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當隱仙派太乙混元樁:聚斂真氣成團,練氣還丹

武當隱仙派太乙混元樁:聚斂真氣成團,練氣還丹

太乙混元樁法全稱為「武當太乙隱仙派混元陰陽五行樁「。該樁為武當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根本,凡修鍊武當道家嫡傳內家拳功者,無不以此樁為基礎,其中的」七返九還大法「為隱仙派採氣得氣之源,而」混元一氣旋轉乾坤「之法更為求得拳術中」旋轉力、混元力「之基礎,每天操練一至十遍,一年後即可身具奇功,下面具體詳細解說練法。該功共分三步,第一步為」太乙七返樁「,內容如下:

預備勢:練此樁前最好空腹,除凈大小便,褲帶不可太緊,以自然不松垂為度。自然松凈站立,雙手分置大腿外側,且平視前方,

意念:我站在武當山之巔,天風溫和的吹拂我周身,我要與山川大地融合為一。

2 太乙七返樁:

(1)由「預備勢「雙腳以腳跟為軸,雙腳尖極力向外分開,成一條直線為度,

(2)上身保持不動,接圖2 雙腳再以腳尖為軸腳跟向外(兩側)橫撇,變成兩腳腳尖朝前直放,

(3)凝神定氣,兩手同時由下向前向上緩緩抬起,掌心向下,高與肩平,

(4)座腕亮掌,變成兩掌心向前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鬆狀態,尤其肩部松垂,

(5)身緩緩下坐,同時雙掌緩緩隨身體下按至小腹前,雙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對,五指自然分開。此勢即為"大乙七返樁"定勢,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蓋彎處約成120 度角即可,身體保持中正,脊柱豎直不可尾閭骨前頂。兩胯根處微有向兩側的橫撐之意,使陰部兩睾丸及陰莖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橫撐胯根,並意念陰部陰道口子宮口微微開張。兩手不可有絲毫用力,意念雙腳與大地粘在一起,並越粘越緊,牢不可拔。

(6)現在開始調呼吸。其實所有的內功都是由呼吸煉成的,此處也不例外。注意,緩緩地吸氣,意念大地陰冷冰涼,而地心處卻涌動著熾熱的地火,我的吸氣便是把地心處的地火熱氣吸上來,沿著我的兩足心"湧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著骨髓向上升,在"會陰穴"(在前後陰之間,陰囊與肛門之間)處融而為一,再沿身體之中線向上升,直升到腦部中的"泥九宮"。 "泥丸宮"在眉心與後腦之間,意為一空竅為神靈所在之地。路線由"會陰穴 "向上經「丹田「(肚臍後,命門前空穴)再經過膻中竅(兩乳頭連線中間點向後,體腔中間之空竅)向上經脖頸中管過"鵲橋"(舌頭輕抵上齶即上牙膛,稱為搭鵲橋)再向上可入"泥丸宮"。此時眼可微閉,中間留一微縫恰巧照住雙掌中的空間,耳不外聽,上下牙齒輕合,小腹內收,此為一吸氣。吸氣過程中,隨小腹內收可用意念向陰部向上向體內抽吸。但不可太勉強用力。只要有微動感覺即可;女性則意念向陰道內縮緊子宮口封閉。一吸氣完成後,即轉為呼氣,呼時全身放鬆,氣由"泥丸宮"經"膻中竅"、"丹田"向下到"會陰穴"仍分為兩股入兩腿骨內,再向下經腳心"湧泉穴"深入地底回歸地火之中,此為一呼氣。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閉緊。呼時全身自然松垂,小腹復原,陰部松沉胯根仍撐開。一吸一呼為"一息",心中默數,共七吸七呼為第一遍。呼吸之間用意不用力,力求自然,一定要緩慢悠長。心中慢慢的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吸時數,呼時鬆氣即可,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數到七、二、三、四、五、六、七為第一輪。

如果為業餘練功者,練完第一輪即可停止,然去接練"大乙九還樁",如此日日習練日久自成。如果有時間的專業習武者,欲求長功快可再加練第二輪、第三輪,但最多不可超過第七輪。而且練幾輪"七返樁",就必須接練幾輪"九還樁"。所以必須自己掌握好時間,以循序漸進為好。

3.太乙九還樁

接"七返樁"之架,身體不動, 只是緩緩地將兩手由內向外翻轉成手心向上,仍置於小腹前,五指分開略撐,雙掌如抱一大氣球。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復自然呼吸,意念頭部之上頂中開一洞,洞口約拇指粗細,此洞深入向下經腦中、鵲橋、口腔、喉嚨、膻中竅、丹田到會陰,為一直線。天空中陽光燦爛光明溫暖,但天空極深極高遠處則有陰涼之精氣,此精氣隨我吸氣時由我頭頂洞口進入我身體內,由泥丸宮直下會陰內並充溢於陰部之中,我呼氣時此清涼精氣則歸入我的腹腔命門等處。(命門在脊椎正對肚臍之骨節處);吸氣時小腹略鼓,意念清涼精氣由天至頂至會陰穴,為一吸氣,呼氣時意念精氣歸入腹腔命門。此為一呼氣。一吸一呼為一息,共九息。呼吸時身體各部要求與"七返樁"相同,閉口,微合目留一縫照於雙掌中間空處,耳不外聽,舌抵上齶,鼻吸鼻呼,雙手虛托不可著力,肩松垂,忘掉兩腿。就這樣教吸不數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為第一輪。

一般練幾輪"七返"就練幾遍"九還",其實也不拘於此.但"七返"通常最多不過七輪,"九還"最多不過九輪,"七返"為通地火,以地火之陽練我身中之陰,「九還「為通天水,以天水之陰濟我身中之陽。那麼為什麼又稱之為"七返九還"而不叫"五返六還"呢?這是依據最古老的"河圖洛書"而來。在遠古時代人們開始認識宇宙天地萬物時,是由最簡單的」一「開始的,道家之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此意。 "河圖"的理論即為"地四生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為火數,九為金數,通過水火鍛煉以成"金丹"。道家的「金液還丹」理論,便是由這些理論而產生的。這裡以「七返、九還」為名,主要是鍛煉體內的真氣凝聚與通暢。「七返」由下通上,「九還」由上至下,使身內排濁留清,進而周流全身。

4、太乙混元摶氣樁:

(1)由「九還樁」勢,身體不動,自然呼吸。兩手由手心向上虛托,緩緩向上抬起,同時雙掌略向內翻,成雙掌合抱式,高與胸齊,十指自然分開相對,相距約五寸,

(2)全身松沉,胯根橫撐,陰部松垂,意念兩睾丸鬆鬆下垂而對稱,如天平之兩端的稱盤平正一線,女性意念兩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兩端稱盤平衡一線。

(3) 此時不計呼吸,身體向左緩緩旋轉 90 度兩腳不動,同時身體前送,右腳蹬直,左腿成弓步,

(4)接上式,身體不動,左腳蹬直,身體後坐,重心落於右腿上,上身保持原態,

(5)接上式,身體右轉180 度.如起勢時面向北,此為面朝西,此時轉為面朝東方,身體緩緩隨轉動之勢向前移動,左腳蹬直,右腳成弓步;

(6)接上式,身體緩緩後坐,右腳蹬直,身體重心坐於左腿上,

(7)接上式再身體左轉 180 度成,,以後左旋右轉,邊轉邊數。

(8) 此時不計呼吸,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再數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一輪。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二輪,數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八輪,此時為第一遍,可根據練功時問練一至八遍不等。

(9)此式名為"混元一氣旋轉乾坤",關鍵在於旋轉摶氣,通過"七返九還"的採收天地二氣,此式便將身中之陰陽二氣摶和為一,使之成為真正的精氣內力,旋轉時,意想帶脈,帶脈如腰帶圍腰一圈,前後與肚臍命門相齊。意念真氣在帶脈中流動,(帶脈粗如拇指)在身內畫一8 字圈,同時可觀注"六球一柱",何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為上中下三盤各二球。上盤為兩眼球,中盤為兩腎球(命門兩側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盤為兩睾丸球。女性中盤為兩乳房球,下盤為兩腎球、一柱則為脊柱。三盤兩球連線則為"三"字,內隱仙理,故稱為"隱仙派"。旋轉時以脊柱為立軸,三盤六球隨之左旋右轉,內中真氣自然也隨之左旋右轉,久則摶聚為一團精氣,即成內力。再通過長期的左右旋轉,身體如沉入大地,雙腳如入地三丈,兩腿如樁如山,身體雙臂松沉旋轉而具有一種螺旋力,此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於內氣漸旺,雙掌合抱中又產生一種如氣團的膨脹力,也可稱為彈力,所以此樁為武當拳功道法之本,精氣內力之源。丹道家稱此階段為"築基"。旋轉時,眼微開目光注於身體面對的前方,雖開而似閉,耳則似聽非聽不著意於任何事物。身體切忌上下浮沉,始終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5.收勢:

接"混元樁"勢,練完一整遍後,即可停止旋轉之勢,身體轉向正北方,身體緩緩直立,雙手放下恢復預備勢之位置,再以雙腳尖為軸,雙腳跟內合;再以腳跟為軸兩腳尖內合併齊,兩腳跟再內合併齊即可。

以上即為"太乙混元樁"的全套修鍊方法,這是基礎中的基由,每日至少練一遍沏切!切切!

關於"太乙混元樁"的練氣還丹共分為三層功夫,

這裡只介紹了"築基" 的基本要求,其目標基本為聚斂真氣,持聚成氣團,然後能用此氣團開通八脈,通過打八脈錘使身體的真氣更加鼓盪,同身產生抗擊打能力;然後運用真氣可負重致遠強健體力;用此真氣可禦寒辟暑,可辟穀不食,可頤養回春還顏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輕力大,神彩照人。

第二層功夫為"運化"。即在旋轉的過程中注意將意念之於"六球一柱「 的旋轉擺動上,雙腳交替為根與脊柱相連,再深入地底與地心相連.六球如飛砣因離心力而張開,身中精力充沛瀰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圍氣流氣均為我的旋轉所帶動,圍繞我的身體成一氣旋,又如龍捲風之勢。此時真氣已充入身體的每一個毛孔每一個臟器,武功正與真氣相合,形成真正的內功,此階段為真正的伐毛洗髓超凡脫俗的階段,丹道家稱之為"武火煉丹"。

第三層為"入神"。如果如前兩層還有內氣與內功的運化,那麼這一層已不再關注真氣的變化,而全部轉為神意的運行。即周身真氣盈滿後,意念身體膨脹放大,而周身外圍有一層氣流如繩索纏繞著我,我不斷的旋轉用意念將周圍的氣圈撐大,漸漸我周身放出明凈之光包圍身邊,此光氣之圈再將纏繞我之氣繩脹大並使之逐漸融化與我的氣充分融合,氣光愈散愈大愈廣愈遠,漸於虛空相合。

此時我頂天立地旋轉於虛空之中,周圍除了虛空已一無所有,我的身體已漸漸融化於虛空中成為一個透明的氣旋,此時身心俱入虛靜之中,我只是一團神意不斷地不由自主地自動地左轉右旋,愈轉愈慢.漸漸不動,而連神意也不存在了,只留一片虛空。此時的功夫,道家稱為"化光坐忘",佛家稱為"深入大定",丹道鍊氣士又稱為"沐浴養胎"。 "化光生忘"是隱仙派武功的最高層次,此時神意與身體高度統一,周身松凈之極已達到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不以意覺純以神行的境界,應事體物待敵全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南派道家祖師張紫陽稱之為"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功到"神行",已可由武入道,終身受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丹道證悟:最耗你能量的,莫過於你的擔心與不安!
丹道南宗修行第一法訣:老少咸宜身心諧,妙道簡易聖心印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