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崛起之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日本崛起之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原標題:日本崛起之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走上近代化發展道路。為了與「西方文明共進退」,日本制定了向「大國」發展的戰略,以「富國強兵」為手段,以「大陸政策」作為推進「大國」戰略的具體步驟。本文以日本的「大國」戰略為核心,利用日本外交檔案、中日兩國的基本史料等,分析日本「大國」戰略的目標、實質,「大國」戰略與「大陸政策」直接的關係,揭示20世紀初東亞政治格局變動的原因和影響。


19世紀中葉,日本國門被西方打開,簽訂了安政五國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被納入近代國際關係體系。這些不平等條約,損害了日本的主權和利益。當時日本就有人提出應採取「失於俄美者,取償於鮮、滿之地」,將侵略亞洲鄰國作為「彌補」主權損失的途徑。明治維新後,日本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要使日本儘快走是通往「大國」之路。日本採取「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措施,加快國內近代化建設,儘快成為地區性乃至世界性「大國」。日本為此制定了向亞洲擴張的「大陸政策」,來推進「大國」戰略。首先要增加自己在東亞的影響力,做亞洲的「領導」,進而成為與列強比肩的、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



1890年,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將日本對外政策概括為「主權線」與「利益線」,他認為「蓋國家獨立自衛之道有二,第一守衛主權線,第二保護利益線。其主權線系指國之疆域,利益線系密切關係主權線之安危地區……,當今欲在列國中維持一國之獨立,僅守護主權線絕對不夠,須要保護利益線」 , 日本的利益線,是指朝鮮、中國東北和台灣,日本不僅要保衛「主權線」,還要維護「利益線」,這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具體表述,成為與歐美實力匹敵的大國,加緊對外擴張。


山縣有朋


甲午戰爭是日本武力推進「大國」之路的重要一步。甲午戰爭前,日本雖然多次侵犯中國台灣、朝鮮等鄰國,取得一些侵略利益,但是,由於歷史的慣性,東亞地區以中國為核心的傳統「天朝禮制體系」仍然存續著,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繼續著宗藩關係,中國「大國心態」並沒有因為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等的失敗而終結。中國對經過明治維新走向近代化道路的日本比中國強,所以,對中國還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敬畏」。甲午開戰之初,由於擔心日本實力不足,國內不乏反戰聲音。但是,隨著日軍在戰場上的迅速推進,反戰者紛紛轉而支持戰爭,自由民權主義者迅速向「國權主義」轉變。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北洋海軍覆滅。


甲午戰爭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領土主權遭到嚴重侵犯,加深了中國殖民地化程度,而且中日兩國在東亞的國際地位大逆轉,中國不僅成為西方列強宰割的對象,也淪為曾經的「蠻夷小邦」日本的欺壓,徹底失去了在東亞的中心地位。日本通過甲午戰爭達到了「失於俄美者,取償於鮮、滿之地」、「與西方文明共進退」的目的,從法律上取得了對中國的優勢地位,從「周邊」國家一躍而為東亞的「大國」,開始構築自身為核心的東亞秩序。中日兩國在東亞地位大逆轉,對這一地區的形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從此,戰爭取代了和平,侵略取代了平等,東亞各國無時不面臨來自日本的侵略威脅。


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實現了豐臣秀吉奪取朝鮮、台灣、進而征服中國的「大日本」構想。日本利用巨額戰爭賠款,大力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並在1897年利用從《馬關條約》得到的巨額賠償,確立了夢寐以求的「金本位」制,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員,大大增強了日本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的競爭能力。日本不僅要做亞洲的「中心」,還要在世界發揮作用。要「雄飛」於亞洲和世界,從亞洲的日本,一躍而為世界的日本。1896年7月,《世界之日本》創刊,所刊內容都是鼓吹向亞洲大陸發展,日本「領導」亞洲,做世界的「大國」。中國為償還對日賠款,則不得不向歐美各國借貸,失去了更多的主權,加速了經濟的衰退,在經濟上越來越依附於外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還乘機宣布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


日本通過甲午戰爭獲得巨大的利益,與覬覦中國東北已久的沙皇俄國所忌憚,在俄、法、德「三國干涉」的壓力下,日本不得不吐出到嘴邊的遼東半島。日本對此非常不甘心,認為歸還遼東半島是實力不夠所致,有朝一日還要把遼東半島重新奪回來,「歸還遼東半島,表明畢竟我國力量不如人,我深信力不如人,無論何種正義公道都毫無價值,要「卧薪嘗膽」,全力進行「戰後經營」,大幅度提高軍事,要與俄國一決高下。


1900年日本乘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向中國派兵2萬餘人,接近列強出兵總數的一半,大大超過了俄國,成為「遠東憲兵」。日本不斷向中國擴張,自然引發列強不滿,歐美出現了「黃禍論」,尤其是日俄矛盾凸顯。日本國內出現了不惜與俄國一戰,與第三國結盟等主張。日本政府權衡利弊,採取了與強者結盟的策略,「與強國英國結盟,共同努力,使俄國不得不滿足我之要求」。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在倫敦簽訂了《日英同盟條約》。雙方互相保證在中國的利益,一方與另一國交戰時,同盟國保持中立,與兩個以上國家交戰時,同盟國參戰。這個同盟條約是日本為了對俄戰爭而做的外交上準備。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取勝。1905年9月5 日,日俄簽訂了《朴茨茅斯條約》,日本取得了中國東北的大部利益。日本戰勝歐洲擁有強大陸軍的俄國,認為成為了世界「一等國」,要進一步發展國力。1906年,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關東都督府,建立了國策公司——南滿鐵道株式會社。1910年8月,日本即通過《日韓合併條約》,在永保「東洋永久和平」的旗號下,正式吞併了朝鮮,確立在的東北亞對俄國的「優勢地位」。日本不斷加強以中國東北、台灣、朝鮮、樺太(庫頁島)為核心的殖民地經營。為了進一步向「大國」邁進,加強「一等國」的地位,日本1907年通過了《帝國國防方針》,制定了長期擴軍計劃,陸軍要增加八個師團,海軍實行八八艦隊計劃。


總之,日本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對外戰爭推進「大陸政策」,走向「大國」之路,日本在甲午戰爭獲得的巨大利益,刺激了其對外侵略的野心,以為戰爭是財富增長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此後幾乎每隔10年左右,就發動一次較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把發動戰爭作為實現「大國」戰略的手段。甲午戰爭後,日本開始構築以自身為核心的新的「華夷秩序」,藐視中國、朝鮮的極端民族主義蔓延,認為甲午戰爭是「謀文明開化進步者與妨礙進步者之戰」,「尊大不遜的朝鮮,極端無禮的豬」等等,對中國、朝鮮的「大國」意識表面化。


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湧現出大量神化天皇、讚美戰爭、歌頌軍國主義的小說、詩歌、歌曲、漫畫等作品,鼓吹日本取得勝利靠的是英明的天皇,靠的是忠於天皇的軍隊,連小孩遊戲時的歌謠都是:「支那佬,拖辮子,打敗仗,逃跑了,躲進山裡不敢出來」。甲午戰爭後,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逐漸演化成為新一輪戰爭狂潮,為繼續「大陸政策」提供了精神支持。


編輯 |閆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皇太極究竟是怎麼死的?多爾袞謀害一說太過荒唐
蘇聯緊跟美國之後研究出第一艘核潛艇——列寧主義共青團號,核潛艇也成為蘇聯海軍寶貝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