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件事,父母早準備,幼兒入學少受罪
這3件事,父母早準備,幼兒入學少受罪
題記
一轉眼,女兒將要過三歲生日。而她已經在幼兒園上了一個月的學。
這一個月來,她在幼兒園的表現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
我們之前的擔憂,她統統沒有出現。
細細回想起我們新手父母這三年來的育兒經,我覺得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下。
畢竟,越早做好準備,幼兒入學越少受罪。
1
增加陪護人,尤其是父親
幼兒入學後,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長期由唯一的監護人陪護,使幼兒對其產生了無法替代的依賴感。
其中,以全職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分離焦慮問題更突顯。
父母若在此時強逼幼兒上學,或者在此時再想增加、更換陪護人,只會讓幼兒更加焦慮,甚至產生緊張、逆反等心理反應。
故而,想讓幼兒避免這個問題,父母應越早建立輪流制或替換制的陪護機制,對幼兒越有效。
當年我休完產假返崗時,我女兒也才三個多月大。
那時,白天由婆婆幫忙帶,夜晚跟我睡。
直至她10月齡我斷母乳之前,白天我上班出門時,她仍是哭鬧不止。
之後斷了母乳,白天仍是奶奶帶,晚上跟我睡。分離焦慮明顯好轉。
其後,奶奶因其他原因,不能繼續幫忙帶孩子。後更換為姑奶奶帶了一段時間。
這個時期,我們發現,只要我與老公出門時,與她約定好返回時間,她就會欣然接受與姑奶奶待在一起。
女兒兩歲半時,更換為白天爸爸帶,晚上跟我睡。
這個時期,女兒只要確認爸爸在身邊,就能夠放心大膽在與其他小朋友愉快玩耍。
女兒2歲10月齡入學,第一天就表現地尤其獨立,不哭不鬧,主動與小朋友們交談、玩耍,一會兒就結識了好幾個小朋友。
甚至充當了知心姐姐的角色,去安慰那些哭鬧的孩子。一度讓老師懷疑是有過上學經驗的。
所以,越早讓孩子接觸較多的陪護人,越有助於降低幼兒分離焦慮症的情況。
建議父母最遲要在幼兒入學前4-6個月開始準備。循序漸進才能健康有效。否則會起反作用哦~
2
建立時間觀念
幼兒入學後,第二個大問題,就是時間觀念。
入學前,大部分幼兒都是任性玩、任性吃、任性睡。
入學後,作息時間要受學校約束。
很多幼兒因為不適應,就無法很好地配合老師,完成日常授課、吃飯和睡覺。
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幼兒消瘦、抗拒、逆反等問題。
所以,越早對孩子建立起時間觀念,越有利於幼兒入學後的學習質量。
那麼怎樣建立時間觀念呢?先來說說我的做法吧。
大概是在我女兒兩歲左右開始會說話的時候,與現在所有的孩子一樣,她也喜歡看手機,看pad。但我每次都給她限定時間。
為了不打擾她的注意力,同時也為了保證她的執行力,我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告訴她只能看多長時間。
而是在我想讓她停止的時候,提前告訴她,再看兩分鐘就不可以看了哦。
因為幼兒認知體系還不健全,時間段過長,她會被所關注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並且無法感知時間的約束力。
所以兩分鐘,既可以保證她有時間緩衝,又可以保證她到點能立即執行。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旦限定了時間段,到了時間點就必須要立即執行之前告知的動作。
比如關掉手機,拿走pad,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等等。只有我們父母先做到了,孩子才會對時間約束力產生認知。
我們同一層樓的鄰居,就特別羨慕我能叫得動賴在她家玩玩具的女兒。並在我出聲告知時間到了的時候,她立即果斷停止玩耍,與我離開鄰居家。
這就是因為她對時間已經有了基本的觀念。
當然每個孩子的接受認知程度是不一樣的,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孩子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但有一點,就是說到的一定要做到。否則自己沒有公信力了,孩子又怎麼可能會形成觀念呢?
3
多帶孩子戶外遊玩
當孩子克服了分離焦慮,建立了時間觀念後,影響孩子幼兒園生活質量的第三個問題:溝通社交便顯現出來。
一般來說,越是主動溝通、積極社交的小孩,越容易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小朋友們的喜愛。
所以,培養孩子的溝通社交能力,也能夠有效提升孩子的園區生活體驗。
雖然從我女兒出生起,我們就經常在周末帶她去深圳的大大小小公園玩。
但一開始我也並未意識到戶外遊玩對孩子的影響。
直到後來她慢慢長大,可以開口說話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以前的戶外遊玩對她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小朋友兩歲多左右,總是對別人的玩具感到好奇。總想拿來玩一玩。
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特彆強的物權意識。輕易是不肯與他人分享玩具的。
但是一個又特別想玩,一個又特別不願意分享,兩個都是說不通情理的孩子。
一來二去,特別容易發生因為爭搶玩具而惹哭兩個小朋友的情況。
我們做父母的,又不可以強迫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可能主動張口向其陪護人商量。但又不忍拒絕孩子渴望的眼神。
於是我們倆就賊賊地跟孩子說:「你自己去跟那個阿姨或者小朋友商量一下,看看他們願不願意,好不好?」
本意是想讓孩子知難而退的,沒想到她還真直直地就奔著人家去問了。
大大方方毫不害怕地張口就問:「阿姨,我可以玩一下這個玩具嗎?」或者對小朋友說:「哥哥,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
雖然不是每次都能借到玩具玩,但是遇到已經懂得分享的大哥哥大姐姐,她多半還是能如願以償的。
在經過幾次相同的經歷後,她在公園或者社區遇到想玩的玩具,都不用跟我們申請,直接就去跟玩具的主人溝通。
期間,她又解鎖了用交換的方式獲得更多玩具的技能。
所以,雖然出門時我們沒帶任何玩具,但她從來不缺玩具玩。
後來入園後,她也是憑藉大膽的溝通方式、靈活多變的社交方法,在別的小朋友還在為分離焦慮而哭泣的時候,她以最小個的身量,成為了班裡的知心姐姐。
我想,這多半也是得益於從小到大見的人多了,遇到的各種脾性的小朋友也多了,所以才大膽大方、勇敢直接吧。
有娃兒的父母有空的話,不妨周末多帶孩子出門走動走動。即使是在社區,甚至家門口的廣場上,都比宅在家裡更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以上,就是我想要與大家分享的一些經驗。
育兒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也是一個值得終身去研究的東西。
我女兒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任性、佔有慾強等。
多多少少也反映出我與她爸爸的一些性格問題。
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更為自己,學習更多,改變更多,變得更好。
心情|職場|育兒|閱讀|影音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TAG:若夕曉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