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夏小清新水墨——文殊普賢變

西夏小清新水墨——文殊普賢變

傳世的古代水墨山水畫多為紙本,

大幅水墨山水壁畫世所罕見。

榆林窟第3窟的文殊變與普賢變

即是敦煌石窟藝術中一顆清麗明珠。

兩幅壁畫又名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赴會圖,

表現文殊和普賢率眾多天人眷屬行進於雲層中,

下面是大海,背景是山峰峭壁。

其中水墨山水畫佔據三分之一以上畫面,

山勢雄奇,水波浩渺;

樹木掩映,雲橫霧繞。

整體構圖而言,可見兩宋繪畫對西夏藝術的影響深入骨髓。山水形態可看出范寬一派雄奇壯闊的風格,近景樹石又透露南宋小景山水的一些特色。

▲ 范寬《秋山清穆圖》源於網路

▼ 壁畫臨摹線稿山水細節

范寬,又名中正,字中立,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畫大師,生卒年不可考,主要活動於北宋前期。門人眾多,整個南宋時期山水畫幾乎全出於范寬一系。

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岩石的形貌質感。畫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的氣勢。

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稱讚范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明朝大畫家董其昌評價范寬"宋畫第一"。

北宋山水畫家郭熙提出「三遠」之說——高遠、深遠、平遠。

兩幅經變畫中山水景象以枯筆重墨描繪,長線勾勒山石形狀,短線皴擦細部,再以淡墨暈染;以濃重的豎點點苔,表現遠山叢林;重墨分布於山頂,淡墨布置於山腳,從上到下形成色彩漸變與過渡,呈現空濛靈透的層次感。從中已看出西夏山水畫構圖疏密有致,山水遠、中、近層次分明。

重線輕色是這兩幅作品的主要特點,因此臨摹難度遠高於其他壁畫。

兩幅經變畫應用中原文人畫中以線條描繪表現道釋人物的白描表現形式,畫麵線描表現形態清新流暢,無論是海水雲霧、山水樹石,還是形象特徵、衣帶裙裾,都以中鋒用筆,講求運筆的頓、挫、行、收,著重用筆的氣韻,線條行筆流暢,密而有序,繁而不亂。這種強調線的造型作用、追求線型和線性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夏壁畫表現中極為少見。

壁畫中海水的繁密水紋烘托主體人物;人物的豎向衣紋與橫向水紋形成交叉;雲團及海水的圓轉又與樹木建築的方直產生對比;配飾的繁複與背光的疏朗又形成大疏大密的對比與節奏;而翻轉、流動的祥雲與起伏、涌動的波濤,以及隨風飄舉的衣帶裙裾又使畫面產生飄逸之感,恰與山石的巍峨穩重有動與靜的對比和變化。

哲學家費爾巴哈寫道:「宗教給予它的影(形)像以人的感情、人的需要。」

西夏篤信佛教社會卻動亂不堪,畫師描繪的菩薩溫雅慈祥,神態可親,寄託了現實中的真實情感,給予觀者精神撫慰。

在荒涼乾旱的大沙磧里,壁畫上的盈盈綠水於租稅重壓下的農民和奔波在絲綢之路上的役人而言,的確會有一種實質性的安慰。

畫中所繪兩位菩薩的道場五台山和峨眉山,也反映出遠在西域邊塞的瓜、沙州居民對中原山河的嚮往和熱愛。

▲ 普賢變

▼ 文殊變

參考文獻:

1. 趙聲良 著, 敦煌石窟藝術簡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2. 卯芳,榆林窟第三窟《文殊變》《普賢變》線描藝術啟示[J], 大舞台,2014.

3. 卯芳,藝術表現的承接性——以敦煌榆林窟第三窟《文殊變》《普賢變》為例[J], 西北美術.

4. 卯芳,佛教繪畫藝術表現的情感訴求——以榆林窟第三窟《文殊變》《普賢變》為例[J], 大眾文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敦煌壁畫用心臨摹 的精彩文章:

反彈琵琶——「肌肉美學」的魅力

TAG:敦煌壁畫用心臨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