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共享出行市場硝煙四起,全球版圖或將重建

共享出行市場硝煙四起,全球版圖或將重建

【編者按】在共享出行熱度不斷上升的今天,誰都想在這塊大蛋糕下分得一杯羹。繼美團宣布上線美團打車業務正式向滴滴宣戰後,傳統車企戴姆勒與寶馬宣布合併汽車移動業務,與此同時,Uber與軟銀也在改變策略,緊張應對。未來,全球出行的版圖或將重建。

本文轉自公眾號「全天候科技」,作者:張少華,編輯:張男;經億歐編輯,供業內參考。

過去兩周,全球共享出行領域「大新聞」不斷,一些新入挑戰者與老一代霸主之間的攻防戰頻繁上演,全球共享出行的版圖或將重構。

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市場,美團、高德向壟斷者滴滴出行發起了挑戰;在海外市場,戴姆勒和寶馬兩家汽車巨頭宣布合併打車業務,抗擊Uber和谷歌;經歷了一系列麻煩的Uber選擇了「壯士斷腕」,幾天前將東南亞的業務出售給Grab後,目前又在與Ola談判,準備賣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而全球共享出行真正的「大東家」軟銀則在推動Uber與旗下投資的其他出行公司合併,甚至包括滴滴與Uber的合併。

共享出行市場為何硝煙再起?慘烈的大戰之後,全球共享出行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美團、高德向滴滴宣戰

美團的打車業務最早於2017年在南京開啟測試,修鍊了一段時間的內功後,今年3月21日,美團打車正式登陸上海,同日拿下了杭州運營資質,開始進行全國化的布局。

美團打車一上線就採用了滴滴當年與Uber、快的「火併」的路線——重金補貼用戶、減少對司機的抽成。一時間,被壟斷者滴滴「壓迫」許久的用戶和司機紛紛「揭竿而起」,毅然擁抱了美團打車。

據美團披露,其在上海3月21日當天即獲得近15萬個訂單。3月22日,訂單量超過25萬單,司機平均接單時長為5秒鐘。在試點城市南京,美團打車已拿下超過20%的市場份額。3月24日,王興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時說,雖然在出行領域美團還是新玩家,但其目標是拿到1/3的市場。

面對美團的猛攻,滴滴一方面對美團發出「譴責」聲音,另一方面,重新回到了補貼用戶的老路,不少用戶稱,近日頻繁收到了滴滴發放優惠券的促活簡訊。美團向來以執行力彪悍著稱,美團的強勢攻擊已經對滴滴帶來不小的壓力。

業內分析認為,美團向滴滴宣戰,目的在於通過豐富自身業務來獲得用戶在其平台上的留存時間、轉化效率,在BAT後時代搶奪「次級流量入口」,這對於其未來上市估值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然而,令滴滴頭疼的不止美團,還有高德地圖,這家阿里旗下的地圖服務商也在本周也高調進入了共享出行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高德還為行業帶來了新「玩法」——不以盈利為目的,不向用戶和司機抽取傭金,甚至還會為用戶補貼簡訊通知、保險等服務費。

有觀點稱,高德順風車免費的模式將對傳統共享出行巨頭形成「降維」打擊,未來,高德可能成為單純的打車信息中介,相比滴滴等共享出行平台,高德的模式更輕巧,而且有望吸引來大量用戶。

傳統車企:抱團發力打車業務

共享出行不僅是互聯網公司覬覦的業務,傳統汽車生產商也十分看好這一領域的前景。

3月28日,戴姆勒(賓士母公司)和寶馬這對昔日「冤家」聯合宣布,雙方計劃合併汽車移動業務,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智能出行服務。

根據聯合聲明,戴姆勒的Car2Go部門和寶馬的DriveNow部門將合併,合併後的公司將在全球31個主要城市擁有2萬輛共享汽車、約14萬叫車軟體司機、1300萬用戶以及超14.3萬個充電樁。

從共享出行領域格局來看,戴姆勒和寶馬「攜手」,目的在於應對谷歌Waymo與Uber的競爭。

也是在本周,谷歌旗下的無人駕駛部門Waymo宣布,已與印度塔塔汽車旗下的英國汽車製造商捷豹路虎(Jaguar Rand Rover)達成為期八年的合作協議(2026年到期),計劃購入2萬輛捷豹I-Pace純電動化SUV,作為其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自動駕駛打車服務主力車型。

更早時候,The Information報道稱,通用汽車旗下無人駕駛部門Cruise正與Uber接觸,希望2018年在舊金山推出全自動駕駛的共享汽車。

德國當地媒體稱,戴姆勒與寶馬聯手也是針對其美國和亞洲競爭對手的舉動,比如美國 的Uber、中國的滴滴,他們都已經在共享出行領域佔據了巨大的份額和世界級的影響力,而德國作為汽車強國,並沒有一個強大的世界級出行品牌。

Uber節節潰敗

一批新玩家加碼共享出行領域的同時,該行業的先驅和「佈道者」Uber卻在收縮其全球業務布局。

3月30日,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Uber正在和印度網約車公司Ola進行密集談判,將徹底退出印度市場。知情人士稱,在過去幾個月時間裡,Uber和Ola兩家公司進行了多次談判,內容是業務收購或者合併,雙方可能會在幾個月之內達成交易。促成Ola和Uber在印度進行合併的,是雙方的大股東日本軟銀集團。

就在四天前(3月26日),東南亞打車公司Grab宣布收購了Uber東南亞的打車和外賣業務,Uber因此獲得了Grab 27.5%的股份。根據兩家公司的聲明,Grab將接過Uber在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業務及資產。這是東南亞地區同類交易中規模最大的一筆。

而早在2016年8月月,滴滴出行就收購了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

有分析認為,昔日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獨角獸Uber在新興市場正走向潰敗。去年以來,Uber經歷了大批高管離職、性騷擾、知識產權官司等諸多麻煩,新上任的CEO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目前正全力推動Uber上市,其管理風格是重視短期利潤、偏好低風險,在競爭激烈的新興市場收縮業務布局是明智之舉。

此外,Uber退出新興市場也是其「大東家」軟銀的意願。近期,軟銀願景基金CEO米斯拉(Rajeev Misra)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即使在更發達的市場,Uber未來也擁有巨大的增長機會。」這表明軟銀希望Uber更聚焦於發達國家市場,將新興市場留給軟銀投資的其他共享出行公司,從而避免其投資的共享出行公司自相殘殺的局面。

軟銀重新排兵布陣

在各家出行巨頭上演市場爭奪戰之際,全球共享出行領域的「大東家」——軟銀也開始新的排兵布陣。

過去幾年間,軟銀幾乎對世界各地的共享出行公司進行了大手筆投資,其中包括:去年4月和12月,滴滴先後完成55億美元和超40億美元融資,軟銀是主要投資方;今年1月,軟銀牽頭的財團完成了對Uber近90億美元的投資。此外,軟銀投資的共享出行平台還包括印度Ola、東南亞Grab、巴西99Taxis、歐洲Taxify、中東Careem等。

在軟銀投資Uber之前,軟銀董事長、總裁孫正義一直試圖與滴滴攜手打造一個「反Uber聯盟」,如今將Uber收入麾下後,他的目標自然是建立全球化的出行服務聯盟。實際上在去年末,國際金融報就曾援引知情人士說法稱,孫正義希望建立一個鎖定重要市場的全球打車公司網路,或許能夠在未來20年或30年控制汽車車隊,協助掌控人們的出行方式。

如今,軟銀不僅要讓Uber「撤出」新興市場,甚至還要推動Uber和滴滴合併。本周,美團點評CEO王興就在其社交網路——飯否上表示:「孫正義正在促成Uber和滴滴的全球合併。越來越好玩了。」

從「大東家」軟銀的舉動看,其目的一方面是讓旗下投資的出行平台按地域分「蛋糕」,避免無意義的燒錢戰爭和內耗;另一方面,則可以培育出實力空前的超級出行巨無霸,實現其征服全球出行市場的野心。

【精彩推薦】4月20日,億歐汽車將在北京車展前夕在京舉辦「預見·科技出行——GIIS 2018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峰會」。本屆峰會將邀請來自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汽車供應商、科技公司、自動駕駛服務商、動力電池企業以及智能出行平台等企業代表,圍繞科技出行的現狀與趨勢展開探討和分享。報名諮詢: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在倒逼酒店業重新思考自身的價值定位?
曲子龍:區塊鏈去中心化到底去了什麼?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