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境內,西北接安慶市天柱山風景區,南接黃山風景區,九華山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九華山方圓100公里內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體由花崗石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至今保留著乾隆御賜筆金匾「東南第一山」。
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王族金喬覺(696 —794年),24歲時削髮為僧,於唐玄宗開元年間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于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為青陽縣閔員外屬地,金喬覺向閔氏乞一袈裟地,幾畝或數頃都不在話下,何況只是區區一袈裟地,閔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應允,此時只見金喬覺袈裟輕輕一抖,不料展衣後竟遍覆九座山峰。這使閔員外既十分詫異,又大開眼界、嘆未曾有,由靜而驚,由驚而喜,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並為持戒精嚴、艱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廟宇,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師有了修行道場和收徒弘法的條件。金喬覺由此威名遠揚,許多善男信女慕名前來禮拜供養。連新羅國僧眾聞說後,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閔員外先讓其子拜高僧為師,遂後自己亦欣然皈依、精進修行。至今九華山聖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氏父子。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鍊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於九十九歲高齡,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根據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
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九華山佛教至明初獲得顯著的發展,清代達到鼎盛時期,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現今存寺廟90餘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近600人,自唐代至今,九華山自然形成的僧人肉身達15尊,現可供觀瞻的有5尊,其中一尊仁義師太肉身是當今世界上惟一的比丘尼肉身,佛像6300餘尊,藏曆代經籍、法器等文物2000餘件。
TAG:智慧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