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情的歷史,微觀的京城——讀陸波《北京的隱秘角落》

有情的歷史,微觀的京城——讀陸波《北京的隱秘角落》

【讀書者說】

作者:白惠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

《北京的隱秘角落》出版之前,陸波女士已在「騰訊·大家」專欄耕耘兩年,且忠實讀者甚眾。那個專欄的名字叫「北京的隱秘路徑」,注釋為:「在北京每一處屋檐下,都可能藏著故事。」陸波就是這樣從微觀出發,挖掘那些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講出他們的故事,進而見微知著,勾勒出歷史的草蛇灰線,尋找讀者的共情點。

題目里的「隱」字是本書提綱挈領的關鍵詞。全書文稿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隱事」,即從現存文物遺迹出發,挖掘出那些隱藏於歷史深處的、不為人知的生平往事,以情動人;另一部分是「隱跡」,即搜尋那些已不存在的、面目全非的城市地標物,將「過去的北京」有理有據地還原為文字,這些文字在為讀者提供歷史縱深視野的同時,也具有了新的史料價值。當然,這「隱」字或許還有第三層解釋,那就是「惻隱」,即歷史寫作者對於歷史人物境遇的「同情之理解」,這是女性寫作者特有的溫柔。

《北京的隱秘角落》 陸波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陸波的歷史寫作是以情動人的,她真正做到了寫作者與寫作對象之間的共情,特別是當寫作對象隱沒於文物遺迹時,寫作者心中的「惻隱」就尤其重要。在我看來,陸波的寫作初心主要是兩種「情」。其一是俗世熱情,這份熱情關乎北京城,關乎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於歷史巨變期的親眼見證,也關乎歷史的飽滿血肉;其二則是隱逸情結,是出世的自由,是性情中人的自我陶冶,是鬧中取靜。俗世熱情與隱逸情結兩相參照,陸波早已把北京城內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寫作恰恰是她親近自己、找回自己的生命過程。

學會與自己相處,這是普通人每天都必須面對的生命課題;為了與自己對話,每個人更需要一處寧靜的生命空間。偌大的北京城,如此喧囂熙攘,何處最寧靜呢?自然是散見於各角落的寺廟。尋訪寺廟,是陸波最初的興趣,在那些隱秘的角落裡,或許藏匿著老北京的脈搏,清澈如暮鼓晨鐘。當陸波親身走進那些寺廟,當她目睹那些碑文,「歷史」是可以觸摸的,它變得鮮活,不再寧靜。更或者說,歷史從不寧靜,因為任何一處殘片都記錄著某個緊張的歷史瞬間。正是這樣的瞬間一次次擊中了陸波的心,她的寫作衝動誕生於此,她想要找到那些因緣際會,把此間眾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從寫作方法上看,這種以「北京」為考察對象的歷史寫作早有淵源。侯仁之先生的歷史地理學探索啟發了陸波,也讓她堅定了「田野調查」的熱情與信念。只有置身於歷史遺迹之中,寫作者才能獲得一種現場感,進而找到切入歷史的新角度;而當寫作者試圖用文字記錄那些物轉星移的變遷,並還原歷史人物的生活風貌時,歷史學的邊界也就變得活躍起來。因此,《北京的隱秘角落》並非單純的歷史學寫作,而是結合了人類學、文學、美學、民俗學等多種學科的跨界寫作,其妙處正在於「非職業寫作」對學科成規的不拘泥,正在於興之所至的盎然意趣。在這個意義上,陸波十分推崇北京大學教授顧頡剛等先生在1925年4月對京西妙峰山的田野調查,它為歷史研究揭開了新面向:民俗正是「活」的歷史。

那麼,如何讓筆下的歷史「活」起來?歷史寫作何以血肉豐滿?《北京的隱秘角落》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示範:從客觀出發,最終還是要抵達主觀。進一步說,先探微物,再發隱情。事實上,歷史從不拒絕抒情,比如那部偉大的《詩經》,它既是中國人的情感源頭,也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可謂微言大義。陸波喜歡將《詩經》與《左傳》對讀,這時,《詩經》也就成了一種歷史寫作,只不過,這種歷史是「有情」的歷史,是文學化的歷史。《詩經》記錄了許多有氣度有胸懷的大女子,這或許投射了陸波的理想人格,相關詩篇她沉吟至今。比如那首《載馳》: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這首詩的作者是許穆夫人,一位春秋時期的弱女子。衛國滅亡的消息傳來,許穆夫人日夜兼程,趕回祖國,並不顧丈夫許穆公的阻攔,力排眾議,勇敢救國。這首《載馳》記錄了許穆夫人一生中最關鍵的時刻,那是一個抉擇時刻,她衝破了禮教,站在了國家大義一邊,這令陸波欽佩不已。

而在自己的歷史寫作中,陸波也頗得《詩經》真傳,她尤其關注那些有著大格局的歷史女性,這展現出她的女性立場。陸波所書寫的女性人物可能並不美麗,甚至終身情場失意,但卻為歷史的發展進程貢獻了自己的價值。比如清朝光緒年間的隆裕皇后,她的面容不甚美麗,既不得光緒帝恩寵,也不得慈禧太后賞識。後世講起這段歷史,都在關注珍妃的美貌,或是變法時期帝派與後派的鬥爭,卻少有人關注這位孤獨寂寞的皇后。陸波另闢蹊徑,從頤和園玉瀾堂出發,記錄宜芸館主人隆裕皇后的悲劇一生,並紀念她晚年的平靜壯舉:頂住親王壓力,迅速詔書退位,加速清王朝讓權。對此,陸波的評價很有趣:雖說她「秉性柔懦」,此刻卻「頗有水平」。如此筆法,豈不同樣微言大義?

如是觀之,陸波的歷史寫作率真豁達,沒有學究氣,而且還帶入了一種生動可感的性別視角。大歷史也就被拆解為一些小故事。在這個意義上,陸波筆下的「歷史」是更溫情的,她有意識地給予女性更多關照,關照她們不為人知的寂寞,關照她們無處訴說的無可奈何。帶著一份「同情之理解」,陸波試圖用史料還原中國女性的前塵往事,進而揭示那些長久以來被遮蔽的女性命運。這是陸波的歷史觀,也是《北京的隱秘角落》的獨特價值所在。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1日 12版)

作者:2018年04月01日 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