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總是一邊嫌棄父母,一邊又依賴著父母

我們總是一邊嫌棄父母,一邊又依賴著父母

文:古岸雲沙

與我母親一起看孩子的張大娘去世了,我母親一再唏噓:「這才回老家多長時間?咋說走就走了呢?」

張大娘的孫子與我女兒同歲,兩個孩子常常一起玩,所以看孩子的張大娘與我母親也便成了好朋友。沒事兩個人就一起去郊區趕大集,或者去超市買打折的菜。張大娘這個人熱情,做事也透亮,疼孩子,對孫子疼得那是沒法說,每次去超市都會買一隻大豬蹄給孫子吃,那小子坐著公交車,一路吃回家。

有時候我母親在家裡也會聊起她的小夥伴:「你張大娘人是個好人,啥都好,就是不喜歡兒媳婦娘家人,就這一點兒,讓兒媳婦不滿意。」我也常常對母親說:「娘家人沒得選擇,誰家沒有娘家人,這就是張大娘看不開了。你多勸勸她。」母親說:「勸了,可是勸不到心裡去。」

張大娘兒媳婦的妹妹住在家裡,這讓張大娘很不習慣。

張大娘兒子買了新房子,快要搬離小區的時候,張大娘特意地跑到我們家來道別:「怕是以後不常見面了。有啥事別忘聯繫。」她忙前忙後的,兒子家不用的東西,她都收拾了,捎回老家給去老家的兒子,能用的,都擦洗的乾乾淨淨,一併的搬到新樓上去。

新樓是五樓,有點高,上下不方便,可是她覺得很高興。新房子離孫子的學校近,基本上就用不著她接送了。這時候兒媳婦發話了:「在這也沒事,不如您回老家住段日子吧。」

老家裡還有大兒子一家,再說養老也不是一個人的事。聽話聽音,張大娘啥也沒說,收拾了包袱,回老家了。

張大娘老伴已去世多年,她一個人住在老院子里,與大兒子家隔得很遠,在城裡呆了十年,乍一回去,還有點不能適應,晚上常常睡不著。沒多久就生病去世了。

其實我們家情況與張大娘兒子家的情況也差不多。我弟弟自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住在我們家。加上我母親來看孩子,七八十平米的房子,擁擠不堪,感覺到處都是人,非常不方便。好在,老董同學出差在外,每個月也就月底月初在家呆那麼幾天。可就是這幾天,也常常讓我覺得家裡的氣氛緊張壓抑的好象喘不過氣來。

每到月底,我母親都會問我:「小董啥時回來?」我告訴她哪一天,她便會在前一天,提前一天,拖地,打掃衛生,把家裡家外都收拾一遍,母親怕老董同學嫌家裡髒亂。我看著母親小心翼翼的樣子,心裡也不好受。老董同學是個愛乾淨的人,可惜是個「偽君子」,只會動嘴不會動手,說多了,沒人理,他便臉一寒,打起冷戰來。

我們象大多數家庭一樣,常常鍋鉛碰鍋勺。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不是因為錢吵架,就是因為教育孩子理念不同而吵架。我們倆都是爆脾氣,一點就著的性格,我是不找事,事來了不怕事大的主,老董是火氣大,小脾氣象鞭炮,一點就著,有時不點也自燃。

他一回家,就讓人感覺身邊隨時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哪一刻就火星四起了。我們倆之間的矛盾,除了錢不夠花之外,最主要還是與他家庭的矛盾,我婆婆不喜歡我,嫌我生女兒,不給看孩子,結婚之後,就象甩掉了一個大包袱一樣,把我們完完全全地甩給了社會。

我是滿心的委屈無處訴說,我們相處起來,難免會針尖對麥芒,每次我們倆吵架,我母親就會躲出去,生怕我們口無遮攔,說錯了話,她面子上過不去。

等到我弟弟買了房子,剛剛裝修好,甲醛還沒有散盡,她就一個人搬了過去。說是回自己家住,方便,再也不用看女婿的臉色了。

當初孩子小,我要上班,婆婆不給看孩子,還來鬧了幾場,我母親心疼我將近三十歲才要孩子,收了一季的糧食,把家裡的地全丟了,來給我看孩子,其實心裡一直挺委屈的。她還一直覺得對不起我弟弟,我弟弟那一年剛剛大學畢業,工作不穩定,沒有房子,我母親想多種幾年地,給我弟弟積攢點錢買房子。家裡地丟了,她有點捨不得。

我母親跟著我們生活多年,家裡所有的活都是母親一個人做,看孩子,做飯,洗衣服,我就是一甩手掌柜。偏偏我們娘倆也不怎麼對付,她做得菜咸,我不喜歡吃,每次做飯我都要叨叨兩句,她就會說:嫌不好吃,自己做。

說真的,有時候覺得父母就是免費的保姆。不用按月發工資,還什麼都給做得好好的。中國人一向是下行而很少上孝的。對待孩子那是一百個的耐心與付出,對待老的,卻是一百個的不耐煩。

他們沒什麼文化,在農村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很多的生活習慣與做法還延習著農村的老慣例,從飲食,到做事,你都有可能看不慣,難免就要抱怨幾句。改變一個人太難了。你不可能指望他們改變,不要說改變他們,就是改變我們自己都很難。

我母親不識字,上過兩天夜校,勉強會寫自己的名字。沒給我看孩子之前,她幾乎沒出過遠門。每次老家裡有事,她自己坐車回去,不是找車,而是找開車的人。

我們村子裡有一輛直達的大客車停在火車站,她認識那個開車的人。有一回找了半天,沒找到,因為那人不知道去哪裡坐著涼快去了。一直到快開車了,她才在一片人堆里找到那個人,謝天謝地,鬆一口氣。

女兒上幼兒園後,她每天坐車接送,中間還要倒一次車,無論颳風下雨,就象上班一樣地準時。有一回下大雨,雨水太大,淹了路,她一腳崴進一個水坑裡,半天沒有爬起來。

等我下班回家,她已經換好衣服,做好飯了。女兒周六學舞蹈與學校不是一個方向,那就得換車坐,有一回坐車坐反了,一直坐到火車站,才驚覺不對勁。

孩子上學後沒什麼事,她就和她的小夥伴們一起坐車去趕集,她自己是不知道路的,人家去哪裡,她就跟到哪裡,一路上生怕人家把她丟了。每次回到家,都累得歇半天才緩過勁來。

生活十年如一日的過下來,不是她適應了城市生活,而是她適應了兒女的生活。

我們總是一邊抱怨著父母,一邊享用著父母給我們的愛與付出。

我們沒有錢時,從父母那裡要。

我們買房子,父母付首付。

我們需要父母看孩子,父母就來了。

終於有一天,孩子大了,我們不再需要父母了,父母就只能回老家了。

我們開始嫌棄父母老了,幹啥都干不好了,可是父母還想著能不拖累我們就不拖累我們。

生了病,忍著。花錢,省著。只要還能動,就要不停地為我們操勞。

前一陣子,母親糖尿病併發症住院,打胰島素過量,她眼睛花了,分不清打哪個針,又記不住打幾格,也不想麻煩人。打完胰島素就迷糊了,血糖過低,休克了。大半夜的電話打過來,把我嚇得不輕。

我弟弟說:「以後我們再也不嚷你了,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只要你高興。」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最容易傷害的常常是我們身邊最愛的人。因為他們了解我們的臭脾氣,可以無限地包容我們的缺點。而我們也常常習慣了在他們面前口無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在外面,我們是標準的好男人好女人,對誰都彬彬有理,唯有在家裡,我們頤指氣使,不必在乎他們對我們有看法。我們活得小心翼翼,大部分時間都是活給別人看的。

為什麼我們不能拿出對外人的寬容之心來對待我們的親人呢?我們的父母已經老了,我們只需要拿出一點點耐心,像當年他們對我們,對我們的孩子一樣的十分之一的耐心,他們就會覺得已經很滿足了。

是到了父母依賴我們的時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愚伯的自留地 的精彩文章:

總會想起他:永遠不要忘記對你好的人!
想起烏鴉:那奇異而寂寞的鳥

TAG: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