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人療傷時用碎片扎了自己五六十個窟窿,比關公刮骨療毒還厲害
本文作者楊天石,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演講嘉賓。
韓愈這個人,很有點道學家的氣味。例如,他寫過一首詩,題為《拘幽操》,是以周文王的口氣寫的。詩云:「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肅肅兮聽不聞聲。朝不見日出兮,夜不見月與星。有知無知兮,為死為生?嗚呼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史載,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於羑里時,曾鼓琴作歌,以解憂愁,韓愈的這首詩就是揣想當時情景所擬作的歌詞。按說,紂是昏君,文王是大聖人,紂囚禁了文王,當然是冤獄無疑。文王總該有點牢騷吧?然而沒有,仍然念念不忘「天王聖明」,自認「臣罪當誅」,完全符合道學家的倫理準則:「臣子無說君父不是底道理」。所以,無怪乎北宋的程頤、南宋的朱熹都大誇韓愈這首詩寫得好,說是:「通文王意中事,前後之人,道不到此。」
韓愈畫像
我想起了明朝的楊繼盛,也就是楊椒山。今天的讀者對此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在明朝中葉,那是鼎鼎大名的。話說那時正值嘉靖皇帝當朝,權相嚴嵩當國,楊繼盛在上皇帝書中,彈劾嚴嵩有十大罪、五大奸,要求皇帝除此「內賊」,重則按律論處,輕則勒令退休。但是,嚴嵩聖眷正隆,皇帝看了奏章之後,不但不去觸動嚴嵩一根汗毛,反而將楊繼盛投到獄裡,下令「杖之百」。明代的廷杖是一種對官吏的酷刑。輕則殘廢,重則送命,很可怕的。執行之前,一位同情者給楊繼盛送來一塊蟒蛇膽,要他和酒服下。楊繼盛卻說:「本人自己有膽,要蛇膽何用!」打完之後,楊繼盛真是應了舊小說中的兩句話: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直到半夜,才蘇醒過來。楊繼盛大概有點治療杖刑的知識,懂得必須將腐血放出來。但是獄中既無醫生,也沒有刀子,楊繼盛便打碎茶盅,將碎片扎入體內放血。一直扎了五六十個窟窿,流出了十數碗血,神智才清楚了。過了一些時候,左腿潰腫,楊繼盛又親自操刀,將腐肉一一割去。獄卒在旁看得心驚膽顫,感嘆說:「當年關公刮骨療毒,還要靠別人,不能像老爺這樣自割!」確實,楊繼盛很勇敢。我想今天的讀者大概也會為之感嘆的。
楊繼盛
但是,楊繼盛其人的思想卻並不值得感嘆。他在獄中有一首《苦陰雨》詩道:「捫胸問心心轉迷,仰面呼天天不語。混宇宙兮不分,靄煙霧兮氤氳。西風起兮天霽,掛遠樹兮夕曛。聚還散兮暮雲平,晦復明兮日初晴,何時回怒兮天王聖明?」這位楊繼盛無疑是讀過韓愈的《拘幽操》的,所以他記得「天王聖明」這一名句。儘管楊繼盛挨了刻骨銘心的一百杖,然而,還是希望嘉靖皇帝有朝一日,回怒作喜,將他釋放出獄。不幸的是,嘉靖皇帝並不「聖明」,下詔將他「棄市」。臨刑之前,楊繼盛又寫了兩首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制度高千古。平生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古人作詩,主張「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可見有點怨氣是不妨事的。
楊繼盛《楊忠愍公集》四卷
然而,楊繼盛的詩卻一丁點兒怨氣也沒有,還在表示,要在死後報答「聖明」的「天王」,這自然是可以使封建統治者放心,並且高興的。所以嘉靖皇帝雖然殺了楊繼盛,繼位的隆慶皇帝則下令嘉獎,封他為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並且給了一個謚號:忠愍。到了清朝,順治皇帝不僅專門寫了一篇《表忠錄論》,表彰楊繼盛可以「與龍逢、比干先後合轍」,而且坦率地承認,他喜歡楊繼盛臨刑前的兩首詩,「不勝三嘆」。韓愈的思想到近代才受到了挑戰,柳亞子早年詩云:「臣罪當誅緣底事?昌黎誤盡讀書人。」這是在明確地批判韓愈的《拘幽操》了。其實,韓愈所「誤」的何止是楊繼盛一類的「讀書人」。舊時奴才每逢主子發怒時總有一句口頭禪,叫做「小的該死」,這不正是「臣罪當誅」的普及版嗎?所以儘管我知道,韓愈提倡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但是,感情上總有點兒不大喜歡他。
楊天石:《橫生斜長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編輯:林小靜
※程潛嚴令死守,他卻主動放棄開封,上萬守軍擋不住幾千日軍
※抗戰中國軍有騎兵嗎?騎兵在正面戰場有什麼貢獻?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