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清明!烈士墓前,他們的故事你讀懂了嗎
青山隱隱,芳草萋萋,春天的腳步總是來去匆匆。「二月里來好春光」的餘音還在耳畔縈繞,倏忽之間便到了細雨紛紛、祭掃英靈的清明時節。
西藏阿里軍分區官兵向康西瓦烈士陵園革命先烈敬禮。劉曉東攝
從雪域高原到西南邊陲,從大漠戈壁到東海前哨,此時此刻,每思邊關金湯固,更憶英烈鐵甲寒;此時此刻,放眼五湖四海同,家祭勿忘告英魂;此時此刻,人頭攢動祭英烈,千裡邊關菊花黃。
官兵在祭奠儀式上敬撒鮮花 胡冰攝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歲歲清明,在緬懷先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前往烈士陵園祭掃、參觀革命紀念館,這既是寄託哀思,亦是感受先烈英魂之中蘊藏的精神力量、信仰之光。今又清明,當我們把目光再一次投向邊關那一座座烈士墳塋,不僅能讀懂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難忘歲月,更能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英雄的脊樑,頂天立地;英雄的精神,百世遺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正是那些舍小家、為國家的無私奉獻者,立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讓我們再次聆聽來自邊關的英烈故事,銘記英烈功勛,在新時代強軍興軍的征程中,與英烈同行!
——編者
清明節前夕,西藏山南軍分區邊防某團5名巡邏官兵面對雪山莊嚴敬禮,致敬長眠雪域邊關的戰友。李國濤攝
讓我們叫您一聲「媽媽」
李國濤 劉義 馮嘯
「我們一定繼承烈士遺志,當好神聖國土的守護者……」清明節前夕,西藏山南軍分區邊防某營六連官兵來到古怒烈士墓前,由營長余剛帶領10餘名即將踏上最險巡邏路的官兵,莊嚴宣誓。
連隊官兵祭拜古怒烈士墓。馮嘯攝
國家無戰事,邊關有犧牲。
2005年7月16日,正是在這條巡邏路上,一隊巡邏官兵突遇泥石流災害。危急時刻,年僅19歲的古怒一把推開身邊的戰友,自己卻被滾石砸中,跌落山崖,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犧牲時,古怒入伍僅19個月,入黨剛剛16天。
埋骨何須桑梓地,青春無悔耀邊關。山路被泥石流阻斷,烈士的遺體無法運出大山,無奈之下,戰友們含淚將古怒安葬在連隊駐地附近的山坡上,也在巍巍邊關立起一座豐碑。
宣誓結束,余營長撥通了古怒母親張興會的電話,噓寒問暖,言語中透露著關切。在他的手機電話簿上,清晰地備註著三個字——「古媽媽」。
「媽媽!讓我們叫您一聲媽媽吧,我們都是您的兒子!」在古怒犧牲後,張興會到高原送別兒子,當她登上即將返鄉的汽車時,滿懷悲痛的全連官兵,齊聲喊出了這句話。
那一刻,張興會的眼淚奪眶而出。
打那以後,她便經常收到來自雪域高原的問候,一聲「媽媽」一次又一次溫暖著她:「我雖然失去了一個兒子,但卻有了更多駐守邊關的好兒子。」
2006年,時任副連長馬雲山給「古媽媽」打電話拜年時,聽說她關節炎加重,便想方設法購買了幾盒護膝藏葯寄到家中。後來,他還在探親返鄉時專程到「古媽媽」家中探望,逢活便干。
馬雲山說,這是他作為「兒子」應盡的孝道。
在古怒犧牲後的10多年裡,一茬茬官兵自發到「古媽媽」家中看望,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這也成了連隊的光榮傳統。
「古媽媽」也時刻牽掛著遠在邊關的兵兒子們。張興會先後5次進藏掃墓,每次都會給戰士們捎去一些食品和衣物。2015年7月,時值古怒犧牲10周年,她和女兒古蘋又一次來到雪域高原。
見到「古媽媽」,戰士們爭相說起邊防的變化——接通大電網,用上長明電;柏油路鋪到巴熱拉山口,明年就能通到營門口……
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張興會聽得淚花閃閃。
去年,張興會親手給連隊每名官兵納了一雙鞋墊。年過六旬,納一雙鞋墊要花上兩三天時間,她卻樂此不疲:「兒子們駐守高原犧牲奉獻,我做這些不算啥!」
今年清明節前夕,高原風雪交加,道路上結了厚厚的冰。想起「古媽媽」要來隊的事兒,余剛撥通了電話:「高原雪大路滑,您過一陣再啟程也不遲。」
掛斷電話,張興會的心卻始終懸著。她知道,兒子古怒當年墜崖犧牲的那條巡邏路十分艱險——巡邏一趟,官兵們要徒步行軍3天2夜,途經10餘條冰河,37處險隘需借繩攀爬,26處崖壁需架設懸梯……她最大的心愿是,巡守那條路的兵兒子們,個個平安!
當年痛失戰友後,古怒的時任班長楊祥國主動申請擔任「尖刀班」班長,每次巡邏他都沖在前面,一巡就是十餘載。
有一次,楊祥國帶領官兵在巡邏途中遭遇雪崩,他將攀登繩一頭系在腰間,自己用工兵鍬在前方開路,將戰友一一護送到安全地帶。
「不能再有人犧牲了!」這是楊祥國向「古媽媽」許下的承諾。
前不久,楊祥國作為軍隊人大代表到北京參加兩會,張興會聽說了這個消息高興極了:「祥國給咱連隊爭了光!」
經過反覆商議,張興會的「探親」計劃推遲到夏天。她告訴余剛:「盼上高原,是為了看一眼長眠的兒子,更是為了看到那一張張熟悉的臉龐。」
高山之巔,向英雄敬禮
徐蜀玥 本報特約記者 李永飛
四月,高原冰雪漸消,火箭軍某旅騎兵連駐地的路通了。
恰逢清明時節,一隊官兵整齊列隊,前往大山深處祭掃為駐守陣地英勇犧牲的英烈。
4月4日,96034部隊騎兵連某哨所官兵,來到陣地烈士墓前,祭奠為新中國導彈陣地建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進一步堅定聽黨指揮、紮根高原、默默奉獻的理想信念。圖為官兵向烈士墓行軍刀禮。趙志祥 攝
「繞過這片山谷,烈士墓就在前面。」寒風蕭瑟,順著連長張迪手指的方向,只見道路盡頭,幾座烈士墓赫然出現眼前。
墳冢依山而建,高大的墓碑與山石渾然一體,「墓碑取材於當年施工的山石,寓意『誓與陣地同在』。」張迪說。
向英雄敬禮 趙志祥攝
一支香煙、一抔新土,官兵們向烈士墓致以騎兵軍禮。天空中,幾隻雄鷹盤旋在山崖間,中士顏魯偉抬頭仰望,不禁感慨:「雄鷹振翅,翱翔於九天之上,它們是英烈的化身。」
每年祭奠英烈,顏魯偉從未缺席。
多年前,曾是大學生的顏魯偉,入伍到了連隊,看著駐地一片荒涼,他的心涼了半截。
一次訓練結束後,連長把顏魯偉帶到烈士墓前,講起墓碑背後的故事。
60年前,一支部隊即將移防到高原駐守。時任連長趙連輝,突然查出患有肝癌。當時,完全有理由向組織申請返鄉休養的他,毅然投入陣地施工建設中,直至病情惡化,最終倒在了工地上。
巡邏路上,給曾經為國防工程建設犧牲的烈士獻花 趙志祥 攝
還有,年僅18歲的戰士楊春源,在一次國防施工任務中不幸犧牲。他的母親聞悉噩耗,強忍著悲痛趕到部隊。當組織向她徵求撫恤善後意見時,這位英雄母親的唯一要求是:把兒子埋在他戰鬥過的地方……
生命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英雄的事迹催人奮進,擔當強軍重任,我責無旁貸。」英烈的事迹,從此在顏魯偉心底,烙下深深印記。
既然選擇了從軍,選擇了戍邊,也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和堅守。慢慢地,戰友們發現,顏魯偉變了——騎術專業訓練一馬當先、巡邏執勤爭著參加,幾年下來,他成了連隊的「騎術尖兵」。
「那裡,埋葬著一位老哨長。」望著山腳下的一座墓碑,顏魯偉語氣沉重。
「老哨長」名叫曹新節,從戰士成長為警衛營副教導員,鉚在高原一干就是15年。起初,駐地沒有綠色,為了讓戰友堅定紮根高原的信心,他帶領戰士們在執勤訓練之餘,栽樹植綠,硬是在哨所周圍栽活了一片紅柳。
後來,家人給已到而立之年的曹哨長介紹了一個女孩。兩人相戀3年,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由於哨所人員少、執勤任務重,他一再將婚期推遲。
女孩一氣之下提出分手。曹新節想著儘快完成眼下的任務,再回去向她解釋。未曾想到的是,在一次執行巡邏任務途中,他突發心臟病,永遠閉上了眼睛……
巡邏路上,給曾經為國防工程建設犧牲的烈士獻花 趙志祥 攝
聽聞噩耗,女孩輾轉來到高原,抱著曹新節的墓碑痛哭不已……
一年後,哨所收到了一封遲來的信,那是女孩寫下的「心裡話」:「我去看了你駐守的高原,就像你說的,那裡特別美……」
「老哨長,我們來看您了!我們一定會像您一樣,堅守高原、紮根陣地,守衛好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高山之巔,官兵們整齊列陣,向烈士墓莊嚴敬禮!
心中永遠激蕩英雄氣
本報特約記者 薛成清 通訊員 屈成剛
又逢清明,細雨綿綿。陸軍軍事交通學院學員李鋒望著一張照片,思緒翻飛。
這是一張普通的照片,畫面中,他正與戰友們一道,在西沙琛航島烈士陵園祭奠革命先烈。
傳承英雄血脈。薛成清 攝
這亦是一張珍貴的照片,每每翻看,都會在他的內心升騰起一股力量。
那是在3年前,李鋒新兵下連,登上西沙琛航島。放下行李,他和戰友們便隨隊來到烈士陵園——這是守島部隊的一項傳統,也是每年新兵下連必上的一課。
小艇打大艦、海上拼刺刀,戰火燃燒、血染甲板……隨著時任指導員陸翰的深情講述,當年激烈的海戰場景,在李鋒眼前一一浮現。
聽完被譽為「海上黃繼光」郭玉東的先進事迹,李鋒的眼睛濕潤了。
在一次戰鬥中,一枚穿甲彈洞穿船艙,正在艙內值守的郭玉東不幸負傷,血如泉涌。看著湧入船艙的海水,他清楚要不了多久,軍艦就會沉沒。
情急之下,他顧不上傷口劇痛,撿起一塊塊「堵漏閥」封堵彈洞。可由於彈洞太大,海水不斷地湧入船艙,他用全身的力氣緊緊頂住洞口……
就在這時,距郭玉東不遠處的彈藥艙突然起火,為了戰鬥的勝利,他依然堅持著,直至壯烈犧牲。
戰鬥結束後,戰友們在彈洞處,發現了他已被燒焦的遺體,全都流下了眼淚。
榜樣的力量穿越時空,英雄的血脈永續傳承。「接力棒傳遞到我們手中,作為新時代軍人,必須繼承先烈遺志,練就過硬本領,守好藍色國土。」在烈士精神的激勵下,李鋒從當新兵開始,就不斷錘鍊自己能打勝仗的過硬本領和血性膽氣。
武裝越野,他腿綁沙袋,勇猛衝鋒;戰術訓練,他細摳動作……汗水換來豐收的「果實」:首次參加上級「精武哨兵」比武,李鋒就斬獲季軍。
男兒胸懷英雄氣,報國意志堅如鐵。在訓練執勤之餘,李鋒抓緊複習文化課,向著心中的「軍校夢」發起衝鋒。
第一次,他落榜了。「明年再戰!」在幹部骨幹的鼓勵下,他更加發奮努力。
除了訓練就是學習,李鋒每天勁頭十足……遺憾的是,他再次落榜。
打贏是軍人最高的榮譽,戰功是軍人最美的花環。「考不上軍校,當不了軍官,我要努力爭當一名優秀的士兵!」重新振作起來的李鋒,更加令人刮目相看。
一年四季,西沙的太陽熱辣滾燙。為提高海中格鬥本領,全身不知被珊瑚礁劃破了多少道口子,但他全然不顧……
訓練走「鴨子步」,由於強度較大,他中暑暈倒了,醫護人員勸他:「多休息,不能再練了。」
「西沙的兵是在浪濤里淬鍊出來的!」李鋒語氣堅定,「倒下怕什麼,只要我能再站起來!」他吃下幾粒防暑葯,第二天又繼續參訓。
李鋒「落榜不失志」的精神,深深感染著身邊戰友,而他的軍事素質也在刻苦訓練中節節攀升。去年,李鋒因訓練成績突出,被評為優秀士兵並推薦入學。
是什麼力量,激勵著你拼搏奮鬥?有戰友問李鋒。
他的回答不假思索:「當兵前,家人叮囑我到部隊好好鍛煉,來到部隊我才明白,軍人是要時刻準備打仗的!上島就是上前線,想想為國捐軀的先烈們,心中就激蕩著一股英雄氣,再苦再累都是一種礪練!」
13公里的祭奠
王磊 馬鑫建
「學習英雄胡筱龍,弘揚亮劍精神,用我必勝傳捷報,保衛祖國立新功!」清明節前夕,新疆軍區某團綜合訓練場上旌旗獵獵。
一營三連指導員李江山走到隊伍前,指揮全團官兵齊聲高唱《胡筱龍之歌》,一場13公里武裝奔襲,將在隨後展開。
這是該團延續多年的一項傳統訓練課目。三連「筱龍排」代理排長、四級軍士長李俊雷,對這段歷史記憶猶新——
2005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時任團長鬍筱龍帶領部隊接受上級聯考聯評。
在演練的最後階段,身患癌症的胡筱龍,指揮部隊向沙漠腹地挺進,在強行奔襲13公里後,暈倒在攻克的高地上……
第二年,胡筱龍犧牲了,中央軍委追授他「獻身使命的模範團長」榮譽稱號。
從胡筱龍犧牲的那年起,「13公里」便成為「精武強能、英勇頑強、浴血奮鬥」紅色基因的代名詞。他生前曾擔任過三排排長,官兵們便自發地稱之為「筱龍排」。
為將這一精神基因熔鑄強軍血脈,每年團里都要組織一次13公里武裝奔襲,讓官兵銘記英雄功績,傳承英烈精神。
13年來,從一名跟隨胡筱龍衝鋒的列兵,成長為「筱龍排」代理排長,李俊雷始終在武裝奔襲中擔任「先鋒」。在比學趕超中,一茬茬勇挑強軍重擔的精武能手,更是在該團競相湧現。
三連連長梁劍豪,在軍校時期就是「筱龍學員隊」的一員。
如今,因各項訓練工作成績突出,已成為「筱龍排」所在連連長的他,更是誓言錚錚:「一定要傳好接力棒,當好新時代強軍興軍的領跑人。」
一次,高原實兵實彈演習,梁劍豪帶領連隊擔任反衝擊任務。奔襲中,一些戰士難以適應高寒缺氧環境,出現嚴重高原反應,體力明顯不支……梁劍豪見狀,振臂高呼:「目標在前方,進攻得勝利!同志們,我們團的口號是什麼?」
「命令面前沒二話,任務面前沒困難!」剎那間,官兵們的喊聲在高原腹地不斷迴響……
在接下來的衝擊中,官兵們勇猛頑強。藏族戰士蘭光布劍在坑道中迂迴前進,率先突破「敵」防守,最終奪下陣地。
「我們開展13公里武裝奔襲這一課目訓練,既是要緬懷老團長,更是為了傳承『敢打敢拼、逢敵亮劍』的血性膽魄!」團政委王學恩的一番話,叩問著每名官兵的心靈。
「對於圓滿完成這次任務,同志們有沒有信心?」
「有!有!有!」戰士們的回答鏗鏘有力,響徹雲霄。
13公里武裝奔襲開始了,但見全團官兵如離弦之箭,勢如破竹……
首次參加武裝奔襲的列兵張毅,在奮力衝過終點線後,感慨不已:「先輩精神催人奮進,更指引我們矢志打贏!13公里武裝奔襲雖然有終點,但對我來說,繼承英雄基因的征程,才剛剛起步!」
※人大代表繆靜:為「五湖四海」的選人用人標準點贊
※翻閱「中國成績單」,軍隊代表委員都這樣感嘆!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