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我們罵了那麼久的科舉竟維護了我國千百年來的統一

被我們罵了那麼久的科舉竟維護了我國千百年來的統一

貴族政治的興衰----科舉制對維護國家統一的作用

總述

科舉制,作為中國封建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千百年來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其優勢與先進性一直為史學家肯定,但同時也帶來各種弊端,特別以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為最,一直以來被認為束縛了中國人的思想,為後人所詬病。

但總體而言科舉制度對中國的影響始終是利大於弊,各種利弊對比歷史教材有詳細說明,而現在我們要討論的便是科舉制度千百年來對維護國家統一的作用。

以隋唐時期為分界,中國的官制大致可分為兩個發展時期,先秦至南北朝的中國為士族(貴族)政治時期,而隋唐之後的中國則逐步轉入官僚政治時期,科舉制的實施便是這兩個時期的劃分界限,而除中國以外的世界主要國家,例如西歐列國和日本等,則至資產階級革命/改革前依然以貴族政治為主,這便是科舉制所體現出來的先進性之一,它使中國領先世界近千年實行官僚政治。

說起科舉制度如何維護中國的統一,則是因為該制度為下層民眾參加政權組織提供了道路,從而打破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

在士族政治時期,世家大族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支柱,具有兩個特性,第一:佔有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第二:幾乎壟斷國家的官員任選。由於士族佔有生產資料和壟斷政治資源,便形成了後期擁有大量財富和私人武裝的門閥集團,從而造成國家的割據與分裂。

而科舉制度的選官標準則摒棄了門第門檻,以政治才華為任選標準,在配以其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後,打破了士族對政治資源的壟斷,直接造成豪強大族的經濟生產和政權脫鉤,使得豪強大族無法壟斷政治而擁兵自重。

奴隸社會的貴族政治

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個體無法在外獨自生存,因而要依附部落群體,在群體中每個人都從事生產活動,因而每個人在部落中都顯得非常重要,故此在最初的原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掌握先進生產工具的個體漸漸提高了生產效率故而累積和佔有了財富,從而成為了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因而社會上出現了階級分化。而這些佔有生產資料的人便在階級社會中上升為統治階層,這些統治階層便在歷史的發展中慢慢的變為了後來的貴族階級,他們通過暴力手段維護自己的統治,同時通過發動戰爭去掠奪更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便是最初的奴隸主貴族。

周滅商之後,周天子大量分封列候以拱衛京畿。在層層分封下,中國的貴族政治進入一個新時期,整個國家由上至下形成以: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大夫→庶民→奴隸為等級秩序的政治制度,並且以禮制、宗法為輔,形成「世卿世祿」的局面,從而維護貴族的累世統治,限制了階級流動。

這種封邦建國的體制與中世紀時期的西歐封建莊園制度類似,天子封諸侯叫分封,諸侯封卿士叫做食邑,它的實質都是奴隸主佔有土地和人民,因此在中央權力弱化的時候及易形成封建割據。

這個矛盾終於在公元前6世紀被激化,導致中國進入歷史上第一段大分裂時期-----春秋戰國。

士族政治的發展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轉折時期,作為社會轉型期,它的特徵便是社會矛盾複雜多樣。除了連年戰爭外,各諸侯國的內政與經濟基礎也受到根本性衝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瓦解,不少奴隸主和個體開始開拓荒田和侵佔土地,從而轉變為地主。地主階層在政治上的崛起勢必與奴隸主階層發生尖銳矛盾,當兩個生產力的代表階層發生矛盾時也就意味這個國家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果不其然,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各國開始在內政上進行改革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如著名的商鞅變法),這些改革的最重大影響就是迫使奴隸主階層退出歷史舞台,而地主階層則登上了政治舞台。而有些變法不成功的國家的奴隸主階層,也在長期與地主的鬥爭中消耗殆盡和退出政治舞台,如「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

春秋戰國使中國從奴隸社會過渡為封建社會,而地主階級的貴族政治也就此拉開序幕。

在介紹地主階層的士族政治發展過程之前,大家需要了解一個基本的規律:在土地私有制下,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發展,一定會出現土地兼并現象,而土地兼并為歷朝歷代最為頭疼的問題,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一個朝代能解決這個問題。

秦漢時,中國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漢代為郡國並行制),基本遏制了周代諸侯割據的隱患。

但是隨著土地兼并的不斷發展,豪強地主不斷崛起,土地被大量侵佔,導致農民破產,流民四起,而破產的農民為了繼續生存只能依附於豪強地主變成依附農,使得階級依附關係加強。

而豪強地主則逐漸演變為擁有食客、奴婢、依附農、部曲數以千計的潛在割據勢力,致使朝代後期政令不通的局面。

在選官制度上,漢武帝時首開察舉制,但隨著察舉制在後期的不斷發展,其中重評議的弊端不斷顯現,選官皆重視名望之人的評議,導致東漢後期官員的選任常被世家大族壟斷。

豪強地主有土地,有用於防衛的塢壁,有部曲,又有了政治資源,在東漢末期已經完全發展成一方割據勢力了。

東漢末期,宦官外戚專權,導致朝政腐敗,中央權力削弱,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在這些社會大背景下中國進入了歷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時期,在此後將近四百年的時間裡,雖出現過西晉的短暫統一,但其餘大部分時間中國皆處於割據混戰之中,這部分時期分別經歷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三國鼎立、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四個階段。

自春秋戰國之後,這是中國史上割據時間最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究其原因與春秋戰國相類似------社會矛盾複雜多樣。在這些時期中有四種主要矛盾貫穿其中:各國中央政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豪強大族之間的矛盾、地主階級與依附農民之間的矛盾和民族矛盾。

其中造成短時間內無法完成統一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民族矛盾和中央政權與割據勢力的矛盾兩個矛盾的作用。

民族矛盾不是本文的討論重點,我們來詳細談談後者。

後者主要集中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它在社會上的具體反映便是每個國家的君主長時間陷入與擁有地方勢力的權臣的鬥爭之中。

可能大家無法理解當時的豪強地主勢力有多大,自從「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後,「累世公卿」的現象再次出現在中國境內,官僚系統常年為士族大家壟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當時的豪強地主已經實際成為了擁有土地、人口和政治資源的封建割據領主。

從祖逖北伐便可看出,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他看到江山淪落,十分氣憤,後來向司馬睿建議並請求北伐,當時司馬睿忙於建立政權,財政也比較困難,於是就任命他為豫州刺史,讓他自己招募軍隊並自製兵器北伐。

後來祖逖便率領部曲(私人武裝)渡江北上,在河南一帶收塢主趙固、上官巳、郭默等人,勢力迅速壯大。

從這可以看出,作為世家大族的祖逖,在司馬睿僅給予布匹三千和糧食千人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組建起一支能夠北上討伐北部政權的私人軍隊,其割據潛力不可謂不大。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他所收的三個塢主皆是有地方軍事實力的豪強大族。(後世武俠小說中常說的城主、塢主等角色靈感來源應該就是這個時期的士族)

在豪強大族擁有如此強大的割據勢力的歷史背景下,各封建政權此消彼長,誰也奈何不了誰,到南北朝時期,雖然南北兩部都出現了局部統一,但二朝在內政上任然受制於士族政治,士族間爭權奪利的鬧劇頻發,地方行政上多有政令不通的情形。

直到南北朝後期,長期的政權爭奪和割據戰爭導致門閥大族勢力消失殆盡後,皇權才開始逐步加強,社會上的階層流動限制才稍有鬆懈。

公元589年,楊堅南下滅陳,終於實現了全國統一,隋朝建立。

科舉制對國家統一的維護作用

隋朝在歷史上首創科舉制,打破了歷史上政治長期由貴族壟斷的局面。

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當時社會百廢待興,全國土地格局重新洗牌。

雖然此后土地兼并現象一直存在甚至日漸嚴重,但由於門第不在是選官的唯一考量,因此科舉制的應用可以說是使部分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資源,斷絕了他們通過自身影響力束縛政治的道路,起碼士族無法通過累世公卿達到官位世襲,從而漸漸失去政治資源。

在通過其他的中央集權措施的加強,士族的私人武裝也逐漸解除。此後,世家大族雖然依舊擁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但總體來說再也不能作為割據勢力威脅到國家統一了。

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推行使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其禁止無限占田和隨意買賣土地的規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護自耕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唐朝末期,政權內部爭權奪利,農民戰爭不斷爆發,最終將在歷史上存續了七百多年的士族政治徹底摧毀。

中國進入以科舉選舉官吏的官僚政治時期。

宋朝亡於外族入侵,元朝亡於農民起義,明朝亡於農民戰爭與外族入侵,而清朝則被革命推翻。從歷史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從中國實行科舉之後,除唐朝因任用節度使掌握一地軍政大權而導致封建割據亡國外,中國再沒出現過因大規模封建割據而亡國的事例了。

1905年,清政府下詔廢除科舉。至此,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選官制度被終結了。

新中國成立後,為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務人員選拔制度,於1989年推行公務員考試製度,並於後世不斷發展、完善、成熟。

直至今日,才學依舊是我國公民進入公務員系統的重要考量標準,而公務員考試也依舊是我國公民參政的主要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邪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小邪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