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管窺·老子思想的源頭在哪裡?

老子管窺·老子思想的源頭在哪裡?

一切思想,尤其是成體系的思想,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定有其來由。哪怕是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某一流派之創始人,也絕非橫空出世,像孫悟空那樣直接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終歸屬於神話。這世上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開始、起點,也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創始人、肇建者,之所以這麼稱呼,只不過因其空前的集大成。?具體到一種思想學說,可以說,其創始人在本質上無一不是空前的集大成者、非凡的傳承者。

我們都說老子創立了道家學派,提出了道家思想。那麼,老子思想的源頭又在哪裡呢?奠定老子思想的基石又是什麼呢?

自老子因《道德經》而成名,其人其書就不乏研讀者,他們留下大量的研讀資料,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對前道家思想的議論和考評。探求老子思想的源頭,倒可以向前輩學人尋求答案。關於這個問題,已故學者任繼愈先生說的就比較明晰。

任先生認為老子之學共有三個來源,概括起來就是:荊楚文化前人遺產時代現狀

先看荊楚文化

老子出生在荊楚之地,荊楚文化的特點是崇尚淳樸自然,反對雕琢文飾。這從老子對「水」的歌頌中就能看出來。荊楚屬於長江流域,這個地方氣候濕潤,河泊遍布,自小便依水而居的老子自然對水有著特殊的情感,在飲水、戲水、觀水、讀水中,他提煉出「柔」、「善」、「下」等思想觀念。「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水多的地方,植物自然會多。因此在老子的言論中,經常出現以植物生長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哲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由此,任先生指出,中華民族不止起源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

再說前人遺產

與孔子一樣,老子也是一位學識淵博之人。他擔任過周王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博覽群書,因此對以往歷史文化記載頗為熟悉,故而善於吸收先人的思想文化遺產和生產生活實踐經驗及教訓,並加以繼承、總結、創新、反思、批判、光大。

在《道德經》中,老子常常拿古人說事。如「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可見老子對古人事迹及思想掌握得比較透徹。

在利用古文獻上,孔子與老子有所不同,孔子常愛援引古書或古人言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而老子則往往籠統概括,他看起來更樂於做理論表述。對於這一點,同樣曾擔任過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任繼愈先生說道:「老子曾主管周王朝的圖書館(守藏史),他所見到的歷史文獻不見得比孔子少,但老子引用古文獻並不多,也說明老子能利用古文獻而不特別看重古文獻的特點。」

後論時代現狀

老子的思想,看似是在討論天地、自然、萬物的問題,其實他是藉此來思考人生與現實政治,回應時代與社會之關切。他的思想同樣屬於時代的產物,他所提出的思想主張,無不基於對自上而下混亂秩序之極度失望和厭煩。

針對當時社會的弊病,老子做出了嚴厲的抨擊。針對諸侯爭霸,血流成河,他說出「夫唯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經》第三十一章)的話;針對賦稅繁重,黎庶勞苦,他說出「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道德經》第七十五章)的話。是時代現狀激發了老子的思考,並促使他提出了清靜無為、率性自然的主張。

除任繼愈先生提出的以上三方面來源外,有學者還指出,在老子之前,我國古代就有道家思想的觀念因素了。如與天道、天象有關的記述、關於禪讓的故事,以及陰陽五行等學說,都有助於老子道學思想的產生。

學者還指出,在《道德經》問世以前,可能就已經流傳著類似道家色彩的著作。《漢書·藝文志》「道家略」中,在老子著述前,就記錄了四部著作,分別是《伊尹》、《太公》、《辛甲》、《鬻子》。以上四書皆是以人名作書名。伊尹乃商初賢相;太公乃周初賢相;辛甲原為商紂王大臣,因屢諫紂王而不從,歸順周文王;鬻子乃周文王之師、楚國開國之君。這四種著作很可能是託名之作,但也反映出以上四位政治家之顯著道家色彩的執政風格。

此外,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末期,當時人們已懷疑天命並開始談及天道、無為、自然等話題,而老子恰是集成了這些時代話語。

應當說,老子是一位具有原創精神和開拓精神的偉大的觀察者、思辨者、繼承者、概括者,他光大了地域文化,活化了先人思想,回應了時代關切,集成了眾人之長。?(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此說 的精彩文章:

老子管窺·老子是為誰服務的?

TAG:儒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