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待見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話題電影《頭號玩家》於3月30日在內地上映,該片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也將重回廣大內地觀眾的視野。按道理來說,這部融合了科幻、遊戲、冒險等多種元素的大場面電影對我相當有吸引力,可一想到這個導演對待中國的方式,我還是抑制住了買票的衝動。
曾幾何時,我還是一個懵懂的電影菜鳥,斯導的《侏羅紀公園》《辛德勒的名單》讓我感受到電影世界一種全新打開方式;在我還在他還能帶來什麼驚喜時,偶爾翻到的一部電影讓這種憧憬戛然而止。
這部電影叫《太陽帝國》,該片講述了1941年日軍侵佔上海後,住在租界的英國小男孩吉姆意外被抓進集中營,靠自己的力量從一個稚嫩天真的孩童成長為堅忍的少年的故事(於1987年12月9日在美國上映)。聽上去很正很勵志,對不對?
但看到影片對中國人的刻畫後,我感覺像吞了一隻蒼蠅一樣:
1.游擊隊。當日本人排著整齊的隊伍進上海時,幾個丐幫成員一樣的游擊隊員向他們開槍,然後連個正面鏡頭都沒有就被輕易幹掉了。
2.小流氓。小流氓年紀看上去也不比吉姆大多少,可能還是個沒爹娘的孤兒,反正他追了懵逼的男主角一路,就為了後者的一雙鞋(話說為什麼非得要搶鞋,不應該先搶點別的嗎)...
3.保姆。吉姆和父母逃難途中落單,返回家中時意外發現中國保姆在偷搬自家傢具。當他質問時,勢利刻薄的保姆毫不留情地給了他一大嘴巴子,全然沒有對這個前小主人的親切和尊敬。
4.共軍。電影快結束時,吉姆遇上了共軍,雙方差點因為爭搶一點乾糧而扭打起來,共軍也對這個英國小男孩全程冷漠臉,根本不care他的大呼小叫。
加上逃難的平民和粗暴的警察,全片的中國人角色幾乎沒有一個屬於正面形象。當然,很多西方人對中國充滿了偏見與無知,這部冷戰期間拍攝的影片出現這種情況也能理解吧——但當我看過影片對日本人的描寫後,感覺簡直吞了一個公廁:
1.乾淨整潔。和灰頭土臉的中國人比起來,日本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軍容嚴整,哪怕穿著日式浴袍,也是美輪美奐,像白衣天使一樣,儘管這是一群打人的天使。
2.充滿人性。全片除了幾個秒速撲街的游擊隊員,就沒見日軍殺人的場面;而且日本軍官一次被惹毛了想殺人的時候,吉姆勇敢地衝上去,跪下、磕頭、用日語說"請原諒",於是,這個日本軍官就真的放下屠刀了,這麼講理的軍隊無疑是一支仁義之師。
3.值得交往。吉姆在日本管轄的集中營里結交了一個日本少年,兩人成了好友。這個少年很是善良,甚至有一次救了吉姆的命;也很要強,自己的飛機故障無法起飛還會痛哭流涕,懊惱無法為祖國獻身;最後被誤殺的場景更是凄涼悲慟,不明真相的觀眾個個男默女淚。
4.勇於獻身。日本飛行員(神風特攻隊?)起飛前,頭扎白布,飲酒壯行,軍樂緩緩奏起......詩意化的構圖,長達幾分鐘的渲染,氣氛空前悲壯,大有"丈夫一去兮不復還"的氣概。與那些抱頭鼠竄的中國難民形成鮮明的對比。
知道主人公在看了這個壯行儀式後做了什麼嗎?他向日本飛行員敬起了軍禮,唱起了頌歌!劇中其他角色則對這莊嚴神聖的一幕屏住呼吸、肅然起敬,從而將全片推上了一個高潮。
了解主人公吉姆的設定後,就不難理解這種出格舉動:吉姆是一個小戰機迷,最迷戀的就是日本的零式戰機,甚至說出日本會贏得戰爭、加入日本侵略軍的腦殘言論。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只是反映一個無知的少年對於戰爭不成熟的看法,並不代表導演的真實立場...然而,電影作品是反映導演內心世界的窗口,若正派主角的台詞不能代表導演的心聲,那什麼才能?更何況,主角吉姆至始至終都對日本抱著揮之不去的好感,盡職地履行「精日」角色;片中的日軍更是被塑造成充滿悲情的失意強者,因為兩顆原子彈不得不中斷未競的大業。這才是影片的原罪:不僅沒有展現軍國主義侵略者殘忍的一面,反而拔高其中個別人形象——往大了說,這是為軍國主義招魂都不為過。
豆瓣有許多網友已經發現這部電影三觀不正:
即使是美國主流影視網站IMDb,給本片差評的也大有人在,除了媚日丑華的批評外,不少外國網友指責其完全沒有真實反映集中營里的英美難民生活。
可惜來到新世紀,斯皮爾伯格的態度依然對那支戰敗的日軍曖昧不清,2006年,由其監製、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有時間好好扒扒這個老牌白右)導演的《硫磺島來信》上映,該片劇情如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日軍堅守在硫磺島與美軍進行一場沒有勝算的戰役。戰役結束前,日方將士們留給了家人最後的訣別信,而這些最終沒有寄出的信寄託著他們的希望」。
總之,影片想要傳達的很明確:這些日本軍人也都是血肉之軀,也逃不了兒女情長,這種極端條件下還在為國奮戰的對手值得我們尊重。
我是講道理的,你們西方名導想要發掘那支惡魔軍隊里人性的一面,沒問題——但你們有沒有想過發掘二戰時中國軍隊的人性光輝?又為什麼不拍一部電影展現納粹們的鐵漢柔情?參照《太陽帝國》,中國也拍一部反映二戰時期亞裔小男孩崇拜納粹、美化納粹的電影,整個西方又要作何感想?我以為每個猶太人都會理解,我們對日本(特別是二戰時)的態度,因為他們在那場戰爭中也遭受了屠殺,但看來現實很骨感,作為猶太人之光的斯導帶頭打了中國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請各位認清這麼一個現實:由於種種客觀原因,二戰後至冷戰成長起來的這一代西方人眼中,東方文化的代表是日本而非中國。畢竟日本人是可親近的盟友,稍加改造就能一起呼吸自由的空氣;那群中國人則是可怕的共產主義異族,具備人類一切負面的品質——當然,現在這種看法有所改觀,但還遠遠不夠。
斯皮爾伯格還沒有停止得罪中國,他辭去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藝術顧問一事很多國人還記憶尤新;至於原因,用他的原話來說,是中國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沒有做出足夠的努力,良知使他無法繼續指導奧運開幕式和閉幕式的大型表演。
我現在想隔空跟10年前的斯導對話:
1.達爾富爾問題不是中國引起的,中國沒有義務解決這個問題。
2.達爾富爾問題西方攪的渾水還少嗎?問題的激化你們沒有責任嗎?因為中國站在你們討厭的蘇丹政府一方,就要甩鍋給中國?
3.硬說中國間接造成了達爾富爾問題的惡化,沒問題——那美國之前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直接間接造成了多少平民傷亡?按你斯導的行事邏輯,豈不是要退出美國國籍?
4.所以達爾富爾問題跟奧運會有個毛線關係?體育運動泛政治化還屬於你們歐美大師技高一籌。
也許,斯導也發現自己找的這個幌子過於牽強,我估計他還是輸給了自身對華不良心態。但當初是哪個領導拍腦袋讓《太陽帝國》的導演來當顧問的?斯皮爾伯格又是怎麼鬼使神差答應了?這才是讓我著迷之處~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寫這篇文章絕非號召大家去抵制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因為以一些堂而皇之的名義去綁架他人消費自由並不符合筆者的價值觀,但我們在欣賞某些外國藝術家作品之餘,難道不應該了解他們又是怎樣打量我們的嗎?
深入電影大師,就在寰宇頻道
TAG:寰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