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坦克 之 德國Ⅳ號坦克:二戰中的德意志軍馬(上)
原標題:二戰坦克 之 德國Ⅳ號坦克:二戰中的德意志軍馬(上)
Ⅳ號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IV,又稱為:四號坦克)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用途廣泛的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在戰爭的中後期一直擔任德軍的主力作戰坦克的角色。它原本被設計為步兵支援用的中型坦克,作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武器之一與III號坦克一同作戰。是戰爭期間唯一保持連續生產的坦克。因其優勢主要體現在成熟、易生產、性能平均、使用可靠上,後期儘管「虎」式坦克與「黑豹」坦克威力強大,裝甲堅厚,也從未能替代Ⅳ號坦克。所以IV號坦克被德軍士兵稱為「德意志軍馬」。Ⅳ號坦克隨德國裝甲師走遍了各個戰場,就連敵人也對它讚賞不已。
Ⅳ號坦克的素質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炮、自行反坦克炮,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昵稱為「軍馬」。四號坦克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Ⅳ號J型
研發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迫簽訂《凡爾賽條約》,其中協約國禁止其發展與生產坦克,然而到了1920年代中期,德國軍方已體察到未來建立裝甲部隊的需求,故機動兵總司令部參謀海因茨·古德里安於1930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1934年1月,陸軍武器署提出了由三號與四號兩種坦克搭配組成裝甲部隊,前者作為主力,而後者則定位為支援型坦克。除了主炮之外,Ⅳ號坦克皆與Ⅲ號坦克相似,同樣有五名乘員,並配搭無線電系統以便於溝通,同時總重量限制在24噸左右。
為規避條約,Ⅳ號坦克最初研發時有著「中型拖拉機」的代號,後來德軍改以「營長用車」(Bataillonsführerwagen,BW)為代號繼續研發。1934年年底,陸軍武器署交予克虜伯、萊茵金屬及MAN開發。雖然當時流行多炮塔坦克,但它們僅設計了幾款單炮塔坦克。
萊茵金屬交付的原型車重約18噸,並配備320馬力的引擎,最高時速為30公里/小時。原型的引擎艙位於車身後方。駕駛員與無線電操作員分別處於坦克左前及右前方,無線電操作員同時兼任機槍手。炮塔方面,坦克指揮官坐在車頂艙口下方,而炮手位於炮膛左邊及裝載機右邊。炮塔比底盤中心線向左偏移了66.5毫米,而引擎則向右移動152.4毫米,以清除扭矩軸與轉動炮塔的電動馬達間的阻隔物,同時讓扭矩軸連接到駕駛員與無線電操作員之間的變速箱。由於非對稱布局,坦克右側留有大量空位,這裡後來用於放置彈藥櫃。陸軍武器署後來要求懸掛系統使用新設計的扭力桿,以允許負重輪能垂直偏轉得更大,藉此提高越野性能及乘員的舒適性。但後來,由於對新型坦克有迫切需求,陸軍武器署放棄使用扭力桿,改以技術成熟的彈簧式懸掛。1935至36年,所有原型經過各種測試後,陸軍武器署最終選擇克虜伯公司的方案,並賦予編號「第622號試驗車」(Versuchskraftfahrzeug 622,簡稱「Vs.Kfz.622」),指定由其進行生產,1937年10月,克虜伯於馬德堡的工廠開始生產Ⅳ號坦克。Ⅳ號坦克即成為德國於戰前開發的最後一款坦克。
結構特點
Ⅳ號坦克的研發和Ⅲ號坦克同時進行,其研發的本來要求是設計一種配合Ⅲ號坦克並為其提供火力支持的坦克。因此,採用了比Ⅲ號坦克更大的尺寸,更厚的裝甲和更大功率的發動機。由於整體設計上預留了充足的改進餘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對Ⅳ號坦克進行了多次改進。武器和裝甲的不斷改進使得Ⅳ號坦克得以保持自己在德軍裝甲師中的主力坦克地位。Ⅳ號坦克的設計可以追溯到1934年,當時德軍準備製造一款裝備75毫米火炮的中型支援坦克,設計代號被稱為「BW」。1934年1月,德軍兵器局制定了Ⅳ號坦克的設計要求,裝備1門75毫米短身管坦克炮,總重量在24噸左右。萊茵金屬·保時捷集團馬上拿出了一款低碳鋼製造的模型車VK2001(Rh B)型,重量在18噸左右。之後克虜伯和MAN公司又分別拿出了兩款原形車VK2001(K)和VK2001(MAN)。在摩爾斯多夫試驗場進行過緊張的檢驗後,德軍最終選擇了克虜伯公司的VK2001(K)。整個車身由車架、前部機構、後部機構和炮塔4部分組成,通過螺栓來固定連接成一個整體。車艙內部又通過2塊隔板前後分割成了3部分。後部的發動機室、正中間戰鬥室下方的傳動軸同前方的離合器和齒輪箱連接在一起。
發動機採用的是梅馬赫公司生產的水冷4循環12缸發機,最初採用的是250馬力的型號,後來使用320馬力的加強型。散熱器位於發動機一側,冷卻用的空氣從引擎蓋右側的柵格通氣口中引入,在通過散熱器之後再從左側的通氣口排出。
在炮塔的籃子下方,共安裝了3個大型的燃油箱。炮塔上裝載了75毫米火炮並通過電力驅動旋轉,在特殊情況下也可通過手動來轉動。
Ⅳ號坦克B型,可以看出乘員的分布位置情況
坦克內人員配置包括前方駕駛員和右側無線電通信員,在中間的齒輪箱佔據了大部分空間。他們可以通過頂部的艙口出入,此外為駕駛員還配備了專門的觀察鏡和潛望鏡。右側安裝有7.92毫米機槍,由無線電通信員操縱。
在戰鬥室內,主炮的左側設有射手席。射手席的左邊是炮旋轉裝置和炮俯仰裝置,前方是瞄準用望遠鏡或者瞄準桿。射手拉伸旋轉手柄上的觸發器可以發射主炮炮彈,腳踏踏板可以發射MG34同軸機槍。車長席位於主炮後坐板的後方,車長可以通過炮塔後方安裝了裝甲的炮台來進行觀察。另外,座位本身可以自由升降,抬升座位可以從炮塔探出上半身來進行指揮。主炮右側的炮手席也可以自由移動,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保證不影響到裝填炮彈和機槍子彈。為他們2人還在炮塔前方分別設置了觀察口、在炮塔兩側設置了檢查用門和槍眼,以及配備了裝甲的觀察口(對於不同的型號,這些配置並不相同。有些安裝,有些未安裝)。
Ⅳ號坦克G型
負重輪里安裝了橡膠輪胎,以每組2個組合成轉向架,共計有8個。各轉向架的前輪下方都安裝了板狀彈簧。和普通坦克一樣,前部系驅動用鏈輪,後部是逐一安裝的空轉輪。
初期型坦克的煙霧彈發射器安裝在車體後部,後期型則安裝在炮塔的側面。通過電氣開關可以控制發射煙霧彈。無線電的天線是可伸縮式天線,必要時可以水平放置,在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手工將長近2米的天線回收到車內。比如,當坦克在突破障礙物前進時就需回收天線。
作戰歷史
Ⅳ號坦克是德國惟一一種整場戰爭都維持生產及使用的坦克。其總量甚至達德國國防軍擁有的坦克之30%。儘管其於1939年已經開始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時德軍的裝甲部隊大部分仍是一號及二號坦克。但這些坦克於西班牙內戰中對蘇聯坦克,如T-26顯得有心無力。
波蘭、西線、北非
二戰前德軍生產的211輛四號坦克,其中參與波蘭戰役的有198輛,其餘則留在裝甲兵學校或預備隊等。當時德軍坦克共有1,445輛一號坦克、1,223輛二號坦克、98輛三號坦克及211輛四號坦克,三、四號坦克佔總數不足百分之十。第1裝甲師有一個比較平均的坦克比例,旗下每營有17輛一號坦克、18輛二號坦克、28輛三號坦克及14輛四號坦克。其餘的裝甲師就只有34輛一號坦克、33輛二號坦克、5輛三號坦克及6輛四號坦克。整場戰役中只有19輛四號坦克遭搫毀。波軍具有擊毀德軍裝甲部隊能力的坦克不足200輛,反倒是其反坦克炮對後者造成的威脅較大。此亦使德軍官兵對步兵支援坦克-四號坦克的期望更大。
波蘭戰爭中的Ⅳ號坦克
1940年5月10日,法國戰役開始。雖然此前中型坦克產量開始增加,但該戰役的主力仍是輕型坦克。德軍僅投入523輛一號坦克、955輛二號坦克、349輛三號坦克、278輛四號坦克、106輛LT-35坦克及228輛LT-38坦克。戰爭期間,官兵發覺單憑四號坦克的短炮管很難打穿S-35坦克和B1重型坦克的裝甲。S-35坦克的裝甲厚56毫米,而四號坦克炮彈於700米外發射時只能穿透約43毫米的裝甲。相同的尷尬情況亦發生在對上英軍馬提爾達二型步兵坦克的時候,該坦克的裝甲厚達78毫米,最薄也到65毫米。參與法國戰役中的德國坦克的性能明顯不及英國及法國,德軍能勝出主要依靠良好的通訊系統及新發明的戰術-閃擊戰。法國戰役期間,四號坦克損失達97輛,佔總數近35%,戰損率為德軍各類型坦克中最高。之後有人以上述原因建議加厚裝甲並加強武器穿透力,但因為德軍在法國戰役的進度神速,最終不了了之。
就1940年的坦克團編製來說,每團共有兩個營,各包含一個中型坦克連,其中有四號坦克六輛,合共12輛。
法國戰役中的Ⅳ號坦克
四號坦克亦隨德意志非洲軍到達北非。此時的坦克團只有在第3及第6連配有四號坦克,合共22輛。沙漠中坦克炮的裝甲穿透性方面,三號坦克在四號坦克換裝長炮管前一直領先。儘管四號坦克相較英軍坦克性能差距不大,甚至在部分領域上有些優勢,但憑其短炮管無法擊穿馬提爾達二型步兵坦克厚達80毫米的裝甲,甚至連穿透力較高的三號坦克也不能,馬提爾達二型步兵坦克的惟一缺點就是其速度過慢。由於非洲的運輪與補給作業之困難,德軍指揮官隆美爾將軍直到1942年才獲得27輛裝備L/43長炮管的四號坦克F2型。他隨即將那些坦克作為攻擊的矛頭。新式坦克能在1500米外擊穿當時任何英軍坦克,如此的射程在以沙漠為主要地形的北非戰場中具有相當的優勢。儘管德軍獲得新型坦克,然而美國大量提供M3李坦克和QF 6磅炮,使德軍仍居劣勢,最終落敗。
1941年後期十字軍行動,一輛十字軍坦克駛過一輛燃燒中的四號坦克。
四號坦克於1941年早期亦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之戰和希臘戰役。
東線
1941年6月,德軍擁有572輛四號坦克,其中41輛正在維修,因此6月22日時只有439輛四號坦克參與巴巴羅薩行動。戰爭初期,儘管四號坦克的質素比大部分坦克還要好,但對抗T-34坦克、KV-1坦克時仍有不足。四號坦克在零距離下亦不能擊穿T-34坦克的裝甲,後者卻能在1公里外就擊穿四號坦克最厚實的正面裝甲。德軍其後開始研發錐形裝葯,最初只能擊穿40毫米,然後到70毫米,最後達100毫米。錐形裝葯使只能發射低初速的短炮管四號坦克亦能擊毀其它坦克。激烈的戰爭使四號坦克很容易損毀,7月中時已有近50%發生故障或不能作戰,雖然最後大部分都能修好。1941年未,四號坦克總損失數達到378輛,達同年6月時德軍四號坦克總數量的66%。
此輛隸屬於第12裝甲師的四號坦克正參與東方戰線的戰事。
1941年起德國坦克團就改為由3個營組成,但每營還是只有1個中型坦克連。每團共有42輛四號坦克。
1942年裝上長炮管的四號坦克開始分發到前線。現時,四號坦克終於能在1200米外在任何角度擊毀T-34。直至藍色行動開始之前,已經有約135輛四號坦克裝上長炮管。此時其為惟一一種能擊毀T-34及KV-1的坦克,然而相對於蘇聯紅軍裝甲部隊的數量來說還是太少。1942年6月至1943年3月期間,四號坦克成為德軍最重要的坦克,裝甲師中大部分亦是四號坦克。儘管虎式坦克在1942年開始服役,其極少的數量對戰役影響不大,更何況虎式在初期經常故障。而豹式坦克至1943年5月才送到東線戰場的官兵手上。四號坦克越加的重要性亦可在其損失數中看出,該年有502輛四號坦克在東線損失。
1942年初德軍又改編製,每團共4個營。但德軍達到此滿編的機率太低,以第11坦克團為例,就只有兩個營,其中短炮管四號坦克有38輛,長炮管型達20輛,總計58輛。到1943年長炮管型四號坦克的生產走上了軌道,大量加入坦克團,滿編的規劃是只有團部坦克連使用四號坦克,然而豹式初期的戰鬥力底下,而且生產數量不足,大部分位置仍由四號坦克取代。
至1943年,包括庫斯克會戰在內,四號坦克繼續維持其重要角色。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新型豹式坦克的可靠性仍然不足,使作戰效率低下。因此,單庫斯克會戰德軍仍然投入841輛四號坦克。至1943年,德軍已在東線損失共2352輛四號坦克,某些裝甲師甚至只剩下12-18輛坦克。
1944年,具統計有2643輛四號坦克遭搫毀,而且這些損失越來越難以補充。四號坦克此時已難以對抗裝備85毫米炮的T-34-85,或擁有122毫米炮的IS-2。雖然四號坦克的劣勢開始明顯,但由於豹式坦克的補充開始變慢,大部分裝甲師,甚至連屬於精銳單位的武裝黨衛隊「國家」裝甲師的坦克也都以四號坦克作為主力。1945年1月,德軍又於東線損失了287輛四號坦克。總計下來,德軍共於東線損失了6153輛四號坦克,占其損失總數近75%。
東線一輛四號坦克H型,其頂部裝甲並非標準。
西線
從北非戰場之後,德軍的新型四號坦克終於在諾曼底登陸第一次見到M4「謝爾曼」坦克。此時,四號坦克佔德軍坦克約一半。11個有在諾曼底地區活動的裝甲師中,大部分皆是由一個四號坦克團及一個豹式坦克團組成,共約160輛坦克,而同時武裝親衛隊轄下的裝甲師通常較大型,裝備亦較精良。戰役之初,由於四號坦克在諾曼底的森林中隱藏得很好,而且其主炮穿甲能力較佳,面對盟軍(除了螢火蟲以外)的各種坦克仍有些微優勢,但四號坦克的裝甲防護力在發動德軍的西線反攻行動時則已顯現其效能已無法適應1944年的戰場環境,其極易受到攻擊機、反坦克炮或自行反坦克炮攻擊而毀損,且即便四號坦克H型為對抗敵軍的PIAT反坦克炮而加上了側裙裝甲,試圖防禦此類錐形裝葯武器,但後者又容易因諾曼底的矮樹籬而受損。
1943年西線的一輛四號坦克H型,隸屬於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
盟軍亦對其坦克加以改裝,最被廣泛使用且極為可靠的是美國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但M4往往受到裝甲薄弱與火力貧乏而顯得戰力不足。先前對抗四號坦克早期型號時,其75毫米M3坦克炮尚算有效,但之後面對四號坦克後期型的80毫米正面裝甲則已無法貫穿,更是無法對付豹式或虎式坦克。為此,英軍利用QF 17磅炮強化M4雪曼坦克的火力,並將其命名為「謝爾曼螢火蟲」。然而儘管雪曼螢火蟲是惟一一款能擊穿當時各式德軍坦克之正面裝甲的坦克,但在諾曼底戰役開始之時只有約300輛。
英軍於1944年在法國擊毀的一輛四號坦克。
1944年8月,法萊茲包圍戰開始,德國第7集團軍與第5裝甲集團軍嘗試突圍並向東逃走,同時越過塞納河逃回德國本土,途中失去極多裝甲部隊,而其中有大量四號坦克。同年冬季,德軍發動守望萊茵河作戰,四號坦克作為主力,卻又一次因為燃料及彈藥而承受大量損失。
戰後評價
現代通常認為Ⅳ號坦克在二戰時期比較強大並可靠。其最初的薄裝甲及短炮管主要是因為當時設想其為步兵支援坦克。隨著加厚裝甲並更換炮管,Ⅳ號坦克逐漸從步兵支援坦克演化為主力坦克。在大戰中期前,對比其它國家的坦克,因其性能相對優異,經常被當作裝甲部隊的核心,因此四號坦克可說是德軍最重要的坦克。且由於其發展時間長,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沒有像虎式或豹式一般,在戰場布署後才發覺有大量技術問題。
Ⅳ號 VS T-34
Ⅳ號坦克的缺點是其外型為傳統的垂直裝甲,相比T-34或豹式的傾斜裝甲更容易受損。德軍嘗試以加厚的裝甲加強防護能力,卻使功率重量比越來越低。以1943年,大戰中期的德蘇雙方來對比,德軍訓練有素的裝甲兵、清晰的無線電及良好的分工,歷經改良的Ⅳ號坦克仍比T-34/76優越。但越到大戰後期,已經無法再強化火力與裝甲的四號坦克,還是對抗不了蘇聯各種新型坦克,最終被豹式取代。
※德國Ⅱ號150毫米自行重步兵炮:「野牛Ⅱ」(Bison II)自行火炮
※二戰坦克 之 德國Pz.Kpfw.35(t)(捷克斯洛伐克LT-35)輕型坦克
TAG:兵器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