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俄羅斯的「外交群毆」
3月4日,曾因充當雙料間諜被捕、後通過「囚犯交換」來到英國避難的前俄情報總局(格魯烏GRU)特工斯克里帕爾(Sergue? Skripal)在英國寓所和女兒一起離奇中毒,至今未脫離危險。這一事件引發了全球範圍針對俄羅斯的「外交群毆」。
斯克里帕爾是在3月4日和前來探望他的女兒尤利婭(Yulia)一起,在自己居住的英國南部小鎮薩利斯伯里購物中心外長椅上突然中毒的,英方宣稱,兩人中的可能是神經性毒劑「nerve agent」的毒,但也不排除是鉈中毒。
斯克里帕爾現年66歲,曾是一名履受表彰的俄情報總局(格魯烏GRU)特工。這名特工表面上「既幹練又愛國」,獲得崇高榮譽和職位)曾任格魯烏人事部副部長)後還曾轉職其它重要崗位,但實際上他早在1993年擔任俄駐西班牙大使館武館(當然,這是個掩護性職位)時,就中「美人計」落馬,開始和英國軍情六處(MI6)合作,成為一名雙料間諜。
2004年,他東窗事發,被俄法院以「間諜叛國」的罪名判刑13年,2010年在美俄一系列間諜交換中獲釋,定居在英國南部小鎮薩利斯伯里。3月4日,他的女兒、33歲的尤利婭來看望他,兩人一起去購物中心,結果雙雙倒在購物中心外長椅上人事不省,至今仍未脫離生命危險。
在經過10天「風暴前的平靜」後,3月13日英國政府對俄發出「限24小時內解釋清楚」的最後通牒,一天後,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在國會發布了罕見的強硬聲明,將事件責任毫不含糊直接歸咎於俄政府,定性為「對英國直接動用武力」,成立全新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暫停兩國間所有計劃中的高層雙邊接觸,拒絕派遣部長級官員或皇室成員出席俄羅斯世界盃——值得一提的是,梅特意宣布,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行為「系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所採取行動」。
或許是受美國政府人事混亂(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突然被解職)影響,最初英國的歐美盟國「跟進」並不迅速,但隨著美國採取行動,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針對俄羅斯/蘇聯的「外交群毆」開始了。
3月26日,美國宣布驅逐60名俄羅斯外交官(稱「情報人員」,包括48名俄駐西雅圖領事館工作人員和12名俄駐聯合國使團工作人員),關閉俄駐西雅圖領事館。美駐聯合國大使黑莉(Nikki Haley)指責俄「在全世界製造不穩定,並對我們的一個盟友在後者主權範圍內動用了化學武器」,「將聯合國總部當作在美進行非法活動的避風港」,稱「我們將發出『絕不容忍俄羅斯不當行為』的共同聲音」。
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Sanders.)則表示,美國「願意與俄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但只能基於俄政府改弦更張的前提」。
美國宣布「動手」後不久,歐盟14個成員國(德國、法國、波蘭、捷克、立陶宛、義大利、丹麥、荷蘭、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羅馬尼亞、瑞典、克羅埃西亞)宣布採取協調行動,從本國驅逐多則4名、少則1名俄羅斯外交官。在歐盟以外,烏克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宣布加入「協調行動」,其中和俄積怨甚深的烏克蘭一次驅逐13人之多,是除英國、美國外「手筆」最大的,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參與「群毆」的國家已近30個。
事發時正逢俄羅斯大選投票,不願示弱的俄政府不僅在口舌上針鋒相對,毫不吃虧,而且對「群毆」給予了對等回應,如針對「主角」英國,就對等驅逐了23名駐俄外交官,而對驅逐俄外交官最多的美國則不僅對等驅逐60人,還關閉了美駐聖彼得堡總領館(嚴格說這已逾越了「對等報復」的標尺,因為和俄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總領館對應的,應是美國最大城市紐約的總領館)。但公平講,在這番博弈中,俄處於被動、不利的局面。
對於此,一些中國國內觀察家附和俄部分人士的說法,認為系「美方帶頭」、「陰謀顛覆俄羅斯」,更有人指出英方「證據不足」、「態度武斷」,認為英美憑藉這些不充足的證據給俄「定罪」,並隨即實行「群毆」,是「蠻不講理的做法」和「反俄的明證」。
必須承認,具體到此次毒害事件,英方並未拿出有力證據,在這種情況下匆忙鎖定俄羅斯,並採取如此激烈的行動,固然顯得蠻橫,但英方如此光火,也並不完全是「無理取鬧」,而是有「前因」的。
3月14日,英國內政事務特別委員會主席庫珀(Yvette Cooper)致函內政大臣,要求對一些「異常死於英國的俄特殊人物」死因進行重新調查,這份名單里竟有14人之多,包括大名鼎鼎的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Valterovich Litvinenko,2001年11月死於放射性同位素鈈210中毒的前俄聯邦安全局FSB特工,叛逃後爆出俄情報部門很多隱私,他的死導致英俄關係一度惡化),別列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葉利欽時代俄富豪,普京時代流亡英國,2013年3月在倫敦家中離奇縊死),也包括名氣相對較小的佩皮里切尼(曾揭露一些俄當紅寡頭的黑幕,2012年在倫敦郊外慢跑時離奇猝死,一份保險公司調查稱他是被劇毒中草藥「斷腸草」毒死的。而此次使用的神經類毒劑nerve agent顯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
正所謂「可一可再不可三」,接二連三的俄「特殊人物」離奇死於英國,讓英方積怨已久,也讓英國民間對此事很容易「激動」,而俄方在事件發酵後擺出一副「你硬我更硬」的姿態,則讓英國政府更加騎虎難下。
事件發生後,俄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拒絕最後通牒,並稱英國不提供讓他訪問調查的方便,同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卡洛娃(Maria Zakharova)警告稱「任何國家都不應威脅一個核大國」,並稱如果RT在英國的許可證被吊銷「任何英國媒體都休想在俄羅斯正常運轉」。與此同時俄官方「第一頻道」電視節目主持人科拉繆諾夫用輕佻刻薄的言語稱「俄羅斯的叛國者或普通俄羅斯外遷者都不要去英國,住在那裡會莫名其妙中邪,自己離奇死去」,這一消息被BBC和天空電視台、尤其網路社交平台報道和渲染後,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中國,許多國人對「普大帝」仰慕不已,認為他「夠強硬」、「不吃虧」,欣賞他「說出手就出手」的做派,更有人欣賞俄羅斯在國際媒體話語權搶奪和形象塑造上的「強勢」。但此次事件足以表明,在國力不濟、思維模式僵化過時的前提下,所謂「強硬」註定是殺敵一千、自傷一千的雙刃劍,所謂「不吃虧」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的鏡花水月。
至於為啥會有那麼多國家選擇相信英國的一面之詞,非要說是美國妨的未免太過有趣——事實上美國這次動手很晚,很大程度上是看火已經燒起來才跟進,別忘了特朗普到現在還被「通俄門」糾纏著,如果不是覺得必須出手或出手有極大好處、不出手有極大壞處,他是不會發作的。為什麼出手?就因為俄的國際公關形象和公信力不佳,大家寧肯相信缺乏證據的英國,也不相信俄。
為什麼會不相信?僅是因為歐美的栽贓么?俄在克里米亞的「不干涉」,在東烏的「美出兵」,在敘利亞的三次「撤軍」……一次又一次明白地告訴世人「我不一定講信用」,那麼還能說什麼?此次毒害事件發生之初,英國火沒有這麼大,俄大約覺得沒事,採取的是什麼應對和危機公關?
很顯然,從前述扎卡洛娃、科拉繆諾夫等人的反應不難看出,俄並沒有做好應對準備,更沒有猜對對方可能的報復措施,因為它似乎根本沒有去認真想過,某些言論或行為,究竟會在國際間產生怎樣的反響和激起怎樣的情緒。
(註: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華語智庫立場)
作者:陶短房
來源:多維客
- END -
華 語 智 庫
更 多 專 家 解 讀 可 按 國 家 查 看 文 章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 關 注 本 公 眾 號
專家 | 深度 | 權威 | 原創
※普京的體育牌:與運動員共塑「強大俄羅斯」
※美國退役軍人管理工作:經驗與教訓
TAG:華語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