知,這種說法雖然不究竟,但能給初學者一個相對直觀的印象。

再次重申,接勁雙方都是自由活動的人,所以推手中的接勁方式沒有明顯的次序和一定之規,形成的風格也沒有孰優孰劣的區別。混而為一,一而再三,運用之道,存乎一心,微妙之處,非筆墨所能形容,這是一個漸悟和頓悟並存的過程,任何一類都需要習練者長期的經驗積累,最忌執著技法,看做死物,似數理化公式般套用。

略把我對推手意象上的體認不揣淺陋,隨筆放言,附在下面,敬請方家指正。

山嶽之巍峨。在挺拔陡絕。屹然聳立。驚濤之懾人。在層疊相催。無孔不入。八面支撐若山。得勢利導如水。珠行九曲。周流六虛。上擎彼力。下沉己根。松而不懈。整而不僵。聽勁若虛。放之意遠。君居九五。借調百官。根塵安位。七情弗擾。四體相合。中道從容。不逞血氣之能。不慕玄玄之境。泛舟性海。沉浮無心。瀟瀟夜雨。琴音幾人聆。

加入太極養生堂公眾號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傳統楊式太極拳習練技法核心「功架」,你知道「低、中、高架」哪個適合自己嗎?
太極秘要:骨正筋柔,氣血自流,長壽秘訣就在於此功夫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