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朝首腦會晤前,朝鮮新核反應堆疑似上線
原標題:美朝首腦會晤前,朝鮮新核反應堆疑似上線
如果特朗普總統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能與金正恩會晤——美國很多官員仍在懷疑這能否實現——那麼,他的挑戰將遠大於只是說服朝鮮放棄核武器。
特朗普還必須迫使平壤放棄生產製造更多武器所需的核燃料工廠、核反應堆與核濃縮設施,儘管新的衛星證據顯示,朝鮮正在擴大生產。
分析人士稱,衛星圖像顯示,經過多年建設之後,朝鮮的一個新核反應堆似乎正在上線。它位於寧邊核試驗場,朝鮮從1960年代起在那裡開始實施它的核計劃。如今,這座九龍江邊的試驗場擁有數百幢建築,佔地面積超過三平方英里。
朝鮮堅稱,該反應堆是供民用發電之用。但這個新反應堆也可以生產鈈,鈈是核武器的一種主要燃料。因此,它可以補充寧邊現有老化設施的產量。
普遍認為,比起改進能向全球發射核武器的導彈,在反應堆中製造炸彈燃料要更容易。儘管專家們對朝鮮能在多長時間內研製出能夠承受再次進入大氣層所產生的高溫的核彈頭意見不一,但他們一致認為,朝鮮已經掌握了利用核反應堆製造鈈的技術。
需要考慮核燃料
如果如美國所堅稱的,特朗普與金正恩會晤的目標是實現無核化,那麼,這個新反應堆可能會是會晤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便金正恩同意凍結核試驗和導彈試驗,但只要談判拖延下去,他將依然能夠為打造更大的軍火庫積累更多的核彈燃料。
這曾是伊朗談判的一個關鍵問題,當時,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通過談判凍結了大量新核燃料的生產,儘管該協議將在13年後到期。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能否促使朝鮮實現類似的停產。
但如果談判失敗,或者只是拖延,那麼,這個反應堆也可能成為軍事行動的理由——至少,如果特朗普新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約翰·R·博爾頓(John R. Bolton)曾經的觀點佔上風的話。2015年3月,在伊朗協議達成之前,博爾頓在《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指出,無論是談判還是制裁,都不會阻止伊朗加強自己的核計劃和武器計劃。此後,他就朝鮮問題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2月25日在朝鮮這個核反應堆上空拍攝的圖像似乎顯示出有煙囪在排放氣體。根據《簡氏情報評論》(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以及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這表明,新反應堆可能已經開始進行初步試驗。該工廠被稱為試驗性輕水反應堆。
它有2.5萬到3萬千瓦的發電潛力,足以供應一個小鎮的用電。據華盛頓追蹤核武器的私人組織,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稱,該發電站可能每年還能生產約20公斤武器級別的鈈。
分析人士還發現了一些能支持朝鮮稱新反應堆將用於發電的說法的證據。衛星圖片似乎顯示,場地周圍架設了輸電線和輸電塔。
「那裡安放了很多東西,它們促使我和很多專家得出結論,認為這可能是用於發電的,」斯坦福大學團隊的阿莉森·普喬尼(Allison Puccioni)說。她告誡,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朝鮮將該反應堆作為製造更多核武器燃料的方式。
但它的潛力就擺在那裡,而朝鮮早就禁止國際核查人員入境。核查人員會仔細監測用過的反應堆燃料中鈈的情況。
核發展歷史與無核化談判
解密的中情局(CIA)文件和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前主任西格弗里德·S·赫克(Siegfried S. Hecker)的一份報告顯示,朝鮮最早於1980年代開始,在寧邊運行一座核反應堆。赫克曾多次去過那處核設施。下面的圖片中,突出顯示的不僅是兩個反應堆,還有那座鈈再加工廠。在那裡,朝鮮的礦井用反應堆燃料製取這種能夠為核武器提供動力的寶貴放射性金屬。
1986年,朝鮮開始運行這個5000千瓦的反應堆。一些分析人士說,朝鮮所有的鈈都是由它供應的。
2010年,衛星圖像上出現了朝鮮開始修建新反應堆的跡象。
據斯坦福研究團隊稱,到了2013年,新反應堆的外部似乎已建成,之後它周圍的活動相對停滯。
赫克和另外兩名核工程專家於2016年在《朝鮮觀察報》(Korea Observer)上撰文稱,朝鮮仍在開發啟動該反應堆所需的技術。
大約在同一時期,朝鮮開始採取措施,讓舊反應堆再次運轉,儘管它早前承諾放棄該電站。
2013年,衛星圖片顯示,一條新的溝渠出現,連通了該反應堆和九龍河。後來它成為新冷卻系統的一部分,取代被摧毀的冷卻塔。在那之後,分析人士觀察到,定期有熱水從該反應堆排放到九龍河中。
在2018年1月17日的一幅衛星圖片上,可以看到水蒸氣從現有的這座5000千瓦的反應堆渦輪機所在的地方冒出來,並且熱水似乎正在融化一處排水管周圍的雪。這些證據表明,這個反應堆可能再次啟用了。
「這個5000千瓦的反應堆2017年幾乎全年都在不間斷運行,」普喬尼說。近十年來,她一直在研究寧邊的衛星圖像。
本文轉自紐約時報。
※俄羅斯與美國:誰能「站到最後」?
※朝中社評論:不諳大勢,就會變成睜眼瞎子
TAG:鐵索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