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文帝,鮮卑族滅亡的罪人?非也。鮮卑人的漢化進程

孝文帝,鮮卑族滅亡的罪人?非也。鮮卑人的漢化進程

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常常因為自身的文化落後於漢族文化,被迫對本民族進行漢化,比如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忽必烈的漢化改革。其中,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後世所受的爭議最大,稱讚者認為,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促進民族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閡,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批評者認為孝文帝的全盤漢化改革,消除自身民族的民族特點,使鮮卑人完全融入漢族,是鮮卑族滅亡的歷史罪人,同時,對漢文化不分精華糟粕全盤吸收,使得北魏日漸腐化墮落,使得北魏走向衰落和分裂。對於孝文帝是不是鮮卑族滅亡的歷史罪人問題,筆者堅決認為不是,民族融合是大勢所趨,鮮卑人很難阻擋鮮卑人漢化問題,孝文帝只是替罪羔羊。下面,筆者就具體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 鮮卑人的漢化

鮮卑人的漢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前燕建立之前的慕容涉歸時期甚至更早。慕容涉歸時期,慕容部遷往遼東郡的北部,開始受到漢文化。鮮卑人拓跋部的漢化則可以追溯到拓跋猗盧時期,,修建盛樂城作為北都,修建平城作為南都,被晉愍帝封為代王后,「置官署」,「明刑峻法」,積極向漢文化學習。北魏的漢化,最早則可以追溯到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跬而不是孝文帝拓跋宏。拓跋跬登基後,就推崇儒學,重用儒生,引導鮮卑人改變游牧為定居的農業生產,也就是種植業生產,並且學習漢族的禮樂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拓跋跬特別痴迷漢人創立的道教,死後謚號就是魏道武帝,道就是推崇道教的意思。從拓跋跬開始,北魏的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推行漢化,中間只有拓跋燾在位後期反對繼續漢化,拓跋燾死後,北魏漢化又繼續加深。

到了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後,北魏就開始了全面漢化,一方面繼續推崇儒學、仿漢喪葬禮儀制度,另一方面,在漢化道路上邁出更大的一步。政治上,為了治理官吏腐敗,孝文帝學習漢人,實行了官吏俸祿制和三長制(仿照了秦漢的里長制),文化上,一,易漢服,官員貴族和平民一律穿漢服,二,講漢話,「斷北語,一從正因」,鮮卑人不準講鮮卑語,改講漢語,三,改漢姓,將鮮卑複姓改為漢族單姓,四,定門第,仿照漢人門閥制度,確定鮮卑人的門第,人為分出士族和寒族,遷往洛陽等地的鮮卑人則為士族,沒有遷往洛陽等地,留在代北等地區比如六鎮地區的鮮卑人則為寒族,只有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四,與漢通婚,加強鮮卑人和漢人的政治聯姻,促進雙方民族的融合,改籍貫,將遷往首都洛陽的鮮卑人的籍貫改為洛陽,規定死後只能葬在洛陽,不得北返。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從文化上或精神上促進了鮮卑族的漢化進程。但是,也不能刻意誇大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的作用,原因有二:第一,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當時就遭到保守貴族的反對,孝文帝進行殘酷鎮壓,甚至為此處死了太子,很多鮮卑人在心理上是排斥,只是表面上只能服從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第二,文化的相融和民族的融合,需要漫長的時間,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從開始啟動到孝文帝去世只有短短六年,鮮卑人很難從根本上徹底漢化。事實上,孝文帝死後,鮮卑人的漢化繼續前進,一直到唐朝初期,鮮卑人的漢化才結束,到了這時的鮮卑人已經完全融入了漢族,成為了漢族的一員。

孝文帝出行圖,中間的那位是孝文帝

二 六鎮起義是為了生存的起義,而非反漢化

接下來必須要說的是,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問題。有學者認為,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造成了六鎮起義。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六鎮起義時,起義軍沒有鮮明的反漢化口號,也沒有鮮明的反漢化行動。胡化的出現,要等到高歡和宇文泰上台執政時才出現,那時六鎮起義早已經結束。六鎮起義實質上是反對人身奴役、反對土地不均、反對腐化的鎮將、反對腐化的北魏朝廷的起義。六鎮地區是北魏為了抵抗宿敵柔然和安置高車、匈奴等部族而設置的,包括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等軍鎮。六鎮地區,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就是一個軍管區,鎮將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軍事和軍隊是其主要事務。六鎮地區也不同於北魏其他地區,是由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組成,征服者主要是軍鎮的各級官吏、漢族豪強、部落酋長等豪帥,他們是六鎮的統治階級,被征服者主要是被征服的高車、匈奴等胡族的酋長及其部落成員等普通鎮民,他們是被統治階級。豪帥與普通鎮民之間人身依附關係特彆強,形同奴隸和奴隸主,有點類似宗主督護制。六鎮地區地處塞北苦寒之地,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為輔,經濟落後。六鎮地區是北魏重要的畜牧業產區,然而其氣候惡劣,多雪災、乾旱、水災等自然災害,一遇到自然災害,畜牧業將遭到重創,種植業落後,糧食不能自給自足。在這種情形下,六鎮地區的糧食等物資只能依靠外地調入。在北魏早期,平城是首都,六鎮地區是拱衛首都的前沿陣地,六鎮地區因此成為物資重點保障地區,每年從河北等地調入大量糧食保證供給。但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六鎮地區不再是拱衛首都的屏障,加之遷都洛陽後,要保障漢水、淮河等洛陽新都前沿陣地的物資供應,原本從河北等地輸入六鎮的糧食等物資現在主要向洛陽以及漢水、淮河等國家南方陣線的輸入,這就使得糧食不能自給自足的六鎮陷入饑荒境地。同時,六鎮的官吏腐敗、豪帥對普通鎮民的壓榨,加劇了饑荒的情況。公元523年,柔然為度過饑荒,柔然掠奪了六鎮地區的牲畜和糧食,使得本已經鬧饑荒的六鎮的饑荒日趨嚴重,恰好此時於景等鎮將又拒絕開倉賑災,最終釀成六鎮起義,鎮民和一些豪帥都有參加。對於奇異的鎮民來說,起義主要是為了糧食,為了生存,對於起義的豪帥,則是因為朝廷整頓六鎮官場、在六鎮築城置戍、物資運輸體系的終結,將六鎮的鮮卑豪帥定為寒族,損害其利益,所以他們要起義。

三 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的胡化和漢化問題

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時期,社會上出現了胡化的現象,但是同時也存在漢化。在東魏——北齊,胡化佔主流,漢化是支流。在西魏——北周,是胡漢一體,漢化是主流,胡化是支流。六鎮起義爆發後,東魏的開創者高歡和西魏的開創者宇文泰都參加了起義,爾朱榮在鎮壓六鎮起義中,實力膨脹,最終通過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朝廷,同時也收降了高歡和宇文泰,兩者成為了爾朱榮的得力助手。其中,高歡是胡化的漢人,宇文泰是鮮卑人,但是沒有多少漢化。兩者從文化上都可以看做鮮卑人。爾朱榮被孝庄帝所殺後,高歡和宇文泰分別建立了東魏和西魏,後又演變為北齊和北周。高歡主要依靠原來的六鎮軍士打天下,這些人基本為比較保守的代北鮮卑人,基本未接受過漢化,宇文泰則靠關隴集團打天下,既有鮮卑人,也有漢人,且處於共同執政地位。因此,東魏——北齊是「揚胡抑漢」,西魏——北周則是胡漢一體。

高歡擁立孝武帝時,「用代都舊制」,也就是傳統的鮮卑禮,推崇鮮卑的傳統的習俗,推廣鮮卑語,但是東魏時期,也就是高歡和高澄統治時期,也只是輕度進行胡化,史書記載,當時「群臣皆漢、魏衣冠」,也就是群臣穿漢人的漢服,只進行輕度胡化這主要是由於他們一方面要團結保守的鮮卑人,一方面又要團結漢人尤其關東漢人豪強。然而,到了北齊時期,整個國家整體倒向了胡化,從開國皇帝高洋到亡國之君高瑋、高恆只重用保守的鮮卑人和自己的宗族加上胡化漢人,對漢人和漢化胡人不屑一顧,高瑋就因為不滿郭遵、裴澤等漢人文官的進諫,將郭遵、裴澤等漢人文官斬於大殿之上。在這個時期,漢人士大夫被壓迫,通曉鮮卑語的漢人則大受歡迎。在文化上,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北齊強制進行胡化的移風易俗,但是在上層統治階級酷愛胡風胡化的風氣帶動下,整個社會存在一度出現鮮卑化傾向,當時鮮卑語盛行,被稱為國語,鮮卑複姓重新流行了起來,鮮卑服和鮮卑人的音樂、舞蹈、遊戲等備受追崇,婚姻家庭觀念也發生變化,典型的是女性地位提高。(游牧民族的胡人,女性地位較高,不從屬於丈夫,跟漢人,妻子從屬與丈夫,不一樣。)。當時,還有西胡化傾向,也就是整個社會沉迷在西域的歌舞、音樂、遊戲、玩物中,當時的齊後主就喜歡西域龜茲的歌舞,想築城,劃為龜茲國,一來自保,二來為了和寵臣一起享樂。值得一提的是,東魏——北齊除了堅持胡化外,也不得不學習漢人的先進文化。東魏——北齊佔據著北方漢化最深的關東地區,整個國家仍是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國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東魏——北齊又繼續推行北魏時期的均田制和三長制,官制和典章制度也多承襲北魏,繼續加深封建化。在法律上繼承北魏律法,編纂出《北齊律》。東魏——北齊也十分推崇儒學,對當時的經學名儒也很寬容。總的來說,東魏——北齊的政權體現雙重性,一方面極端排斥漢化,推崇胡化,另一方面又推崇儒學等漢人文化,政治上是封建化國家,意識形態上卻以鮮卑人自居。保守的鮮卑人和胡化的漢人,是東魏——北齊漢化的最大阻礙,支持胡化的六鎮勛貴和支持漢化的關東門閥的矛盾貫穿東魏——北齊始終。

高歡

西魏——北周也有胡化傾向,宇文泰曾大力恢復孝文帝所改為漢族單姓的鮮卑複姓,將元氏恢復為拓跋氏,已改複姓為單行的鮮卑人一律改為原來的鮮卑複姓,已採用漢姓或本來就是漢姓,則賜予鮮卑複姓,比如李虎被賜姓大野氏,不過宇文泰的改姓主要是為了強化認同感尤其是關隴集團內部的認同感,目的不是胡化。在文化上,西魏——北周也有胡化現象,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和婚姻觀念上都有胡化的痕迹,但是西魏——北周統治的關中地區歷來是胡漢雜糅之處,胡人和漢人沒有強烈的排外傾向,漢人風俗和胡人風俗在這個地方長期並存,兩種風俗相互融合,上層統治集團沒有像孝文帝漢化一樣進行強制的移風易俗活動,也沒有像東魏——北齊那樣推崇胡化,更多的是尊重漢人風俗和胡人風俗並存,胡人和漢人的民族融合更多是自發的,沒有政府的干預。而且,西魏——北周的統治集團關隴集團特別推崇漢化,進行一系列的漢化政策。西魏實際掌權人宇文泰特別推崇漢人的周朝,依照《周禮》,建立六官,置公、卿、大夫、士,制定朝廷禮儀,後來宇文護建立北周,就是因為宇文泰推崇周朝,才定國號為「周」。宇文泰本人十分喜愛儒學,精通漢人文化。除了宇文泰以外,宇文泰的子孫和侄子宇文護也都推崇儒學,精通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和漢族文化。在上層統治集團漢化的帶動下,整個社會推崇漢化,鮮卑人等胡人在文化風俗上越來越像漢人。值得一提的是,北周打敗北齊後,又以懷柔的方式對六鎮勛貴和關東漢族門閥進行籠絡,解決雙方之間的矛盾,自此北齊境內反漢化的勢力不復存在,加快了整個北方的漢化過程。

宇文泰

四 尾聲 鮮卑人完全融入漢族

周武帝統一北方不久就暴病而亡,英年早逝,繼任的周宣帝繼位不到一年多也英年早逝,大權被漢人楊堅所掌握,楊堅篡位建立隋朝。楊堅建立隋朝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北周時期被更改的鮮卑複姓,全部恢復為漢族單姓,自此徹底結束了鮮卑人的時代。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楊堅除了在姓氏上做手腳外,仍舊延續北周時期文化寬容和民族寬容政策,允許胡人風俗和漢人風俗並存,並沒有消滅鮮卑人。唐朝建立後,也延續文化寬容和民族寬容政策,允許胡風和漢風並存。鮮卑人實際上是在自身與漢人的文化交流中消失,是自身的自然同化為漢族,並不是外力強加而滅亡的,鮮卑人要等到唐朝初年,才完全融入漢族。隋朝的宇文化及、宇文成都,唐朝初期的長孫無忌、尉遲恭都是鮮卑人,一直到唐朝中期才沒有鮮卑人的記載。

從鮮卑人最終消亡來看,孝文帝是被冤枉的,但是我們也不能把宇文泰、楊堅、李淵視為鮮卑人消亡的罪人,鮮卑人最終融入漢族,是鮮卑人與漢人自然文化交流的結果,是自然同化,並沒有外力的干預。鮮卑人最終被漢人所同化,究其根源,在於漢文化比較先進,鮮卑文化比較落後,鮮卑人當然要學習先進文化,然而學習先進文化,並不代表就被擁有先進文化的民族所同化,比如羅馬帝國滅亡後,各地蠻族建立國家,繼承了羅馬先進的法律,但是沒有被同化,曾經是蠻族的日耳曼人、法蘭西人等西歐民族仍舊存在這個世上。筆者只能感慨鮮卑人完全融入漢族,只能證明國內民族的包容性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風 的精彩文章:

梁武帝:中國歷史上唯一被餓死的正統皇帝

TAG:人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