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標、藍鯨,兩個藍字輩的最近火的不一樣
飛飛(天方燕談作者)
公關圈子有點火了。
這幾天,科技圈內傳的沸沸揚揚的兩起事件,一個是京東與作家六六的你來我往,另一個就是藍色游標的「老員工危機」。兩起事件雖性質不同,但終究都屬於企業公關範疇,在這樣的事件中,暫且不論事情的真相,但企業公關確是再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不論是口誅筆伐,還是不聲不響解決戰鬥,公關似乎成為了企業不可或缺的框架建設之一。
50億元估值背後隱匿的商業邏輯
同樣是「藍」字輩,藍鯨傳媒也於近日傳來利好消息。
上海報業集團旗下財經媒體「界面」宣布,去年底界面與藍鯨傳媒集團換股合併,新公司估值或超50億元。
50億元?若是單純的看兩者的結構構成,其本質就是一個內容型傳媒公司,這樣的估值若放在2C、2B的科技小巨頭還算合理,但只是靠妙筆生花贏來的市值達到這個量級會不會有點水?藍鯨財聯社APP是於2015年3月推出,是一款專註於中國證券市場動態分析、報道的證券資訊服務平台,此前財聯社對外稱日活躍用戶100萬,而第三方機構艾瑞數據顯示,2018年1月,財聯社的日獨立設備數為30多萬。在互聯網江湖中,哪怕真有100萬日活躍用戶,也不折不扣屬於小玩家。僅憑這些數據,藍鯨為何能有如此高的估值呢?
在此,就不得不提藍鯨隱藏的重要盈利點,也是其估值的主要支撐點——利用藍鯨記者工作平台與渾水自媒體門戶所做的公關業務。復盤藍鯨的成長史,公關業務對其的重要性或許能窺見一斑:那就是藍鯨一直堅持的「媒體+公關」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一方面做媒體產生影響力,一方面通過控制自媒體與主流媒體的輿論出口,為各類企業提供公關服務,通過這項業務增加企業附加值,提高軟實力。
媒體+公關模式,存在即合理?
從公關出現以來,媒體、公關兩者就不分家,往簡單了說,媒體是公關的重要發聲渠道,公關是媒體報道企業事件的組成部分,一直如此,從而改變。
若是如此,這個估值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以IPO為例,券商、交易所和企業屬於該環節的三個基本要素,簡單而言就是企業負責發股,券商負責中間環節,交易所負責價格,這樣一來,總體流程就已經走完;若是有人能掌控三個環節中的其中兩個甚至三個,那這個人(企業)的虛擬估值就會高的可怕,當然,這是法律不允許的。類比公關,公關總體而言是通過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渠道環節,對企業進行正面的包裝,進而樹立企業在市場的地位和形象,當然,近期較為高頻的危機公關也屬於其工作範疇,利用各種渠道、資源、平台效應對企業進行修飾或補缺。若是手中有一張內容的王牌,那真是如虎添翼。
據稱,藍鯨與界面合併後的公司下一步動作應該是上市。自創立以來,界面就告訴內部員工,該公司的目標是要上市,而在國內上市,就用了盈利的要求。然而,界面新聞要想通過與藍鯨傳媒合併來加大衝擊IPO的可能性,難度可依然算是不小。
自身兼具媒體屬性和公關屬性,虛擬價值拔高,市場看好其前景,資本青睞自然不在話下。但是,跳出框框我們若是重新審視這個公關業務,一手媒體,一首公關的藍鯨模式似乎為我們帶來了一個不定命題——新時期內容創業者的新極點,到底是不是公關?或者說內容行業的良性業態是否會走向這個終點?
當下的內容創業,說簡單也簡單,就是通過內容為自己附加價值屬性,讓自己成為價值的一部分,起點足夠低,資本更談不上,只需要你有一顆善於發現群眾痛點、能滿足用戶需求的筆眼即可,用時間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日積月累,實現粉絲的初步聚合,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變現難,跳出內容切入細分領域亦不易
你以為,這個時代,變現都那麼容易嗎?
公眾號做到一定的量級,一般都會通過品牌投放變現。從品牌投放者的角度來看,他們選擇的渠道一定是經過篩選後留下的優質渠道。以新媒體的金主為例,他們選擇渠道時會考慮粉絲的數量級、粉絲活躍程度、粉絲區域、粉絲年齡階層等。以上條件要求達不到品牌的需求,公眾號就不會被選擇,那麼公眾號變現就變得困難,但是運營成本一直在,只有投入沒有收入,入不敷出的狀態最終可能讓公眾號難以繼續生存。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從行業大方向來看,隨著現今短視頻的逐步興起,人們除了知識消費外,視頻性的娛樂殺時間模式正在逐步成為主導,隨之而來的便是整個內容創業行業的天花板驟降。
由此來看,大部分內容創業者的日子並不好過。
但不能變現的項目永遠都是失敗的項目,」無利不起早「的時代里,傳統內容創業者的本質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企圖實現財富的積累,從內容生產自身價值,反觀藍鯨與界面的整合,公關加媒體的路子,算是深入介入商業活動本身,通過藍鯨記者工作平台與自媒體門戶的底層建設,整合資源進行公關解決方案開發,這中間從收集信息到完成產出,從一開始就進行了商業化運作。
一方面講,媒體,自古以來人們就希望它是一個能夠提供資訊價值、了解真實世界的窗口,但媒體若是和公關業務並蒂開花,最終影響的是媒體中的哪個環節?從藍鯨傳媒和界面的合併估值來看,這種模式是市場所看好的,企業的虛擬價值被拔高,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但這樣的模式會不會衝擊人們對於媒體的信任度還尚不可說,畢竟吃瓜群眾需要的更多的是相對良性的業態。
從另一方面講,在這個內容創業的黃金時代,媒體的基本盈利模式便在於此,單純的投入沒有產出的事業永遠不能被稱之為一項好事業,所以內容生產者更是需要跳出內容做商業,滿足市場需求,這也是生存所需,無可厚非。
跳出內容做商業,下一步的內容基準方向點或許就在於此,如創投媒體36氪,跳出媒體做投融資平台從而大獲成功,從內容行業跳出去切准細分領域,利用好自身行業天然的訊息便捷優勢,把控市場行情,在渠道的基礎上添磚加瓦,或許未嘗不是另外一種好的模式。
總體而言,內容行業的生存發展與行業基本原則並不違背,市場化新媒體的本來功能之一,仍然是傳播新聞資訊,充當世界的展現窗口。
真實客觀公正,這是不可背離的基本原則。
TAG:天方燕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