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為啥到乾隆時期才積極推廣南美三大作物

清朝為啥到乾隆時期才積極推廣南美三大作物

上文明朝、清朝在末期都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清朝以何度過危機,我們談了清朝的丁戊奇荒也很嚴重,為啥清朝沒有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

本文繼續談這個問題,晚清時期的清朝的受威脅程度其實比晚明還要嚴重。

1)晚清比晚明問題更多,但卻使得統治者更早地正視這個問題

晚清的農民起義、民族問題、外國入侵和賠款等比晚明嚴重多了,但丁戊奇荒發生的時間卻是這些問題都過去的時候。說句難聽的話,敢反清的人或者被殺了或者害怕了。

從1850年代開始,整個清朝已經亂了:太平軍(南方)、捻軍(北方)、西北和西南的民族起義等,幾乎全國都在起義。太平天國的主體結束時期是在1864年、捻軍則是在1868年、西北西南各民族大起義則是在1873年。

而清朝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丁戊奇荒,卻正好發生在這些農民起義之後。丁戊奇荒發生時間是1875到1878年,最嚴重的時期是1877年和1878年兩年。

面對全國性的起義,首先,清政府要特別重視「民生」問題,因為搞不好這個,那麼,再出事兒咋辦?其次,請政府手中沒錢因此,清廷的最高級皇帝、太后都相對在享樂方面「攏著點兒」,地方各大臣間也比較注意。

相反,明朝就不一樣了。雖然有後金的戰爭,但對全國經濟來說,表面上還是不錯的。因此,明朝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戰爭上,因此,對「民生」問題並不重視,整個晚明時期投入自然災害的財政支持不足五百分之一。這個錢數量太少了。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清朝的人口壓力也讓統治者不得不從一開始就重視人口。順治、康熙年間,戰亂較多,為了穩定不得不重視;到了雍正年間就開始為了人口增長而擔心了。因此,南美三大農作物被推廣到全國,藉助這三大作物,晚清才得以沒在自然災害下滅亡。

(2)人口壓力讓清朝不得不重視農業

洪武十四年(1331年)人均耕地面積為6.13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人均耕地為5.77畝,光緒十三年(1887年)人均耕地為2.13畝。

中國傳統的農作物抗旱抗澇能力相對於玉米、紅薯、馬鈴薯就差些,更重要的是產量低。由此,明末高達兩億人(具體人口有多種說法)在自然災害下沒有糧食吃。三大南美引入的糧食沒有獲得廣泛種植就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到了乾隆時期,中國人口再次達到兩億多。在這裡,我們有一組數字可以作為參考:

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人口總數為1.43億人;乾隆二十七年為(1762年)為2億。而此時清朝的人口應該與明朝人口最多時期類似了(明末人口數觀點主要有1億、1.5億、2億三種主流說法)。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為3.01億人口,道光十四年(1834年)高達4.01億人口。

而明清時期是我國自然災害相對嚴重的時期。乾隆時期因為對三大糧食作物的大範圍推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的廣泛種植,才使得清朝沒有滅亡。否則,比白蓮教大起義還要大的起義絕對會發生,即使如此,嘉慶皇帝一生都生活在這種恐懼中。為此,清朝一如既往地推廣三大農作物。

包括乾隆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其主要原因是養活了當時的那麼多人。但實事求是地說,總體上,那時的中國人只是有了基本的溫飽,處於一種既沒有吃飽,又不會被餓死的狀態。其實,在這種狀態下,老百姓最不容易造反,當然,這也要祈求不要發生大規模的自然災害。

3)南美三大農作物推廣過程

玉米是如何被引入的。玉米何時被引入中國,則觀點不一。有觀點認為,玉米早在明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之前就已經被引入了。當然,主流觀點是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哥倫布到達新大陸之後才傳入的。當然,時間點還是有分歧。有1500年、1531年、1560年、1572年等多種說法,流通渠道有經過西北(西班牙-麥加-中亞細亞-西北)、西南(西班牙-印度、緬甸-西南)、東南海路(西班牙-菲律賓-中國商人-東南沿海地區)三大觀點及三大觀點的組合。

玉米直到清代前期,雖然全國各地都已經有了種植,但是並不普及。真正被大規模推廣時間是在乾隆、嘉慶年間,因為人口大規模增長的壓力下,政府開始大規模推廣。南方早於北方普遍種植,北方在清末、民國初年才開始大規模推廣。

具體地說:

玉米在明朝目前發現至少有11各省份栽培了玉米,它們是:甘肅、陝西、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河南、河北、山東。請注意這些地區部分地區而不是全省範圍。對於玉米推廣來說,最晚推廣種植的地方是黑龍江,直到1910年的《賓州府政書》,玉米才出現在了黑龍江土地上。

番薯。中國漢晉時期就已經有了番薯。但目前,農業史普遍不認可這種觀點,漢晉時期的是甘薯,是山藥。番薯引入中國的時間,最早認為洪武二十年(1387年)引入,其主流觀點認為是萬曆年間。

番薯在明末的福建、廣東有大規模種植,江蘇、浙江少量種植,也就是清朝前期之前,番薯在長江以南地區廣泛種植。乾隆時期因為人口壓力,除了邊疆地區和甘肅(包括今天的寧夏、甘肅)等外全國性種植。嘉道時期,番薯成為主糧之一。

馬鈴薯。引入中國時間最早是萬曆年間,但因為比較模糊,學術界公認的是明初,具體時間是台灣省在1650年種植記錄。最晚的引入時間記載是,晉商通過俄羅斯經商從哈薩克傳入,也有人認為「回回山藥」也即馬鈴薯是回族同胞從西北引入。

因馬鈴薯的屬種的退化問題,經過多次各種途徑引入,同樣到了乾隆時期獲得大規模推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敗得最慘的戰爭:一位沙皇自殺一位被刺殺,還賣了阿拉斯加
左宗棠以辭職為威脅的結果,成祿買命做平民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