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作為一名美國留學生,你要先學會如何做一個美國人

作為一名美國留學生,你要先學會如何做一個美國人

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篇文章也是談論關於美國留學生問題的,裡面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就是作為一名美國留學生,第一個目標便應該是學會如何做一個美國人。

要到什麼程度呢?走在城市路上碰到報刊亭,隨便買一本時尚雜誌,一本能看明白十之八九就算是成了。

為什麼說要成為一個美國人呢?

因為既然你選擇美國而不是法國德國義大利留學,你就應該去了解這個地方的風情與其他地方有什麼差異,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這種差異所造成的結果又是什麼。因為更功利地講,在成立自己的事業以後,想要拓展國際型的業務就必須做一個跨國型人才,因此你就需要清楚地知道跟你打交道的人是什麼樣的思維模式,喜歡談論什麼樣的流行文化,愛看哪一類電視節目,平時參與哪種體育運動。

American Hustle里有一段很經典的故事,Richie想通過賄賂,釣魚執法抓捕卡姆登市市長Carmine的時候因為行事魯莽唐突,把情況鬧僵。好在Irving Rosenfeld及時用緩住Carmine,然後哄住了他。Carmine說了一句非常經典,「Irving, I』m going back because I like you. I think of you as my friend.」 而做一個美國人,最基本的標準就是知道如何跟美國人打交道。

留學生的圈子在美國始終只是弱勢文化,如果要想保存自己的文化圈子,就必須懂得如何與主流文化相處,從在日常中交流,到娛樂時分享,再到緊急情況的處理,都必須明白如何周旋,而這些能力來自於經歷。

「我不喜歡被當成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我可是百分百的亞洲人,同時也是百分百的美國人。這兩個身份在我身上同等重要。」這是安琪接受採訪時的開場白。——外語的困境

在大學裡,除了最經常問到的「Where are you from?」,更深挖的問題是「How do you identify yourself?」因為問「你來自哪裡」這個問題了解的是這個人的出生生活的地方,他所經歷的地域文化,固有的生活方式,以及他最有共鳴的文化背景。就好比人提到紐約就是大蘋果國際都市,提到加州就是陽光海灘,提到新英格蘭就是大學城。

而問「你對自己的認同是什麼?」則是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度、文化熔爐,大部分人都是從國外移民進入,差異只是在於時間先後。歐洲人在上個世紀甚至更早就到美國了,經過好幾代人的同化對於文化的認同感已經沒有跟第一代移民相似的內心掙扎,而亞洲移民現在正熱鬧,許多小孩子的背景相當國際化,比如在加拿大上的小學,菲律賓上的國際初中,然後轉香港上國際高中,最後大學來美國,這種3年一小搬,5年一大搬的情況,造成每個地方的文化都只是在他們記憶里留下短期的痕迹,並不是長期的文化浸潤。所以當你問一個手裡拿著三本護照,在全世界2個大洲上過學的人,你來自哪裡時,他們無法給你一個簡短的名詞作為答案。所以「你如何認同自己」是問的是文化共鳴,是身份認同。

就像第二代移民安琪遇到的遇到了認同危機(因為說不好塔加洛語,不愛吃煮毛蛋,留學生認為她不是正宗的菲律賓人,不屬於他們的圈子。而跟白人打交道,又不得不壓抑亞洲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許多美國人都有類似的雙文化甚至多文化背景,父親是黎巴嫩人,母親是猶太人,生出的孩子是美國人;父親是印度人,母親是希臘人,生出的孩子是美國人;父親是模里西斯人,母親是挪威人,生出的孩子還是美國人。而這些我們稱之為混血兒的美國人,從出生開始就註定需要不斷地尋求自己的身份認同。

這個心理的煎熬,有一個非常準確的詞概括 「個人危機」(identity crisis),講的就是這種對自己身份文化認同感不強,覺得自己與哪裡都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的心理。一次我跟一個美日混血的好友聊天,她說自己雖然長得一副西方臉孔,但自己更傾向日本文化,從小到大一直在找自己的歸屬感,而大學的pop culture讓她都感覺非常lost。好在這個妹子後來加入了Japanese Culture Club,現在每次見到她都跟一幫日本朋友混在一起,打成一片不要太高興啊。

文章提到一句話把現象總結的很好,「雙語帶來的雙重文化,這雙重文化帶來的矛盾,還有處理這些矛盾的技巧卻從未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提及。」

對於我們這些絕大多數都是單一文化背景的中國人來說,第一次到美國,就像是菜鳥被扔進沖級修仙的關卡,經常被碰到文化碰撞的情況經常被虐爆。漢文化的強勢導致我們較少的接觸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並學習與他們相處的方式。打一個不雅的比喻,當人們遊覽少數民族文化村時,他們更像是去動物園指指點點別人的奇特風俗與生活方式;而當出國的人被當地強勢文化衝擊時,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來相處,如何與他們打成一片,還是選擇被邊緣化,關進籠子里。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出生在香港,但也有美國籍,有一次我問他,如果別人問他「where are you from」 你會怎麼回答時,他給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答案,「it depends.」 然後解釋,如果問的是美國同學,他會說美國,如果在中國被問到這個問題,他會說自己是中國人,如果在香港別人問這個問題,他則會說他是當地人。這個回答非常討巧,卻又正確得無可厚非。 當時我就問他為什麼會看人說答案呢。解釋很有意思,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口水。

如果中國人問他時,他回答是香港人;香港人問他時,他回答是美國人;美國人問他時,他回答是中國人。總不免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其他兩個身份加以解釋。回答以提問者同樣的文化背景,可以最快地結果這段每次自我介紹時總要提起,提起時總要講解,講解後別人又要繼續追問的話題。但是碰到真正聊得來的朋友,又是可以盡自散講。想來這個絕妙的方法又是他在花費多少自我介紹的口水之後總結出來的。

我不禁佩服起這個同學,一道對於我們來說是問題唯一的單項選擇,被他硬生生做成簡答題。原來這些我們來到美國後才開始為之苦惱的東西,其實別人從一開始就已經要忍受煎熬。安琪從小開始就要思考自己到底是更像美國人還是菲律賓人,比爾這個圓滑的美國商人也得在北京碰的頭破血流才琢磨出這一套一套的潛規則,阿比蓋爾的跨文化交流與藝術創作經歷10年才有成果產出。我們經歷的這種外語文化困境,因為留學人數眾多,經過社交媒體放大之後,好像真的就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其實也就是時間與經驗的積累不足。

by 普_月,關於留美的一些想法——讀《外語的困境》有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USC、JHU、Williams等大學表示很崩潰

TAG:美國留學中心 |