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彌留之際》選段 卞鵬

《我彌留之際》選段 卞鵬

《我彌留之際》選段

河本身還不到一百碼寬。我們眼睛裡看到的只有爹、弗農、瓦達曼和杜威·德爾是唯一不屬於那片荒涼、單調的景色的活物。這片景色有點從右朝左傾斜,讓人害怕,彷彿我們來到的這個荒蕪的世界正在加速運動,差一點就要掉到萬劫不復的懸崖底下去。可是對岸的那些人都顯小了。好像我們之間的空間其實是時間,是一種一去不復返的東西。好像時間不再是筆直地跑在我們前面的一條越來越短的線,而是變成了平行地奔跑在我們兩撥人之間的一條環狀的帶子,距離是這條線的加速增長,而不是兩者之間的空檔。兩頭騾子站在水裡,它們的前腿已經稍稍傾斜,後臀抬高。它們的鼻息現在也帶上深沉的呻吟聲;它們扭過頭來看了一眼,眼光掃過我們時裡面帶著一種狂亂、悲哀、深沉和失望的神情,好像它們已經看到稠重的水裡有看災難的陰影,它們說不出來,而我們卻是看不見。

關於作者

威廉·福克納,美國小說家。他出生於沒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加拿大空軍服役,戰後曾在大學肄業一年,1925年後專門從事創作,也撰寫電影劇本。

他一生中共寫作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描寫傑弗遜鎮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沒落及成員的精神狀態和生活遭遇的《喧嘩與騷動》,以及《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斯諾普斯三部曲》等。

福克納大多數作品都以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眾多人物都有所交集,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宛若一部多卷體的美國南方社會變遷的歷史。

1949年福克納憑藉作品《我彌留之際》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評價他 「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他在頒獎致辭時曾說:「詩人的聲音不應只是人類的記錄,而應是使人類永存並得到勝利的支柱和棟樑。」

關於作品

《我彌留之際》是美國作家福克納於193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講述美國南方農民本德倫為遵守對妻子的承諾,率全家將妻子的遺體運回家鄉安葬的「苦難歷程」。作為意識流的代表作家,福克納運用多角度視角寫作,以本德倫一家、眾鄰居及相關人員五十九節內心獨白為依託來構建情節。書中人物僅僅為完成一個承諾經歷了種種磨難,各色人物粉墨登場之時又令人啼笑皆非。福克納把這次出殯作為一個堂吉訶德式的理想主義行為來歌頌,然而本德倫卻不是堂吉訶德式的英雄人物,他身上的勤儉辛勞和自私野蠻在不停的爭鬥。而本德倫一家其實也不僅僅是美國南方窮苦農民的典型,更是人性普遍存在的精神的抽象表達。從小說里屬於小人物的「奧德賽」中,不難發現屬於人類的恆久痛苦與恆久忍耐的特質。

關於選段

選段視角來自本德倫家的二兒子達爾,這時他們正準備把艾迪的遺體運送過河。達爾彷彿是一個先知,一個敏感細膩的旁觀者,從其內心獨白中我們發現他對於即將發生的災難似乎有所預料。況且他在拉貨的途中能夠看到母親去世時的景象,他知道妹妹杜威·德爾的秘密,他了解弟弟朱厄爾的身世…在大哥卡什渡河時被壓斷腿、父親用朱厄爾的馬換來了騾子、母親屍身的腐臭招來了禿鶩和警察之後,達爾企圖以一場大火結束一切荒誕,便被送去了精神病院。那時他哈哈大笑,就像另一個自我懷著同情注視著自我,悲涼地決定不再抗爭。

結束語

好的作品常有洶湧的力量使人震撼,不妨抽空來拾光稍作停留,尋找屬於你心靈的共鳴。

講演隊出品

文稿編輯/蘇葳葳

本期排版/王思欽

音頻剪輯/張依桐

本期監製/何丹陽

北外講演隊&拾光書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外講演隊 的精彩文章:

TAG:北外講演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