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御書嘉獎卻不忘落魄老友的翰苑詩人史申義(揚州江都大橋鎮)

康熙御書嘉獎卻不忘落魄老友的翰苑詩人史申義(揚州江都大橋鎮)

史申義(1661-1712),原名史伸,字叔時,一字焦飲。江都人,清代詩人,著有《蕪城集》、《過江集》、《使滇集》。與顧圖河時稱「維揚二妙」。

史申義自幼聰慧,少有文采,15歲補諸生,已經有瓊花、霜鍾等賦名於一時了。當時,汪懋麟歸還後,「倡詩於廣陵」,史申義聞訊,便也「奔走恐惟後」,從而得到汪蛟門的指點,「往往獎藉有加」。後又學詩於王士禎,詩作講究神韻,風格清閑韻致,深得王詩之精髓。王士禎對其也極為讚許,說其和湯石曾足以繼承他的衣缽了。

史申義於康熙廿八年(1689)中進士,二甲22名,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府陽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

一次,康熙皇帝曾問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今之詩人,孰與爾等比?今或未然,其後可冀有成者為誰?悉以聞。」陳廷敬「惶恐幾不能對」,「頃,乃言:後進之士,則翰林史申義,周起渭也。」康熙帝聽了,特賜御書嘉獎。於是,史申義與周起渭一時名躁天下,時稱「翰苑兩詩人。」

後來,史申義充雲南鄉試考官,官至禮部給事中。(百家號:江都史話)(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在赴雲南主考期間,史申義堅持「杜請謁,收寒雋,雖至撤棘,居使院亦戒鈴卒勿輕通一客。惟大吏之廉正者稍與款接,一切饋遺無所受,歌舞酒肉之筵無所與。歸裝蕭然,扁舟輕去」,「孤清高寄,不染世態。」

由於身體的原因,康熙四十年(1701)史申義以病乞歸。在家鄉期間,他又將回鄉後的新作輯為《過江二集》。《過江集》是由曾向皇上推薦他的陳廷敬作序,而這次《過江二集》,卻出人意料地請他的落魄老友殷譽慶為其作序。

殷譽慶是其結交了30多年的好朋友。少時即「風雨晦明,文史共相質難」,雖然後來他曾參加過由唐寅主持的《全唐詩》的校勘,「其才不在同時諸名流之下」,但是卻一直「屈抑未遇」。用殷譽慶自己的話說,這時,史申義已經是「名滿一世,功成身逸」了,而自己卻是「老大無所成就」,「尚局促為轅下駒」,真是「名位霄壤」,落差太大。但史申義卻認為:「子今日定吾詩,宜不可以無言」,堅持要其為自己的詩集作序。由此,亦可以見其為人。(原創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南下,一婦女下跪接駕,康熙看了一眼不敢受禮,立馬上前攙扶
為什麼康熙能當上皇帝?萬萬沒想到原因竟如此奇葩!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