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與糊塗是人際關係範疇內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藝術
在人的一生中,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把自己的聰明派上用場。「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事情時有發生。面對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人心世態,有時有必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一副糊塗表象示之於眾人。否則你的精明就可能招來眾人的嫉妒與怨恨,甚至為你帶來禍端.因此,適時裝裝糊塗無疑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哲學。
糊塗學」並非一種處世的技巧,也不是基督的那種泛愛與寬容,它是中國特有的為人處世的大學問、大智慧,也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人生大境界。
大腦
有時「糊塗」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剛是處事不悖,達觀權變;是外亂內整,內精外鈍;是有所不為,爾後大有所為;是寵辱不驚,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寬容忍讓,不計前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藏鋒露拙
明哲保身;是匿壯顯弱明知故昧,是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是與世無爭,寧靜致遠;是吃虧是福,財去人安;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保靜養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鮮過,是謗我容之侮我化之…
有了「糊塗」這種大智慧,人才會清醒才會冷靜才有寬容之心,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這紛紛亂亂的喧囂、爾虞我詐的爭鬥;才能超功利,脫世俗,善待世間的一切,オ能居鬧市而有一顆寧靜之心,待人寬容為上,處世從容自如。
有了「糊塗」這種大智智慧,你就會感到「天在內,人在外」,天人合一,心靈自由,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解放。
憑著這顆自由的心,你再不會為物所累,為名所誘,為官所動,為色所感。
大腦
有了這種大智慧,你才會幡然頓悟,參透人生,超越生命,不以生為樂,不以死為悲,天地您悠,順其自然,人生得以恬靜,心靈得以安寧。
老子大概是把「愚」的處世藝術上升至理論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中國人向來對「智」與「愚」持辯證的觀點,《列子·湯問》里愚公與智叟的故事,就是我們理解智愚的範本。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自心裡明白就足夠了。」
孔子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寧武子即寧俞,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他輔佐衛文公時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執政後,國家則出現內亂,衛成公出奔陳國。寧俞則留在國內,他雖為國忠心耿耿,表面上卻裝出一副糊裡糊塗的樣子,後來周天子出面,請諸侯霸主晉文公率師人衛,誅殺佞臣,重立衛成公,寧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這是孔子對「愚」欣賞的典故,他很敬佩寧俞「邦無道則愚」的處世方法,認為一般人可以像寧俞那麼聰明,但很難像寧俞那樣糊塗。在古代上層社會的政治傾軋中,裝愚是官場權力較量的基本功。僅以三國時期為例,就有兩場充滿睿智精彩的表演:一是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劉伴裝糊塗二是曹、司馬爭權時;司馬懿佯病巧裝糊塗反殺曹爽。後人有語云「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蘇東坡聰明過人卻仕途坎坷曾賦詩嘆:「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鄭。」
難得糊塗」是糊塗學集大成者鄭板橋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將糊塗學升華為:「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人過於聰明,無非想占點小便宜;遇事裝糊塗,只不過吃點小虧。吃虧是福不是禍,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饒人不是痴,痴漢不饒人」,歪打正著,「吃小虧佔大便宜」。
有些人只想處處佔便宜,不肯吃一點虧,總是「斤斤計較」,到後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鄭板橋曾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
鄭板橋以個性「落魄不羈」聞名於世,心地卻十分善良。他曾給其堂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為美,未嘗不噴噴稱道囊中數千金,隨手散盡,愛人故也。」以仁者愛人之心處世,必不肯事事與人過於認真,因而「難得糊塗」確實是鄭板橋襟懷坦蕩無私的真實寫照,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種毫無原則稀里糊塗地做人。糊塗難,難在人私心太重,太過自我,
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斤斤計較。《列子》中有齊人攫金的故事,齊人被抓住時官吏問他;「市市場上這麼多人,你怎敢搶金子?」齊人居然理直氣壯:
拿金子時,看不見人,只看見金子。可見,人性確有這種弱點,一旦迷戀私立,心中便別無他物,唯利是圖,用現代人的話說「掉進錢眼裡去了」。
聰明與糊塗是人際關係範疇內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藝術。得糊塗塗時且糊塗,是做人的真諦,聰明人不妨試一試。
※一個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是覺悟
※婚後保鮮的秘訣你知道的有那些?看看有幾點適合您的家庭?
TAG:那個小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