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密有個「四世同堂」幸福家!

高密有個「四世同堂」幸福家!

高密人都關注了這個新聞大號

在醴泉街道金博麗苑小區,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幸福之家。85歲的田叔慎老人和自己的大女兒女婿以及外甥女重外甥生活在一起,一家九口其樂融融,讓人羨慕。每當一家人結伴下樓遛彎、鍛煉身體時,鄰居們總會投來羨慕的目光。鄰居告訴記者:「這一家人也經歷了很多不幸的事,但一家人一直很樂觀,這種笑對生活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憶往昔,崢嶸歲月記心底

性格開朗樂觀的田叔慎老人年輕時上過識字班,讀書看報不成問題。她告訴記者:「年輕時,生活在舊社會,真是吃了苦了,家裡兄弟多,我是老大,很早就幫著父母照顧五個弟弟。男人性格,幹什麼都是不怕吃苦,還不服輸,一定要干好。給地主家放過羊,當過兒童團長,扛過槍,掃過雷。1956年和老伴結婚後,就跟著老伴去了北京,在北京生活了六年,又跟著老伴下放到老家高密。新中國成立後,在北關村干到生產隊長,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女兒王忠敏告訴記者:「俺媽年輕時干北關村二隊的生產隊長。每次輪到出糞抬糞的活,小組的人都不願意去圈裡撇糞,次次都是我媽干。1米六多的身高,長得也不那麼壯實,搶著乾重活,也不覺得那是吃虧。」1976年冬,田叔慎和隊友一起去挖膠萊河。半夜裡,也沒接到通知,上游的水就泄下來了,挖溝用的鐵杴全都在溝里。那麼冷的天,沒人願意下去撈。田叔慎穿著棉褲就跳進溝里,把鐵杴一把把撈上來,等上了岸,兩條腿成了兩個大冰坨。

生產隊時,田叔慎肯吃苦也能幹,掙得工分高,領的口糧也多。有隊員家裡口糧少的,她就從自己的口糧里勻出些盡量幫他們。

儘管吃過很多的苦受過很多累,但老人非常知足,非常感恩。她告訴記者:「生產隊時,有人就說,好好活,社會主義社會的生活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天天喝牛奶吃白面。困難時覺得怎麼可能會過上這樣的日子,沒想到,真讓我趕上了,我是打心底里感激共產黨,讓我們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笑對生活,把磨難當成生活的佐料

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卻有著很多苦難的經歷。

田叔慎老人做過兩次大腸癌手術。最後一次手術,老人腰上纏上了糞袋,至今已有20年。老人告訴記者:「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都不當回事了。」大女兒告訴記者, 老人經常下樓鍛煉身體,還經常推著菜簍去幫她買菜。最近一次,還從市場上一下買回了80元錢的肉,自己拎回家。空閑時,老人會做上一鍋饅頭,幫女兒分擔一些家務。

王忠敏十年前也患上大腸癌。手術後,許是一家人樂觀幸福的生活狀態,讓她重拾健康。記者了解到,王忠敏的小女兒出生時便是先天性青光眼,左眼的視力幾乎為零。從孩子出生第九天,王忠敏和丈夫便帶著孩子開始了求醫問葯之路。小女兒先後在北京和天津做過十次眼底手術,才換來了視力的微弱恢復。為此,家裡債台高築。儘管如此,一家人對生活還是報以樂觀和積極的態度。

王忠敏小女兒因視力受限,上到初中便不能繼續學業。考慮到孩子將來得有項謀生的本領,王忠敏便和丈夫勒緊褲腰帶,供孩子學習鋼琴。王忠敏告訴記者:「我在北關村干赤腳醫生,工資不是很高,但為了孩子的前途,硬是咬著牙送她去學。那時一次學費就是80元。大冬天,路上都是凍凍茬子,晚上下了班,我就用自行車載著女兒從城東跑到城西。」後來,懂事的女兒覺得媽媽這樣太辛苦,便堅決放棄鋼琴學習。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王忠敏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後,便開始了自主創業。小女兒現在也是有了自己的謀生路子。兩個女兒都結婚生子,過著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

和順不計較就是幸福的源泉

老人告訴記者:「大女兒和我性格很相似,我和老伴過了一輩子,沒吵過嘴。在大女兒家住了這麼多年,也沒聽著大女兒和女婿吵過嘴。俺那女婿拿著我和老伴比親兒子還孝順。」

五年前,田叔慎的老伴王傳芳因腦出血癱瘓在床,他們便到了大女兒家生活。五年來,女兒女婿盡心伺候癱瘓的老人。田叔慎告訴記者:「老伴在床上癱了五年,直到最後去世,身上連個豆粒大的皮都沒破。一日三餐,端屎端尿,洗尿布,這些活,都是閨女、女婿和外甥們搶著干。」

去年,癱瘓五年的老伴去世。臨終前,田叔慎想把老伴送到醫院,大女兒女婿堅決阻止了。他說:「媽,你就讓爸安心地從家裡走吧,別再折騰了!」去年六月, 在家人的守護下,88歲的王傳芳老人安詳地合上了雙眼。

田叔慎老人告訴記者:「大女婿也是60歲的人了,至今還是家裡的頂樑柱。為讓一家人過得舒心,這個年紀了還在外面跑出租。」

記者了解到,為幫襯兩個女兒家,讓她們過上好日子。王忠敏夫妻主動承擔了兩個女兒家六口人的晚飯,也不用他們拿一分錢的生活費。王忠敏告訴記者:「一共九口人的飯,一月伙食費就得5000元,錢緊巴些花就過來了,但這種幸福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老人告訴記者:「大女兒和我性格很像,從來不知道愁和憂。她從早到晚照顧這一大家子也很辛苦。光晚上飯就得做五頓。我和閨女重外甥們一頓,兩個外甥女婿回家點不一樣再做兩頓,大外甥女回家再一頓,最後是開計程車的大閨女女婿晚上10點回家再一頓。都有自己的事忙乎,回家的點都不一樣。不論誰回來,大閨女就去廚房忙乎著給他們做飯,從來沒有怨言。」聊起家人,田叔慎臉上漾起滿滿的幸福。

四代人瘋迷剪紙同學藝

癱瘓五年的老伴去世後,田叔慎又重新拿起剪刀,學起了剪紙。滿頭銀髮的田叔慎老人耳不聾、眼不花,只見她拿起一摞打好底稿的剪紙,不急不慢,剪刀上下翻轉,紙屑飛舞間,一對胖頭娃娃就剪成了。老人告訴記者:「當姑娘時就喜歡剪紙、繡花,那時經常剪,自從成了家,為生活奔波,也顧不上剪紙了。老伴去世後,有了自己的時間,想找點事干,就開始剪紙,越剪越上癮。」老人思維清晰,心態年輕,和老人交流絲毫沒有溝通障礙。

不僅老人喜歡剪紙,今年60歲的大女兒王忠敏也很喜歡剪紙。在母女倆的影響下,20多歲的外孫女和5歲、4歲的重外甥也迷上了剪紙。每天下午,兩個小傢伙從幼兒園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老奶奶房間里,拿起一把小剪刀,學著老奶奶的樣子,剪上一個簡單的花花草草。

老人另一個女兒住在同一個小區。每到下午放學時間,二女兒3歲半的外甥女便準時到老奶奶家「報到」。二女兒告訴記者:「我媽儘管歲數大了,但經常說個笑呱,惹得我們哈哈大笑,所以大人孩子都喜歡這裡的氛圍,我這個小外甥每天晚上都要在這裡吃飯,吃了飯也不走,直到盹得睜不開眼才捨得回家。」

受母親樂觀生活態度的影響,大女兒王忠敏退休後便參加了老乾局組織的老年人書畫學習班,學起了工筆花鳥。空餘時間在家陪著母親剪紙。王忠敏向記者展示了她們四代人的剪紙作品,有奔騰的駿馬、有太極拳組圖等等。王忠敏告訴記者:「每每剪成功一幅作品,就有很大的成就感。以後我們要學習自己構圖,剪出自己的風格。」

田叔慎老人告訴記者:「大女兒女婿怕我累著,不讓我晚上剪到那麼晚。經常是他晚上十點多收車回家,我們娘倆就趕緊在樓上收拾『戰場』。」王忠敏的二女兒告訴記者:「俺姥姥剪紙可上癮了,都能剪到夜裡兩三點,我們跟著她也都迷上了剪紙。」

每到晚上,四代人盤腿坐在床上,每人一把剪刀,照著自己喜歡的樣子剪來剪去,是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的最美時光。

記者了解到,王忠敏和丈夫的退休收入不高,加上開計程車掙的錢,每月也就不到7000元,一家人過著粗茶淡飯的簡樸生活。雖然生活是簡樸的,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對幸福的感悟與追求,一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洋溢著濃濃的親情與快樂。

記者張曉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密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獨生子」的辛酸和無奈你能理解嗎?
高密有塊「傳家硯」!

TAG:高密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