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辣評-Weekly:國際空間站開拓中國商用市場;軍工集團首家股權激勵產業公司誕生;史上最貴望遠鏡何時接班哈勃?萬億太空市場在哪裡

辣評-Weekly:國際空間站開拓中國商用市場;軍工集團首家股權激勵產業公司誕生;史上最貴望遠鏡何時接班哈勃?萬億太空市場在哪裡

原標題:辣評-Weekly:國際空間站開拓中國商用市場;軍工集團首家股權激勵產業公司誕生;史上最貴望遠鏡何時接班哈勃?萬億太空市場在哪裡


01


光啟與美國公司共同開拓


國際空間站中國商用市場


美國NanoRacks公司與深圳光啟科學有限公司於3月22日在海口聯合舉辦研討會,共同探討國際空間站商用合作事宜。在本次會議中,NanoRacks和光啟科學有限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共同拓展國際空間站中國商用市場、光啟臨近空間業務。

據了解,美國NanoRacks是一家提供太空商用產品和服務的民營企業,是國際空間站的商業應用唯一代理商。截至2018年2月,NanoRacks公司已通過國際空間站完成了600多個有效載荷試驗和衛星部署。合作的另一方為光啟科學有限公司,開發了應用於城市安全、應急、環保的跨代飛行、駐空平台解決方案,研發產品包括「雲端」號、「旅行者」號、飛行背包、SkyX、H1等。


國際空間站商業開發主要分三類,一類是為科研院所提供實驗搭載,第二類是科研企業,但是沒有能力做國際空間測試,為他們量身定做實驗方案,第三類是跨界合作,包括和新媒體抖音等,涉及網路直播方方面面。



辣評:


國際空間站都到中國來搶市場了,甚至看到了抖音這樣的跨界應用。而我們的載人航天相關部門,依舊把空間站當做一項工程來完成,沒有把真正的運營納入頂層決策、規劃和方案設計中。目前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似乎也印證了載人航天工程一直只有測運控,完全談不上運營。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的模式,未來空間站能不能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能不能可持續發展,需要打一個大問號。


新聞鏈接:


http://news.ycwb.com/2018-03/22/content_26138502.htm?from=groupmessage


02


央企混改,軍工集團第一家


股權激勵產業公司誕生

近日,經國務院國資委備案通過,航天科技集團人力資源部發文批複八院149廠所屬裝備公司股權激勵方案,裝備公司成為航天科技集團第一家實施股權激勵的產業公司。消息傳來,八院以及149廠、裝備公司等都倍感振奮,在大家的策劃和通力合作下,期盼已久的股權激勵終於實現了。


裝備公司董事會一致認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是人才,穩定並激勵核心技術團隊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實行骨幹員工持股激勵機制除了能讓上述問題迎刃而解,還能為公司進一步引入外部的戰略股東打下很好的基礎。


在149廠的大力支持和集團公司前期虛擬股權分紅激勵試點經驗的基礎上,裝備公司於2016年下半年啟動引進外部投資者以及員工持股的方案論證。在認真研究吃透政策以後,裝備公司發現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須經過國資委批准試點,而集團不在試點範圍之內。就此放棄還是另謀出路?一份由財政部、科技部、國資委聯合發布的《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以下簡稱4號文),讓他們重樹了信心。


三部委聯名下發的4號文,規定了股權激勵的人員身份以及股權激勵總額。裝備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嚴格按文件規定執行,通過增發股份以股權出售方式對骨幹員工實施股權激勵,將股權激勵比例控制在20%以內,並按照進入公司的年限、重要程度等多個維度進行打分,最終審定31名骨幹員工並張榜公布。這些員工現金出資成立合夥公司,以公司名義持有裝備公司20%以內的股權。



辣評:


終歸是跨出了第一步。無論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航天兩大集團這麼多年畢竟彙集了中國整體素質最高、技能最強也最能攻堅克難的工程師群體。他們不是不能創新,是不敢創新,沒法創新。而機制一旦全面改革,激勵到位,必會激發核聚變效應,出幾個SpaceX都不足為奇。


新聞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T3zAqo1-ovdnnR597NkmnA


03

又雙叒叕延期了:


耗費近百億美元,


史上最貴望遠鏡何時接班哈勃?


當地時間3月27日,NASA宣布將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的發射時間推遲至不早於2020年5月,這是自2005年以來,該望遠鏡第6次推遲發射計劃。與此同時,該項目88億美元的經費也可能隨著此次推遲再次增長。面對不斷推遲的發射時間以及與日俱增的經費需求,這項史上耗資最大的空間望遠鏡工程將何去何從?


推遲計劃影響的還有未來十年的空間科學研究計劃。美國國家學院需向聯邦機構及國會提交一份「十年規劃」,其中涉及地面及空間望遠鏡的發展規劃及費用評估。按照原先的計劃,下一份規劃將在2020年,也就是JWST發射並開始科學實驗後發布,但現在,發射時間的推遲顯然打亂了原先的規劃。


「JWST在NASA的科學任務中處於優先順序最高的地位,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際空間科學項目,」下個月即將退休的NASA代理局長Robert Lightfoot表示,「望遠鏡的硬體設施都已準備就緒,但飛行器中出現的問題迫使我們採取必要的解決措施,以實現這項充滿雄心、難度極高的望遠鏡工程。」


在哈勃望遠鏡於近30年前進初登舞台、為我們帶回令人驚嘆的宇宙面貌之後,人們就期望它的繼承者——JWST能用嶄新的技術,讓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再次實現巨大飛躍。


但對於此類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一些科學家提出了質疑。「像JWST這樣,一項任務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並不是好事,」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Martin Elvis就批評道,「這會讓項目陷入『重大到不敢失敗』(too big to fail)的境地,因為耗資如此驚人的項目一定不能失敗,人們也會更加小心謹慎以確保成功,這意味著更多的測試,當然還有進一步上漲的經費。」當然,無論準備多麼充分,JWST仍然存在毀於一旦的風險:或許是由於火箭發射失敗被炸成碎片或是墜入海底,或許是精心設計的程序出現故障而錯失預定軌道……



JWST預期發射時間及經費的演變。該項目最初的預算只有5億美元,如今已經漲至88億美元。(數據來源:維基百科)

特朗普在2019財年的白宮預算中,提議將WFIRST項目完全取消,而國會和空間科學部門則堅決反對這一議案。由於在可預見的將來,預期經費可能會始終不景氣,NASA官員表示,JWST超支的費用很可能會從WFIRST項目中扣除,這又會反過來導致後續項目進一步的延遲及費用超支。其直接後果是,原先預期與JWST同時進行的項目只能延後。


目前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直接按計劃制訂下一個十年規劃,並建議NASA在21世紀的下個十年中,尋求更小更廉價的空間望遠鏡組合。


一位資深天文學家表示:「我現在擔心的是,天文學界會過於擔心成本,以至於在下個十年中不提出任何大型望遠鏡方案。這將導致美國在2030年之前都不會有什麼大項目。甚至有可能直到2050年,才會真正建造和發射頗具雄心的望遠鏡。資金可以在不同規模的項目之間流轉的想法是錯誤的。如果NASA在JWST和WFIRST之後不去推進其他重大戰略項目,那麼無法保證國會能把『省下來』的錢撥給較小的項目。那些錢更有可能投入到載人探月項目,或者與NASA完全無關的項目去。如果我們不夠謹慎,這將有可能徹底終結美國空間天文學的黃金時代。」



辣評:


人類耗資最巨,集尖端技術大成的韋伯,在NASA長年緊巴巴的預算中挺到現在,殊為不易。問題是,這樣的大科學工程,這個有可能像哈勃一樣開啟重新認知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神器,竟然沒有尋找任何外界資本的助力,也沒有任何一個億萬富翁表示點意思。難道是因為韋伯望遠鏡,早被看穿了是一個不受人待見的苦活累活,跟某些個科學項目大獎捐助相比,沒有作秀的噱頭?


新聞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DmcyccJI8fVgpzWqpTs2Jw


04


萬億美元太空市場在哪裡?

到來還需要一定時間


自從摩根斯坦利、美林銀行、高盛先後對太空經濟做出萬億美元的預測之後,太空時代開始成為新的萬億美元風口。但顯然,萬億美元的到來還需要一定時間,三家機構預測的發展期分別為40、30、20年。


事實上,目前被廣為認可的市場數據約為3500億美元。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發布的最新行業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太空經濟市場規模為3391億美元,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在2017、2018年度太空商業趨勢分析中統計,2015、2016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分別為3350億、3450億美元。而且,從近幾年數據觀察,這並非一個呈現爆髮式增長的市場。


在3500億美元市場中,目前擁有最多活躍創業公司的火箭發射市場,只有55億美元。而彙集了OneWeb、PLanet labs等明星衛星公司的衛星寬頻、商業遙感市場,只有40億美元。


與太空創業者們在風口上的氣勢不同,商業航天的市場數據略顯青黃不接。


佔據整個航天市場最高份額的衛星電視市場已經開始進入下滑,根據SIA數據,2016年,全球衛星電視市場收入977億美元,佔總市場28.8%。但是,在此之前,衛星電視在2015年的收入為978億美元。


慶幸的是,導航定位市場仍處於增長階段,FAA報告顯示,2014、2015、2016年,導航定位市場規模分別為760億美元、810億美元、850億美元,在商業航天市場中佔比也從24%提升至25%。不過,這一市場中的絕大多數收入由提供導航晶元、設備的消費級廠商收穫。


支撐火箭發射公司的商業發射市場,近幾年也並不穩定,根據SIA數據,2014、2015、2016年,商業發射市場規模分別為62億美元、54億美元、55億美元。業內人士分析,近幾年商業航天的活動基本以在軌衛星的換代為主,新增發射需求並不明顯。需要指出,受在軌衛星換代數量下滑的影響,2016年衛星製造環節整體收入為139億美元,同比2015年的160億美元下滑了13%。在數十家知名創業公司、老牌發射機構面前,55億美元的商業市場競爭必然引發激烈競爭。


同樣,對於目前吸引眾多投資機構、創業公司的衛星寬頻、遙感大數據領域,40億美元的市場同樣骨感。


需要指出,在整個商業航天市場中,美國佔比近半。根據FAA數據,2016年,美國商業航天產業規模達到1580億美元,佔比高達45.8%。

長期的技術領先奠定了美國引領商業航天的基礎,而較大的市場空間也孕育了更多的未來機會。在全球55億美元商業發射市場中,美國收入22億美元,市場佔比達到40%。


而除了龐大的市場基礎之外,美國政府的航天預算經費也冠絕全球。根據FAA公布,2016年,全球政府太空活動經費達到829億美元,其中美國政府達到475億美元,佔比高達57.3%。中國以108億美元經費排在第二名,佔比13%。


但在中國,108億美元經費承擔的任務並不比美國少太多。2016年,中國與美國火箭發射次數持平,均為22次。


相比於美國,中國商業航天市場基礎薄弱。目前並未有公開信息統計中國的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目前,中國在衛星電視行業有中國衛通、亞太衛星兩家民營公司,在導航定位市場也在多年培育下使得北斗系統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據悉目前北斗在導航定位市場份額已經達到7%。根據計劃,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完成35顆北斗三號衛星的組網,為全世界提供服務。屆時北斗的市場份額仍將進一步提高。


但是,在巨頭關注、視為未來的衛星通信、遙感產業,中國起步較晚。


在衛星通信領域,全球主要由海事衛星、銥星等公司提供服務。一直以來,中國的海洋船舶等通信服務大多使用英國衛星通信公司海事衛星的服務,全球每年19億美元的海洋通信市場,海事衛星佔據其中32%市場。除此之外,近年來受益於高性能衛星的部署,大部分航空公司開始在飛機上部署WiFi系統,全球部署WiFi的航空公司佔比達到1/3,在美國這一比例達到2/3,而中國在今年才剛剛開始試推行這一業務。


在遙感數據領域,中國也同樣剛剛起步。業內人士介紹,中國商業遙感數據一直以政府需求為主,且需求不高。由於之前缺乏高精度遙感衛星,中國一直從美國進口0.5米以上精度的遙感數據。


目前,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1月24日正式投入使用。中國高景一號03、04號衛星在1月9日發射成功,實現首批4顆0.5米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組網,標誌著我國首個0.5米級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正式建成。



辣評:

現在的通信導航遙感,天花板其實看得見,大部分還是政府採購和設備製造,消費收入佔比微乎其微,基礎設施到最後有可能都免費了。真正的商業航天應該叫消費級航天,讓普通人成為航天的直接買單者,讓每一個人都能自由進出地球,在地月空間、在小行星帶、在火星吃喝玩樂紙醉金迷,這樣的商業何止萬億規模?


新聞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SfTq-6_EMzMxPC4oQnHQg


點評 | 神經漫遊者


編輯整理 | 朝暉


本文系《衛星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持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衛星與網路》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編輯:楊艷、朝暉、林紫、娜娜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請加微信號:nongyan258766


建立合理的商業航天管理模式:談中國商業航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碰撞



社論:


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衛星與網路 的精彩文章:

依託北斗,兩部委推進交通旅遊大數據應用試點;衛星電視已逐漸失去用戶的青睞;靜地衛星訂單減少威脅部件供應商生存
國外小衛星測控通信網發展現狀和趨勢

TAG:衛星與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