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日軍死傷近十萬,國軍傷亡25萬,為何卻稱這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日軍佔領武漢後,以主力追擊圍堵全面撤退中的第5、第9戰區軍隊。在鄂南地區,10月27日,第9師團進入賀勝橋地區,切斷了粵漢線。同日,第27師團在成寧東北的仙桃鎮截斷粵漢路。29日佔領咸寧。30日,第11軍下令第27師團「應經沿咸寧、汀泗橋地區向崇陽以南地方繼續進行追擊,第9師團應沿粵漢線地區向岳州追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第1分冊,第196頁。)日軍11月3日佔領嘉魚,6日佔領崇陽,9日攻佔通城,11日夜間攻佔了岳陽。
遭受日軍轟炸後的殘垣斷壁
第9戰區部隊經歷了數月的長期戰鬥,已是疲憊不堪,士氣不振,只得且戰且退。幸好日軍因兵力有限無法繼續擴大戰果,最後雙方遂在岳陽、通城以南新牆河南岸亘修水一線形成對峙局面。在鄂北地區,日軍10月24日佔領應山後,28日又佔領安陸,控制了河口鎮—花園—安陸公路的西端。30日,日軍佔領應城,11月4日,又佔領了皂市,控制了中國第5戰區軍隊向西撤退的戰略要點,但日軍封鎖線的網眼過大,第5戰區除留下第21集團軍廖磊部在大別山區游擊外,其餘各部都先後陸續退至平漢路西,並沿信陽、應城、安陸、雲夢、花園、孝感、皂市之線與武漢日軍對峙。從武漢撤守的全過程看,中國軍隊撤退尚是有計劃的,但撤退的時間略有遲緩,以致在撤離中秩序稍有紊亂,造成一定損失。
1938年駐守漢口的中國士兵。
武漢會戰從安慶失守算起到武漢失守為止時間長達4個半月。論地,它不像淞滬會戰局促於長江三角洲一隅之地,而以廣闊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淮河流域為戰場,包括江西、安徽、河南、湖北4省。論兵力,日軍投入12個師團,前後補充數次,人數達40萬之眾。當武漢會戰告終時,日本投入中國內地的師團多達26個半,國內只留下1個近衛師團,還準備必要時來華作戰。([日]角田順等編:《現代史資料9·日本戰爭(二)》,第366頁,美鈴書房出版。)而中國相繼投入會戰的部隊有120多個師,傷亡達25萬人,這是中國近現代軍事史上第一次在如此廣闊的地域上,調度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協同作戰。它是抗戰初期國共關係融洽、全國各階層一心一意支持武漢保衛戰的結果。
在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處於內線作戰,而日軍處於外線作戰,當然這種內線外線之界限是時有變化的。日軍在訓練、裝備、火力及海空軍方面均佔有巨大優勢,中國軍隊的優勢主要在兵員數量方面。但日軍實行徵兵制,補充迅速,而中國軍隊一旦造成人員損失,暫時便無法恢復戰鬥力。軍事委員會決定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四郊,將主戰場置於武漢外圍,即豫鄂皖邊區和湘鄂贛邊區,利用崇山峻岭、起伏的丘陵及湖泊為天然屏障以彌補自己不足,與優勢日軍周旋,戰略指導基本正確,從而能在富金山、大別山、萬家嶺、金官橋、田家鎮等處重創日軍,獲得良好戰果。
武漢會戰要圖
武漢會戰中,日軍未能殲滅一個中國完整的師,但它的第106師團卻幾乎在萬家嶺全軍覆沒。毋庸置疑,武漢的丟失標誌著中國軍隊已在武漢會戰中失敗,從會戰的結果看,中國的損失相當嚴重,兵員傷亡為日本數倍,大量武器裝備被毀壞,丟失了平漢、粵漢這兩條最重要的交通線,交通運輸樞紐被日軍掌握,富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被日軍佔領破壞。但從整個抗日戰爭的進程來看,武漢會戰則是抗日戰爭的一大轉折點,1938年10月31日,蔣介石在《為放棄武漢告全國同胞書》中指出:「我國抗戰之根據,本不在沿江沿海淺狹交通之地帶,乃在廣大深長之內地……蓋抗戰軍事勝負之關鍵,不在武漢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抗戰持久之力量。」(《黨史概要》第3冊,第1292~1293頁。)武漢保衛戰嚴重消耗了日軍力量,在這場大會戰中,日軍死傷近10萬人,加上病患者計達15萬人。隨著戰火蔓延到武漢一帶,日軍兵力已不敷分配,戰略進攻勢頭大大減弱,從而使抗日戰爭迎來了戰略相持階段。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卷,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
編輯:林小靜
※水雷在現代戰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讓我們看看這些大量使用水雷的戰例
※侵華日軍殘暴至極:放出狼狗將抗日誌士活活咬死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